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4-05-10胡怀利
杨 洋,胡怀利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1]。越窑青瓷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的国粹文化,是“先贤群体生活的精神体现,表现了当时生活的思维方式、艺术审美和精神意蕴”[2],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美育“养料”。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汲取越窑青瓷文化中的美学精华,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学识、精神、眼界、个性等方面的“营养”,推动他们的心灵教化和人格培养。
一、越窑青瓷文化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特征
越窑青瓷发源于战国时期,“经历了原始青瓷、早期青瓷、早期成熟青瓷和现代青瓷几个阶段”[3],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期的越窑青瓷是从先民制作印纹陶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生产生活需要,在造型和装饰方面比较单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越窑青瓷的器物造型设计愈发丰富,品类愈发多样,装饰愈发多彩。到了唐代,越窑青瓷开始输出海外,与茶文化一起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两宋时期是越窑青瓷发展最为鼎盛阶段,其制瓷工艺达到巅峰水平。但到明清时期,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越窑青瓷遭受沉重打击。虽然到了民国时期,越窑青瓷又重新得到复承,但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阻碍了越窑青瓷的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越窑青瓷生产得到恢复,在继承传统烧制技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材料科学、先进工艺、审美观念,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以崭新姿态焕发出光彩。越窑青瓷的工艺特点为:“多次上釉,釉厚如脂,经光线多层折射,外观晶莹润韵,有千峰翠色之誉;多次烧制,胎质细密,叩声如磬;在装饰上,更多地将雕、刻、画、印、点涂等技艺手法用到极致”[4]。越窑青瓷集合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在社会历史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与之相伴而生的是越窑青瓷文化,这是越窑青瓷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体现。高校可以将越窑青瓷与诗词歌赋、民俗文化等进行多元融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知越窑青瓷之美,进而投入更多的灵感和创意,使越窑青瓷文化赋予新时代的崭新内涵。
二、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新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扩展高校美育教育内容
引入越窑青瓷文化,有助于扩大高校美育教育的内容广度和深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创设美育的第二课堂,组织师生参观和学习越窑青瓷色彩、造型和制作技艺等,从中领略美的真谛,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来”,与越窑青瓷博物馆、传承基地等签订合作协议,在美育课程、实践活动等方面引入越窑青瓷文化的美学资源。同时,邀请越窑青瓷文化相关的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来校分享交流美学创作经验,展示美学创作成果,推动协同育人。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美育教育实效性
越窑青瓷“釉色柔和饱满的微妙变化,饱含传承主体对大自然山水的观感和人性的观察”[2],是经过岁月洗礼,一代代传承下来,在独特的生态场域中创造的一件件艺术品的文化集成。让大学生深入到越窑青瓷制作场景和制作过程中去,感受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体会创作者是如何运用雕、刻、画、印、点、涂等技艺,勾勒线条,进行烧制,呈现出青瓷青翠欲滴和浑然天成的特性。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大学生对美的捕捉和理解,更能深化他们对美的体验和领悟,从而提升高校美育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美育教育情感性
越窑青瓷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生活情趣,其独特的艺术造诣以及隐含的人文历史信息和气息,与我国“敬天尚青”“冰清玉洁”“平易恬淡”等审美情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置身于越窑青瓷文化中,这样的审美体验,更易于激发大学生情感的释放,这种情感的层次更加丰富,情感体验更加持久。这是因为越窑青瓷文化带来的美学情感体验,不仅涉及认知、评价等理性因素,更有情感力和想象力等感性因素互相交融在一起,这种综合性体验会给受教育者带来积极的美学情感影响。
(四)有利于实现高校美育教育的目标
首先,借助越窑青瓷文化独特的美学魅力,吸引大学生近距离地去欣赏美、喜欢美、获得美。在这种熏陶下,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使其天性和个性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为其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越窑青瓷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情感要素,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审美愉快,从内心深处开始认可这种美学教化,继而推动他们用越窑青瓷文化中美的意境去创造美好生活。再次,通过越窑青瓷文化的美育教育,大学生不但能感受到传承千年的传统艺术之美,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是如何坚守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的情怀,中华民族是如何自力更生、不屈不挠、不断求索美的真谛。
三、新时代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越窑青瓷文化开发与传承的进度仍显不足
目前越窑青瓷的开发与传承进度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保护轻传承。虽然当地政府对于越窑青瓷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然而一些举措仅是从静态角度在保护越窑青瓷的遗址、遗迹上下功夫,忽略了越窑青瓷文化本身的动态性和发展性特点。二是受众单一。虽然越窑青瓷文化历史久远,独具魅力,但随着时代的更替发展,部分产品器物与现代生活日渐疏远,其受众愈发出现小众化的趋向。三是传承乏力。仅靠传统的师徒制,再加上宣传方式偏重说教,使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四是忽视品牌效应。越窑青瓷文化是应时代和现实生活所需而生的,但从目前越窑青瓷发展情况来看,正在逐渐失去本身的创作意蕴,使其与我国其他地区的瓷器产品区分度不大,同质化现象开始出现,使得越窑青瓷的品牌效应日益弱化。
(二)构建融入教育体系深度仍显不足
第一,教育机制方面。虽然这几年一直在“补课”,但高校美育教育机制与现实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校美育教育机制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教育的实践性和形象性,尤其是在大学生个性挖掘和创造力培养方面有所欠缺。第二,教材体系方面。首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校美育教材体系存在专业化的美育培养倾向,教材内容偏重于美学理论知识。其次,这种以美学知识学习为主的教材编写和适用原则,很难激发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再次,目前关于越窑青瓷文化还没有统一权威的教学参考书籍,这对构建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影响较大。第三,教学评价方面。虽然高校出台了美育教育实施方案,但仍缺乏最为关键的美育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这种缺失势必会给融入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第四,师资队伍方面。一方面,“即使是按国家规定的占总课时9%的美育课程最低标准课时开课,全国尚缺2.8万名美育教师”[6],由此看出高校专职美育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更难得到保证。另一方面,高校开展融入教育,需要越窑青瓷文化传承人或专业人士作为人力资源支撑,这就需要特殊的人才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受限于高校人才招聘要求,这一短板短时间内很难弥补上来。
(三)应对全媒体带来的融入挑战力度仍显不足
《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 亿,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人数最多,占比为21.0%”。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对融入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第一,大学生审美需求日趋个性化。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个人体验,从自身出发去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其审美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这对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第二,大学生审美价值日趋多元化。部分大学生可能会更在意表面化的包装和功用,更注重感官的体验,而忽视享受审美过程中的乐趣,不再留意美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这在无形中削弱了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效果。第三,大学生审美观念日趋两极化。在海量碎片化信息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审美方面可能会更多地选择短期外在的感官刺激美感,出现审美低俗化的问题,这样降低了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实效性。第四,大学生美育教育日趋双向化。在传统美育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是单一的受教育者,处在被动地位。而在全媒体时代,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创造者转变,这对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四、新时代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路径优化
(一)推动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师资队伍
1.提升专兼职美育教师的越窑青瓷文化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充实越窑青瓷文化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越窑青瓷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内涵特征。另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利用课上课下不同场合,宣传和讲授有关越窑青瓷文化知识,同时将越窑青瓷文化全方位地融入美育教育的全过程中,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有所体现。
2.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美育培训。高校需加强对领导干部、辅导员等教学管理人员的美育教育培训,特别是运用越窑青瓷文化进行美育教育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员育人的美育要求。
3.建立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师资库。传承人是越窑青瓷文化的集大成者,引进他们担任客座教师,更能有效地传递越窑青瓷文化的美学真谛。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整合越窑青瓷文化的专家学者、行家里手、技艺传承人等为代表的人力教育资源,建设师资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线上线下开展越窑青瓷文化的美育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带来越窑青瓷文化的美学赏析、美学技能、美学观念等一体化的美育教学体验。
(二)推动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课程
课堂教学是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加强美育公共课程设置,开设越窑青瓷文化的选修课程。在美育公共课程中把越窑青瓷文化贯穿其中,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织融合,体现出越窑青瓷文化独特的价值底蕴。其次,需要加强越窑青瓷文化的美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力度,运用多学科视角,提升研究水平,教研相长。高校要开阔视野,加强对其文化精髓的挖掘和整理,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理论研究也要接地气,在现实基础上为保护和传承越窑青瓷文化提供实践服务。再次,根据课程内容去匹配合适的越窑青瓷文化教育素材。一是插入式。根据课程内容引入越窑青瓷文化的人、事、物作为案例材料进行介绍,不改变总体课程设计和结构,只是适当地插入一些有关越窑青瓷文化的美学知识。二是添加式。专门增加相应的越窑青瓷文化美学教育专题,系统地介绍越窑青瓷文化的创作理念、文化技艺、代表作品等。三是浸透式。对涉及的美育课程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改造,将越窑青瓷文化中的美学内涵、特性和技艺等全方位地融入课程中去,实现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的双重教育效果。
(三)推动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实践
首先,创立越窑青瓷文化实践教育基地。以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小仙坛”越窑青瓷遗址、龙泉小镇为依托创立实践教育基地。利用这些实践教育基地,结合高校所学的美学课程,现实与书本交相辉映,引领大学生体验越窑青瓷文化的美学精妙所在。其次,高校利用寒暑假和社会实践机会,组织大学生开展越窑青瓷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和工矿厂区,近距离感受越窑青瓷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美学素养。同时在条件允许下,还可以让他们担任讲解员,为参观群众义务介绍越窑青瓷文化的历史文化知识、传统技艺和优秀作品等,在无形中加深他们对越窑青瓷文化的理解,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再次,利用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优势,组织师生与越窑青瓷文化相关的科研机构、企业公司,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和文化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让师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越窑青瓷的历史发展和生产制作过程,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前提下,对其工艺、材料、流程、经营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更好地向世人传播青瓷美学底蕴。同时也可以为越窑青瓷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咨询建议,为其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四)推动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从总体上说,美育根本目的的实现,应通过这样的三条基本途径,即美的社会教育、美的自我养育与美的环境化育”[5]。首先,借助文化长廊、公告栏等载体,将越窑青瓷文化的美学风采以青瓷作品、青瓷传承人、历史发展等主题板块分期呈现给广大师生。其次,开展以越窑青瓷文化为主题的演讲、书画、摄影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师生利用越窑青瓷文化素材和特性进行艺术创作,扩大越窑青瓷文化的美学影响力。再次,采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通过VR、AR等视觉化的处理方式,对越窑青瓷造型、釉色等进行3D 建模,将越窑青瓷文化的美学造诣呈现在互联网上,为大家提供沉浸式的体验。此外,高校还能在校园网设置专门的板块内容,开通微信公众号,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在线上系统地宣传越窑青瓷文化,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