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劳动教育融合途径及策略

2024-05-10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劳动幼儿园幼儿

朱 慧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应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2]。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园劳动教育不可忽视,为各学段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2016 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这意味着更多义务和责任,要求我国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措施,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3]。因此,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劳动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渗透二十四节气,创设劳动教育园所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4]。因此,幼儿园应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并以系统的思维渗透到幼儿园的环境之中,可采用纸质作品、音乐、实物等多种载体形式,调动幼儿的视、听、触等感官,让幼儿全方位、多感官、立体化地体验劳动教育。首先,幼儿园要对园所的全局环境进行整体设计与布局,凸显活动主题,奠定教育基调。其次,幼儿园精心打造班级环境,既与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又彰显班级特色。再次,幼儿园还要重视班级区域材料的投放,使其契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活动主题,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认知。最后,幼儿园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观察、了解和认识环境,使环境与幼儿产生内在联结,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增加劳动知识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融入二十四节气,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融入二十四节气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教育部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劳动教育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并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5]。可见,幼儿园劳动教育应以此为依据,并遵循幼儿学习和认知特点,结合二十四节气,进行统筹规划,建构课程目标。从时间来看,课程目标应包含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从年龄来看,课程目标应包括小班、中班和大班;从领域来看,课程目标应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五大领域;从要素来看,课程目标应涵盖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方面。幼儿园要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时间、年龄、领域和要素四个方面,相互渗透整合,制定出多维度、层次化和系统化的课程目标,以劳育人,实现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融入二十四节气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指围绕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6]。因此,幼儿园应围绕课程目标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来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传递劳动知识、价值观与技能。与此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幼儿园应遵循适宜性、生活化、兴趣性和逻辑性的原则。“适宜性”包括幼儿发展的适宜性、文化的适宜性和地域的适宜性。“生活化”指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幼儿的生活情景,来源于生活经验,又运用于生活。“兴趣性”指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这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专注力与持久度。因此,幼儿园必须关注幼儿的兴趣,在幼儿的兴趣中寻找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逻辑性”指客观的规律、内在的联系,所以,幼儿园既要明确课程内容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又要考虑五大领域的内在衔接性,还要关注幼儿认知与学习的规律,从而吻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3.融入二十四节气的劳动教育课程活动的组织。二十四节气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载体,应成为贯穿幼儿园课程的主线。而在劳动教育课程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上,要注重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从一日活动、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和家园社共育四方面入手。具体而言,在一日活动中贯穿劳动教育,如入园离园时播放节气歌、进餐前后了解食物的播种节气、散步时欣赏园所环境等。在主题活动中强化劳动教育,如从五大领域出发,探究节气与农耕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节气对应的不同地区的农耕活动。通过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半成品或成品材料让劳动教育在区域活动中得以拓展,如在生活区,投放厨房用具和洗漱用品等。在家园社共育中延伸劳动教育,如冬至时,开展包饺子的活动。尽管活动形式不同,但其最终目标都是通过节气文化实施劳动教育,培育幼儿的劳动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因此,活动之间要注意彼此衔接,形成融会贯通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幼儿园应根据具体情境对预设的劳动教育课程活动进行灵活、积极和理智地调整,以契合幼儿的发展。

4.融入二十四节气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课程的诊断,了解课程的适应性、有效性,为修正、调整和完善课程乃至推广课程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7]。因此,幼儿园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确立培养幼儿的劳动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目的,而非鉴别或选拔。第二,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幼儿园管理者、幼儿和家长等教育相关者,以便多视角获取全面真实可靠的评价信息。第三,建立动态调整的评价权力体系,即在不同的评价情境中,应依据活动类型、学生特征、实施场域等因素合理设置评价权力的比重[8]。如校外活动中,家庭和社会所占的话语权相对更重,让评价权力用得其所。第四,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客体不仅仅是课程的效果,其包括幼儿发展和教师行为两方面,还有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等。第五,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方法上要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使质量互补,以增加评价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如教师的教案、幼儿的作品和家长的调查问卷等材料。第六,课程评价的标准应以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重要阐述和幼儿发展的相关文件为依据,以本园实际情况为准则,制定科学的、适宜的和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此外,评价应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全过程,且融于真实的劳动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便及时调整与完善课程体系,实现以评促教,以教促学,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立足二十四节气,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9]。幼儿园立足于二十四节气,在游戏和生活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能使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经验,形成劳动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如跟随二十四节气的“脚步”,以“水稻的一生”为主题,结合五大领域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在健康领域,参与播种与收获;在语言领域,学习有关水稻的民谚民谣或者进行自创;在社会领域,调查由水稻衍生出的不同职业;在科学领域,记录水稻的成长过程;在艺术领域,以水稻为原型进行创造性劳动。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涵盖了劳动知识、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等劳动素养,还践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基础:树立科学理念,追随幼儿发展

劳动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导向和动力,教师要树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理念,即“体现劳动自我的教师观、指导劳动实践的教学观、体验劳动过程的课程观和创造劳动成果的价值观”[10]。由此,教师应充分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涵要正确清晰,避免将劳动教育片面化,如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二是目标要全面综合,避免将劳动教育目标狭隘化,如过于注重劳动知识与技能,忽略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三是内容要系统全面,避免零碎散乱,以及偏向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忽略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形式要丰富多样,避免将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化,如只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四是方法要灵活多变,避免将劳动教育方法机械化,注重示范讲解、讨论交流和实践感知等相结合。教师以科学的理念,服务幼儿的发展,唤醒幼儿学习动机中的主体意识,促使幼儿主体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并扮演好本职角色,如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家园共育的沟通者等,全身心地投入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平衡好幼儿的学和教师的教,实现教学相长。

(二)核心:践行游戏精神,优化教育活动

众所周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而游戏不仅指外显和具体游戏活动形式,更蕴含着内在和抽象的游戏精神,两者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游戏[11]。但是,部分教师往往追逐游戏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其本体性价值,使其失去游戏精神,徒留游戏的躯壳[12]。可见,教师应将游戏精神,即一种追求自由、愉悦和创造的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融入教育过程,而非开展多少游戏活动[11]。因此,游戏精神应成为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的灵魂,从而不断审视、调整和优化教育活动。首先,教师要充分给予幼儿自由,把幼儿的世界还给幼儿,为幼儿创设自主的劳动环境,使其在活动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尊重幼儿自身的感知与体验,切忌站在成人的立场去误解与批判幼儿,而是倾听、肯定与引导。再次,教师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幼儿猜想与假设,并在实践中验证,从而促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反思,反思中成长。

(三)关键:完善培养体系,提高专业素质

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懂得劳动教育规律、能够整合劳动资源、开发劳动课程和指导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10]。然而,打造一支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需要国家层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和一线教师的协调联动。总的来说,培养体系可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职前主要是师范院校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为指导思想,以教师专业素质为核心建构课程体系,并将劳动教育培养融入各学科及各类校内校外实践活动之中,为幼儿园输送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奠定基础。职后主要是实践岗位中的学习提升,包含专家讲座、教学研讨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而见习和实习是搭建职前与职后的桥梁,因此,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应针对劳动教育师资的社会需求与现实状况沟通交流,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使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各类群体间应建构起学习共同体,促进共同进步,虽然学习内容都涵盖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知识和劳动教育能力,但各有侧重。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师范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劳动教育专业素质、幼儿园教师劳动教育专业素质及劳动教育实施情况。通过评价的结果进行反馈、引导与调整,最终提高幼儿园教师劳动教育的专业水平,使幼儿园劳动教育质量优质化。然而,在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教师仅拥有劳动教育专业素质还不够,还要具备良好的节气文化素养。由此,幼儿园教师节气文化素养形成也离不开职前和职后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抓手:形成三级联动,整合教育力量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三者应该协同实施,共促发展。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是使劳动教育由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抓手。在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家园社三级联动涵盖了认知到评价的全过程。在认知上,幼儿园要利用家园联系栏、专家讲座、微信公众号、亲子活动和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传播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内涵。在目标上,幼儿园应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在结合政策文件、时代特征、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家园社的实际资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也要尊重、理解家长及社会对劳动教育目标的期待,并将其丰富而有价值的理解纳入到劳动教育目标的动态生成中,尝试寻求家园社在劳动教育目标的制定中遵循异质互补、同质共进与平等交融的原则和思维方式,促使劳动教育的一致性及有效达成[13]。在内容上,构建管理平台,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认知和教育规律及地域差异等为依据,制定全面且细化的筛选标准,促使家园社共同筛选节气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持续不断为劳动教育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在活动上,根据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家园社分别承担组织者、参与者及协调者等多种角色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因此,家园社根据劳动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在评价上,既包括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又包括对各自角色的评价。同样,可以建立数据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便于评价信息实时共享,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总而言之,家园社以幼儿发展为核心,从各个环节出发,协同推进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融合。

猜你喜欢

劳动幼儿园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