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论纲
——以江西警察学院为例
2024-05-10江西警察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
江西警察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
(江西警察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成章,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公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公安教育的主力军,担负着公安人才培养、在职民警培训、警务实战研究的职责任务,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职责使命,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大力实施教育育警、科技兴警、人才强警战略,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找准办学路径,持续深化新时代公安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公安教育。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育和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精准把握地方公安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2023 年5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学定位是做好公安教育顶层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公安院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本回答,必须聚焦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奋斗目标,在服务国家安全战略和公安工作现代化事业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自身优势与特色、机遇与挑战进行综合分析、系统研判,对办学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建设等精准定位,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在办学类型上,坚持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多个维度、宽广领域,其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对照这一要求,作为提供“安全产品”的公安院校所发挥的基础保障和战略支撑作用还不够有力,突出表现为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同质化倾向严重,没有形成良性、梯度、分层的教育生态体系。继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2015 年发布指导意见,[1]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后,目前,公安部正在拟制公安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增强地方公安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公安院校自设立以来始终深刻烙印着公安行业办学的属性,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必须以应用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全面向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转型,全面参与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为提升国家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生态成长力和全民健康力,2019 年4 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正式全面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调要提升学生跨学科、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照这一要求,目前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数字化转型、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新科技发展、智慧警务改革的实践需求匹配度不够,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警务改革与打击新型犯罪对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为适应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亟须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推动战教融合培养公安应用复合型人才,通过专业融通、课程融合实现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通过校局、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
(三)在办学层次上,坚持以“本”为本,适度发展多层次、多类型教育培训
2018 年6 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地方公安院校作为较为典型的应用型高校,都经历过中专、大专、本科的发展历程,具有较为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技术技能知识和师资力量,要以本科教育为主,其他学历层次教育为辅,发挥其理论应用和技术创新的优势,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培养通道来看,应用型高校内部与中高等普通(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相互衔接,外部与公共安全职业资格对接、与职业培训相连通。公安应用型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安全发展的社会价值,要努力满足广大学生上大学或接受更高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适度发展经济社会急需、就业前景好的专科或专升本教育,条件成熟时适时开展警务专业硕士教育,同时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政法干警培训教育。
(四)在学科专业上,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要突出“职业”“文化”“安全”特色,这就要求专业建设过程既要突出职业属性,又要坚持“学科跟着安全走,专业围着需求转”,面向产业需求构建新专业,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一批地方行业安全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专业。要以产教融合、校局融合为主线,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理念,打破公安学、公安技术学科壁垒,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在全面强化公安基础学科的同时,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粮食药品环境、信息网络安全、安全防范控制、技术侦探反制等实战急需领域专业建设,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优势专业与新兴急需专业协调发展,增强对公安工作与公共安全产业的支撑服务能力。
二、推进公安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走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文化与安全融汇、开放发展的办学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2023年初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王小洪部长提出了今后五年公安工作“1234”的总体布局,对公安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要求公安院校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坚持以公安教育现代化服务公安工作现代化,找到契合自身校情、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路径。
(一)坚持产教融合,构建产业与教育统筹发展格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公安院校要积极推动公安教育与公共安全、公安事业发展同步规划,统筹安全和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主动投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适应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新型犯罪防控、现代警务改革与公安队伍能力素质提升的新要求,推动学科专业建设转型升级,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方案。在办学实践中,深化与公共安全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推进公安院校与公安实战部门一体化建设,完善公安机关业务警种与学校教学科研单位“结对子”机制,在资源共享一体化、教学实战一体化、科研攻关一体化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
(二)坚持职普融通,做到职业技能与理论素养培养并重
国家正在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建立转换、融通通道,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贯通互认。[2]公安院校与职业院校同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推进职普融通可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共享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与“双师型”教师等教育教学资源。一是通过联合培养,培养更高学历层次的法律与警务、安全人才,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与职能技能;二是通过联合培训,提高民警的职业技能与安全认知水平,增强职业素质与工作能力,促进民警职业发展,适应发展需求;三是共享培训资源,将有丰富实战经验、实战技能的公安民警和安全技师引入学历教育,通过讲座、微课程、“双师同堂”的方式培养学生实战能力;四是通过联合科研,以应用科研为重点方向服务实战与人才培养。
(三)坚持文化与安全融汇,实现双轮驱动同向发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3]也是一支队伍、一所学校的内涵;安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为国家安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公安院校办学立校的第一使命、第一任务。作为为公安工作提供人才支撑的公安院校必须深刻把握这一新时代任务要求,深化对公共安全和公安工作规律性研究和前瞻性思考。江西警察学院坚持“发挥文化引领”和“聚焦安全发力”,紧扣“文化”和“安全”两个重点开展学术探讨、实验实训、实战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在建强用好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创新设立公安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发挥文化的牵引和浸润作用,以公安文化和公共安全研究为主线,聚焦公安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思考研究、实战应用,并以此为牵引将各个研究平台统筹起来、系统集成、整体推进,提升公安院校的文化内涵、办学实力、教育质量,真正为公安工作提供高素质人才。
(四)坚持开放办学,走“校局企”合作发展道路
开放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安院校的学科基础在于各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更要以开放办学拓展办学空间,走多元合作发展道路。一是深化与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等交流合作,充分掌握基础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干部教育培训、科研攻关、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二是面向公安机关开放,把握实战变化趋势,学习、把握、融合公安机关实战变化发展的趋势,创新、整合、盘活公安机关办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与干部培训质量;三是深化与公共安全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坚持围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能认证、教学培训等实战化运营模式,在协同发展上深度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四是推进对外开放交流,服务国家安全战略,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区域重点国家的合作,深入开展各类教学、访学、交流和国际合作项目,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明确公安院校办学基本思路,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任务
以江西警察学院为例,根据公安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路径,通过把该校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以及全国公安院校、全省高等教育总体布局中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分析,结合学校历史方位、办学积淀、发展愿景,按照“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落实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部署要求,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该校办学的基本思路,概括为“12345”:紧扣一条办学主线,突出二个办学重点,深化“三位一体”办学改革,构建“四大体系”支撑,推进“五个校园”建设。具体表述为:“1”即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办学初心,紧扣推进公安教育现代化、服务科教强省战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公安教育这个办学主线;“2”即突出“文化、安全”“发挥文化引领、聚焦安全发力”两个办学重点,做好公安文化研究中心、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两篇文章”、实现“两轮驱动”;“3”即把握“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向,扎实推进“公安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实战应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4”即着力构建以育人为根本的“三全育人”体系、以公安为主体的多层次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构建以文化与安全为重点的课程教学研究体系、构建以实战为引领的应用教学体系“四大体系”;“5”即扎实推进“忠诚校园、学习校园、生态校园、平安校园、数字校园”“五个校园”建设,着力在政治建校、特色兴校、质量立校、从严治校上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努力为全省公安工作现代化和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贡献公安教育力量。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紧扣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对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办学规模进行相应调整、精准定位,更好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
(一)把握正确方向,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魂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以新时代公安工作的生动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实践之基”,坚持用红色基因、英模精神、公安优良传统、新时代警察职业道德、纪律作风养成等培育公安职业文化、打牢“职业基础”,最终按照“四句话、十六字”的总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思维、掌握安全本领、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实现培育“三个绝对”“四个铁一般”“五个过硬”忠诚卫士的“总目标”。具体来说,要坚持“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总方向,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落实到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上去。一是“高素质”。着力培育公安民警和青年学警政治能力、自律能力“两种能力”,增强安全意识、风险意识“两种意识”,涵养专业精神、法治精神、职业精神“三种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堪当强警重任。二是“专业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警察职业素养、执法理念方式和专业技术技能,高效履行公安职责,熟练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科技手段维护稳定、开展执法和化解矛盾。三是“复合型”。要培养学生适应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时代发展趋势以及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培育具备安全风险认知和防范化解溯源技能,适应不同岗位和任务需求,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能。
(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安全领域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重点围绕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网络、粮食、数据等国家安全领域,通过新增设置、改造提升、交叉融合和压减停撤的方式对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是要通过深入调研与广泛讨论,划定各专业服务的国家安全领域,确定每个专业的调整方向;二是厘清公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推进公安学与公安技术专业课程、人员、技术相互融合;三是推动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夯实公安学、公安技术学科基础。
(三)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公安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实战应用”教育教学体系
对应人才“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总方向,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公安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实战应用”教育教学体系,其中公安文化教育统领全局、贯穿全过程,保证人才培养正确方向,是开展专业教育、实战应用的精神支柱;专业教育是开展公安文化教育和实战应用的基本载体,决定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实战应用是检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效果的方式与途径,三者相向而行、相互支撑、共同促进,体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育人理念,服务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深化公安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举措
江西警察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紧把握“根”“魂”“基”和职业文化、专业导向,紧扣“文化”“安全”两个重点,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动构建“四大体系”、建设“五个校园”,着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公安人才。
(一)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1.抓好全员育人。发挥学校每位员工、每个岗位、每项工作的育人作用,推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特别是要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主体作用,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广泛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进一步做好学校党委成员、各党(总)支部与学生中队挂钩联系工作,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合力。
2.抓好全过程育人。将育人工作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阶段,实现立德树人的有序衔接。新生入学后,在军训期间穿插开展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校期间,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提升学业挑战度。科学设置课程学分,加强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和动态监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合理增加学生阅读量,并将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纳入过程考核成绩。
3.抓好全方位育人。融合线上线下,依托不同载体、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围绕“忠诚校园、学习校园、生态校园、平安校园、数字校园”“五个校园”建设,研究推出若干项工作措施,服务校园环境与文化育人建设,加强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将忠诚广场、红色图书馆、校史馆、苏区公安史展馆、廉政教育基地等贯通运用到教学培训中。要健全“思想引领—严格要求—精心爱护”的学生工作体系,坚持寓教育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警务化管理与服务机制,完善“有求必应”平台建设,积极回应学生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增强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满意度。要以审核评估为牵引,抓育人规范、提育人质量、强育人本领。
(二)构建以公安为主体的多层次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1.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着力构建以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体的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据专业、课程、师资、科研成果划分优势学科与成长学科、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形成学科团队,遴选学科带头人,并为学科建设提供人财物保障。各团队依托公安文化研究中心、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开展公安文化与公共安全研究,以协同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2.推进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围绕“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网络、粮食、数据”等,确定本专业服务的国家安全领域,深入调研,进一步确定专业调整方向,更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报学校教指委审议通过后推进实施。
3.构建多层次专业结构。办好本科教育,兼顾专科、专升本教育。充分调配办学资源,积极申报无人机应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社会体育与法律事务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就业前景好的普通专科教育,继续开展专升本教育,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政法干警培训教育。在条件成熟时开展警务专业硕士教育。
4.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推动公安学专业与公安技术类专业在课程、人员、技术相互融合。各公安专业加强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强化智慧警务技能培养,设置相应课程,夯实公安学、公安技术学科基础。各专业要制定本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与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依托校企局联合团队,优先确定专业核心课推进校企局合作课程建设。
5.探索建立微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在录取专业之外,面向二年级及以上学生开设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微专业,培养高质量多元化应用型人才。提炼岗位核心技能,以集中培养的方式,通过5 到10 门的核心课程学习,满足工作技能基本要求。其中实践教学环节以校内开展课程实验实训为主,学制为1-2 年,修满相应课程学分,学校授予微专业修读证明。
(三)构建以文化与安全为重点的课程教学研究体系
1.构建公安文化课程教材体系。增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两门课程,建好《忠诚廉洁教育》课,纳入英模、英烈精神等内容;将《大学生学习导论》改造为《公安文化导论》,纳入“新时代枫桥经验”、警务化教育、警察纪律、职业发展等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改造为《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将“领导干部大讲堂”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歌合唱》等文化艺术与实践课程,打牢文化之基。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将警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元素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大力开展教材研究,编写符合时代要求又体现公安特色的公安文化教材。
2.夯实公安文化实践体系。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以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文化节日为基本内容的公安文化实践体系,并纳入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按照紧跟主流、紧扣时代、紧盯需求、紧抓教育的要求组织课程设置和学分考评考核,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大力推进。量力而行开展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文化宣传,严格文化实践活动的管理与审批。
3.加强公安文化实践研究。借鉴学校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创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经验做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法治思想为指导,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公安文化研究中心,面向文化领域,聚焦公安文化传承与发展、公安文化实践与育人等方面,组织全院师生开展研究,着力推动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条件成熟时申报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双轮驱动”服务公安实战与公安教育。
4.完善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充实法律类课程知识模块,加深公安信息化知识技能学习,更新实战技能;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视频侦查、公安情报、信息安全等知识技能模块。专业核心课瞄准各专业对应警种的核心能力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实战牵引,适度超前,引导学生能力向专、精、特方向提升。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避免随意设课、因人设课,删减内容过时、交叉重复的课程教学内容,顺应变化融入新的知识技能,改造学分不合理的课程。实施校级一流课程建设计划,重点打造30 门左右的校企合作、校局合作与校企局合作课程。适应实战需要,大力推进教材更新,组织编写活页教材、电子教材。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课时需要,更新提炼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5.加强专业教学体系建设。推动教授全员上课。严格执行新上课、上新课要求。落实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建立完善教学工作质量标准。购买优质网络课程,建设好自有课程线上资源,大力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完善学习过程考核。建设智慧教室,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在专业课中开展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官相结合的“双师同堂”教学,组织实施“一课多师”课程教学改革。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完善教学巡查与教学督导制度,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6.扎实开展教学研究。以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用高质量教学研究成果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组建专业、课程教学与研究团队,大力吸纳其他科研院所、优秀民警和企业人士参加团队,明确团队建设任务与目标,团队开展教学研究情况与成果纳入教学单位年度考核,防止只组不建,只建不问。重点加强对各教学单位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听课磨课制度的专项督导。
(四)构建以实战为引领的应用教学体系
1.扎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转变观念理念,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布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推动教学院系向产业行业型院系转型,联合相关企业,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网络安全现代产业学院、智慧交治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力争2024 年培育一所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
2.建设高水平协同育人基地建设。争取产教融合项目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加强校局企合作,打造协同育人实践中心,与企业、公安机关、科研机构等形成多方合作机制,建立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与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实践教学服务的指导队伍。开发与设置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教学评估,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方案,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3.扎实开展校内实战模拟。推进实验实训教学规范化建设,组织教师与教官定期更新课程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共同编写综合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基础实战应用能力和综合实战能力;实验实训实行单独排课、按照排课计划进行教学。实战教官主要开展实践教学与指导,并单独开设实战性和前沿性强的微课程、纳入开放课程体系,实行微学分管理,占开放课总学分的50%。
4.认真组织校外实习活动。校外实战以实习为主,分三阶段递进式推进,认知实习在大一、大二寒暑假完成,共12 周,专业实习在第五(公安学类专业)或第六学期(公安技术类专业)完成,共20周,毕业实习第八学期后期完成,共8 周。各阶段实习必须明确实习任务,确定实习指导教师。完善实习管理办法,确保学生从简单认知到实际应用再到实战综合能力锻炼,递进式强化实践能力。
5.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修订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社会实践以专业创新训练与社会活动为核心内容,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学术论文写作、专业技能竞赛等专业创新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公益服务、思政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增强能力。增加学生实践学分总量,由4 学分增至6 学分,其中专业创新训练2 学分,其他社会实践4 学分。
6.实行毕业论文(设计) “双导师”制。学生论文(设计)选题应根据教育部要求,基于工作实践的选题比例要超过50%。2023 年起实行“理论指导+实践指导”的双导师制,由校内理论课教师与校外实践教师共同指导,实践导师全程参与论文(设计)选题、指导与答辩工作。
(五)建立运行高效的教学保障措施
1.大力提升教师实战教学水平。推动教师培训与锻炼常态化,探索实行学分管理,[4]将学分纳入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审与职级晋升。修改完善外聘教师制度,建立外聘教师资源库。加强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外聘教师开展岗前和在岗专业科目培训。驻校教官编入教研室、教学团队管理,以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编写实战教学案例和实战活页教材为主要工作,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提出意见建议。兼职教官以开展实战微课教学为主,高水平的教授、产业教授和实战教官可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引”与“育”并举,统筹推进高层次、急需紧缺、青年后备等人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评价激励良性发展机制。积极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鼓励支持在职教师、人事代理人员攻读博士学位。采取柔性引进方式,灵活聘请高校与科研单位的高素质人才、公安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人才和省部级称号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产业教授、驻校教官或兼职教官,带动各教学院系“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建设提速加档。力争到2025年,驻校教官、兼职教官占公安专业师资比例不低于10%、30%,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3.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持续深入开展“重服务、转作风、强协同、抓落实”作风建设整治活动,坚持不懈培育和锻造优良校风警风、师德师风、作风学风。严格落实全面从严管党治校政治责任,逐级压实队伍监督管理责任,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其辖。紧盯“枪车酒赌毒密网”等重点问题和“八小时之外”等重点环节,常态化开展咬耳扯袖工作,加强对全院教职员工的日常教育监督管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执行《内务条令》、公安部严禁违规宴请饮酒“六项规定”和江西公安“禁酒令”等铁规禁令,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化风成俗,切实筑牢“队伍不出事”的底线。
4.扎实推进生态校园建设。制定全面系统的生态校园规划,合理进行校园布局,建筑设计,绿化景观,生态保护和分区管控;制定生态校园建设与保护的年度工作计划,推动全校学生以中队为单位,组织开展不少于24 课时的劳动教育实践,用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校园,保护生态环境,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并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必要工具;大力推动节能减排降污,推广使用节能灯、节能设备;坚持源头治理,做好宿舍、食堂、后街等公共场所或人口稠密区的垃圾污水处理工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重点推动学生食堂用餐后餐盘自助回收、教室节能与卫生管理。
5.加大教学保障力度。全力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综合保障水平。继续争取省财政支持,推动学院经费保障体制改革调整,拓展经费保障渠道,推动解决当前学院经费紧张、办学困难等现实问题。加强资金统筹整合,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做好项目储备,高效利用财政资金,确保经费使用效益。规范实验室使用和管理,更好地将实验实训条件设施服务于教学,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加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提高馆藏图书质量,优化馆藏结构,注重读者需求选购电子资源,为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对学生宿舍和老旧教学设施、场馆进行改造维修,努力为师生提供舒适、安全的教学、生活环境。
6.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努力构建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意识形态安全、校园安全、教育教学安全”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网,健全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和措施,织密织牢安全“大防线”。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加强粮食安全监管,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师生平安健康。
7.统筹规划数字校园建设。统筹考虑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需要,制定全面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加强数据中心、云平台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建设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教研室、在线教学平台、智能教育设备等,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加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提高馆藏图书质量,优化馆藏结构,注重读者需求选购电子资源,为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