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2024-05-09李树凤
李树凤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0 引言
近几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影响程度有所提高,但发展不平衡、缺乏协同性、制度环境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了促进2个产业更好地互动协调发展,2021年10月,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省级两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名单(第二批),青岛市即墨区成功入选山东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成为青岛市唯一入选的省级试点区域[1]。根据青岛市统计局发布的《青岛统计年鉴》(2011—2021年)[2],2010—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从40.29%降至26.36%,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份额由12.57%升至14%左右[2],这种趋势的合理性有待验证。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增加并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2个产业之间才能形成更好的互动发展关系。因此本文对青岛市两产业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衡量、分析,得到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促进两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为解决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要素成本居高不下、创新能力弱、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提供借鉴。
1 文献综述
现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两者协同发展水平的测度。部分学者基于不同地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两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算,如胡绪华 等[3]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夏斐 等[4]分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共同聚类指数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水平;冯金丽 等[5]在进行两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测度时运用的是灰色网格关联度模型。另一部分学者研究了两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周小亮 等[6]研究了两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吕平 等[7]考察了我国各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汤长安 等[8]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此外,还有少部分学者试图寻找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张玉华 等[9]认为科技金融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具有促进作用;王欢芳 等[10]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孙正 等[11]的研究表明“营改增”政策能够促进两产业的协同融合。
现有文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从理论到实证,从微观到宏观,从特征到机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相关研究大多都集中于某省、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上海周边以及京津冀区域,对北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研究尤为缺乏,因此,本文构建了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发展评级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指标权重,从而计算出两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最后为促进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提出对策。
2 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选取的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发展数据均来自青岛市统计局发布的《青岛统计年鉴》(2011—2021年)[2]。根据参考文献中对第三产业类型的划分,本文所指生产性服务业是仓储、交通运输、金融业、邮政业4个行业。由于工业增加值数据可得且其在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份额超过90%,因此用工业增加值代表制造业增加值。各指标具体内容及解释如表1所示。
表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 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测算
耦合协调度模型如下。
(1)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表明两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T为两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体现两产业中各指标的综合协调水平。
2.2.1 数据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初始数据的单位不同,运用极差法对各数据进行去量纲化处理,方便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对比。
(2)
(3)
式中:i代表年份,j是变量序号,Xij为原始数据,Vij为标准化后的数据,min(Xij)和max(Xij)分别为原始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2.2 权重的确定
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选取2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是85.514%和98.524%。在此基础上,以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对各指标系数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制造业各指标权重用aj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各指标权重用bj表示。
2.2.3 耦合度的测算
1)计算综合发展水平,公式如下。
(4)
(5)
式中:Fi、Gi代表第i年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aj、bj分别代表两产业第j项指标的权重。
2)计算耦合度,公式如下。
(6)
式中:C为耦合度,且C∈[0,1]。C=1时,说明两产业之间符合全耦合相关关系;C=0时,说明两产业没有相关关系。
依据式(6)计算出的青岛市2010—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度如表2所示,除2010年、2011年、2019年、2020年,其他7个年份的耦合度都接近1,说明这7个年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高度相关性。
表2 青岛市2010—2020年两产业协调发展分析结果
2.2.4 耦合协调度测算
1)计算综合评价指数T。
T=αFi+βGi
(7)
式中:α是制造业的权重,β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权重,参考已有的文献和两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本文取α=0.6,β=0.4。
2)计算耦合协调度。
根据式(1),计算青岛市2010—2020年两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如表2所示。
2.3 结论分析
从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动入手可以解释两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变化,产业发展水平随综合发展水平Fi(或Gi)的增大而增大。由表2可知,两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在2010—2015年都是逐年递增的,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内两产业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亦呈现递增趋势;而从2016年开始前者下降,后者上升,且前者下降的速度快于后者上升的速度,因此,与此基本吻合的是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自2017年开始逐年下降的变化。
在2010—2012年,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逐渐接近协调,由此从2012年开始步入协调发展阶段,在接下来的8年中,2013年和2014年均处于中级协调阶段,2015—2017年处于良好协调阶段,而2018—2020年倒退到中级协调和初级协调阶段。整体上来看,2010—2016年青岛市两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从2017年开始逐年下降。
3 促进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青岛市2010—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结合各指标所占权重提出促进青岛市两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如下。
1)提高人才质量,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利用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加强政府对从业人员正式培训工作的资金保障,定时安排各部门的专业技能人员、基层员工等到培训基地开展学习与技术培训,针对各个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与完善培训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
2)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步伐,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机器设备的性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生产线的更新还是机器的更换都需要大笔资金,毫无疑问这会给部分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青岛市政府应当加强对这些企业的投资力度,帮助相关企业完成转型升级,夯实工业基础,从而增强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
3)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互联网+”时代,青岛要充分发挥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优势,加快从数字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的步伐。从以生产为核心的企业价值链转向以服务为核心,推动面向物流、交通、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主动融入区块链、5G、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支持各种要素在不同的领域间流动,以此来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促进其经营绩效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成长3个方面分别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青岛市2010—2020年两产业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对耦合协调类型进行划分。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6年青岛市两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从2017年开始逐年下降。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两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青岛市应当提高人才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步伐,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