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外伤后睾丸表皮样囊肿1例
2024-05-09郭志凡李宗阳邵长富孙振富臧运江
郭志凡 李宗阳 祝 涛 邵长富 孙振富 臧运江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25 岁,因“右侧睾丸外伤后疼痛7年余,突发加重1月”于我院门诊就诊。患者7年前撞伤右侧睾丸后出现睾丸疼痛,阵发性钝痛,可放射至腰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不伴发热等不适,给予止痛、抗炎、抬高阴囊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定期门诊复查无异常。于1月前自述突发睾丸疼痛加重,伴睾丸逐渐肿大变硬,行阴囊彩超:右侧睾丸大小约4.3 cm×2.5 cm×2.2 cm,左侧睾丸大小约3.7 cm×1.6 cm×2.4 cm,右侧睾丸探及2.6 cm×2.0 cm 低回声,边界清,规则,CDFl 未探及肿物内血流信号(图1A),提示:右侧睾丸内实性团块。入院查体:体温36.3 ℃,脉搏 78 次/分,呼吸 18 次/分,血压 132/78 mmHg(1 mmHg≈0.133 kPa)。专科情况:右侧睾丸质地变硬。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正常,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1.30 ng/m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1.02 ng/mL、β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0.10 mIU/mL,肿瘤标志物均无异常。术前诊断:睾丸肿物。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单侧睾丸部分切除术,术中可见右侧睾丸下部肿物,质地较韧,大小约2×2 cm,肿物完整切除后送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符合表皮样囊肿。遂行“单侧睾丸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睾丸肿物)灰白色结节样肿物1 个,体积3 cm×3 cm×2.2 cm,切开后内含豆渣样物,壁薄(图1B)。病理诊断:表皮样囊肿。患者术后3月复查疼痛感消失,超声检查未见复发。
图1 睾丸表皮样囊肿超声图及病理图
2 讨论
睾丸表皮样囊肿(testicular epidermoid cyst,TEC)是罕见的睾丸良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将TEC 定义为一种与生殖细胞肿瘤无关的青春期前类型的畸胎瘤[1],最常见于20~40 岁青年[2]。目前关于TEC 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其主要有4 种理论解释[3-4]:第一种理论认为TEC 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畸胎瘤,由具有外胚层细胞分化的单胚层构成,它只包含外胚层的表皮部分。第二种理论认为表皮导管的阻塞导致睾丸网的表皮细胞发生鳞状上皮化生,从而发病。第三种理论认为睾丸网角化引起表皮样囊肿。第四种理论认为是胚胎来源的鳞状细胞从阴囊皮肤转移到睾丸。根据Anheuser 等[1]的研究,TEC 与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有许多共同的临床特征:均以无痛性肿物为主,易出现成年早期的年龄倾向,且右侧占优。少数患者可伴有睾丸疼痛或者坠胀感[5]。另有文献[6-7]报道以血精症为表现的TEC。本例患者为右侧睾丸外伤后出现的逐渐增大的肿物,伴随睾丸的阵发性疼痛。
TEC 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特征性表现为:①病灶内部呈规则层状洋葱环样或漩涡样排列结构,其中强回声与低回声相互交替分布,其病理基础是病灶内分层排列的角化物。②病灶周边呈环状或蛋壳样强回声,其病理基础为纤维包膜的钙化[5]。CDFI 可提供囊肿的良恶性参考,睾丸恶性肿瘤多可探及肿瘤内丰富血流信号[8]。本例患者超声呈典型的洋葱环样结构,CDFI未探及肿瘤内血流信号。TEC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且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在区分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9]。因此考虑良性病变时,不应立即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本例患者通过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TEC,遂行睾丸部分切除术,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睾丸组织,进而保留生育能力和正常的睾酮水平,是目前治疗TEC 的首选方法[10]。
综上所述,睾丸表皮样囊肿属于罕见良性睾丸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例有外伤史,其术前诊断主要根据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检查,由于是良性肿瘤,可以行保睾丸手术,尤其是年轻患者,但应注意术后抗精子抗体(antisperm antibody,AsAb)阳性影响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