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资源运用,发掘文化自信

2024-05-09刘艳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俞伯牙知音传统

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涵盖了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文化自信的典型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资源,以专业的教学视角将其积极开发、整合和运用。由此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六年级上册小古文《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开发、整合和利用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准确理解,在拓展延伸中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而言,理解这些文化内涵和智慧会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并积极传承和弘扬呢?教材的编选以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选取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曲折情节和生动形象的刻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和感知传统文化的热情。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经典故事:春秋时期,身为士大夫的俞伯牙弹得一手好琴,只有锺子期能够听懂他琴声中所包含的深意。俞伯牙不顾世俗眼光,与锺子期成为挚友。锺子期离世后,俞伯牙决然摔琴,怀念这段永恒的友谊,成为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故事并不复杂,但教材呈现的是这个故事的文言文版本,且没有完整地展现故事情节,而是选择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的画面作为切入口,将这个故事最为经典的瞬间展现在学生面前。

面对这一传统文化的经典范本,教师要意识到这是实现学生文化自信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理解的角度出发来接触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小古文中的故事内容,初步感受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另一方面,教师应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你觉得俞伯牙与锺子期在交往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交往具备怎样独特的魅力,才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历久弥坚。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基本的故事内容出发,触摸故事背后蕴藏的“知音”文化,学生不仅仅深入理解了小古文的大意,同时也播撒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此外,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俞伯牙与锺子期之间交往的细节,为学生完善这个故事的情节,整理出故事情节中两人从初次相遇到亲密相知,再到最后生死相隔的过程。

基于教材编选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束缚,用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二、深度辨析,在全面审视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不应将传统文化通过直接告知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以巧妙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隐藏在故事中。因此,仅仅对故事有热爱之情是不足以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以审视的方式,深入解构故事中的关键信息,从重要的信息点展开深度辨析和审视,以促进学生关键认知意识的形成,并形成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师拓展的情节中,俞伯牙和锺子期的身份差异对整个故事的体悟和对“知音”文化的了解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这种身份差异,学生可能会因为当前的认识和能力有限而忽略这一点。教师可以将这个情节作为点燃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火种,并提出如下思辨性问题:假设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没有悬殊的身份差异,他们都是樵夫或者都是士大夫,那么这个故事还会像现在这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吗?

学生对故事的认知往往处于浅层状态,对比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比照支架,使他们能更好地洞察和体悟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故事能够流传千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俞伯牙和锺子期两人都突破了世俗的束缚,首先,俞伯牙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放下高贵的身份,与锺子期成为朋友。这种无视地位而追求真挚情感的友谊观值得赞赏和敬佩。其次,身份低微的锺子期没有自卑,反而凭借对古琴的独特理解,大胆自信地与俞伯牙交往。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最终使他们成为挚友,共同创造了这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形成了独特的“知音”文化。

教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捕捉故事中的价值点,并引导学生通过辨析来审视探寻这些价值点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巨大的情感冲击,对俞伯牙和锺子期产生敬佩和敬仰之情,从而激发对“知音”文化的热爱。

三、时空转换,在赋予内涵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焦点,这也是实现学科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要基础。学生对传统文化从热爱、继承到弘扬,不仅涉及认知的提升和强化,同时也伴随着时空的转换。当前,实践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教师不能以简单地复制和套用教学方式,而是需要在清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古今文明发展的交汇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明体系中,帮助学生明确基本的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和理解,从而为学生在生活中把握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例如,在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整体把握的视角来整合故事内容。要求学生将故事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板块:其一,通过对学生现有知识的运用,引导他们想象俞伯牙和锺子期在交往中有哪些出人意料的情节。通过古今文化的对比,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动力。其二,进行时空转换,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如果俞伯牙和锺子期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们还能成为知音吗?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运用现代价值观重新审视春秋战国时期的友谊观念,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其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作为现代的学生,我们能从俞伯牙和锺子期身上学到什么?在现代社会中,真正值得追求的友谊是什么样的?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知音文化,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指导自己的言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始终停留在文化的时空和情境中,而是让学生从原有的故事和文化中提取思想,以现代标准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通过阅读中的二次创作,丰富学生的内在体验。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相关课程,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刘艳(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小学生家国情怀阅读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21/02/474。

猜你喜欢

俞伯牙知音传统
知音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向大自然学艺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山水知音
高山流水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