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深时见鹿
2024-05-09马庆民
马庆民
在古代诗词中,寻隐者不遇,似乎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应该是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类似的情况,李白也遇到过。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时,李白曾上山拜访隐居的道士,结果没有见到。
这次拜访,李白虽未达到目的,却尽览山中美景。他沿着清澈的溪水前行,听见隐隐犬吠融入淙淙流水,看见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绿色的野竹划破青色的云气,雪白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这如画的风景真的宛如世外桃源,超凡脱俗——宁静深幽中吐露着灵气,清丽飘逸中蕴含着悠远。
忽然,密林深处有几只小鹿跳入眼帘,周围一切原本美到几乎凝固的风景,一下子变得灵动起来,瞬间充满生机,更令李白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喜悦之情。于是,李白挥笔写下那首唯美灵动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树深时见鹿”这句尤为传神——可以想象,在茂密的树林里走着走着,忽而看见小鹿,心就会不由得砰砰乱跳,毕竟这算得上浪漫的体验。
有鹿的地方,就是美好的所在。因为鹿总能带着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诗境,它是《诗经》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它是李賀的“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它是张九龄的“鱼意思在藻,鹿心怀食苹”,它是梅尧臣的“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不管是诗词里的鹿,还是生活中的鹿,不管是在原野上鸣叫的鹿,还是藏在大树后观望的鹿,不管是在溪边饮水的鹿,还是追逐嬉戏的鹿……只要见到鹿,哪怕惊鸿一瞥,我们的心脏也会像小鹿乱撞。
树深见鹿的时候,李白风华正茂,青春年少。那是他一生中最明亮的、最简单的时光,因为他骨子里的肆意狂放、傲岸不羁还没有机会尽情释放。那时的李白,宁静,澄澈,透明。
或许正是这份心境,李白才惊艳于密林深处的遇见,用真实的文字留住了那一刻的感动,用唯美的画面定格了那一刻的遇见,于是那个迷人的瞬间成为永恒的记忆,也成为生命的浪漫底色。
有时候,我也会想象:某一日去山中拜访一个隐居的好友,待我走进一片树林,遇着了花,遇着了草,遇着了溪水,也遇着了正在等我的小鹿。那一刻,我肯定像走进一段透亮的时光,至于见不见得到好友,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么一段时光——不管要寻找什么,途中所遇,皆是美好。
如此看来,寻隐者不遇的结果,不是最值得期待的,沿途看到的风景、其中的探索与苦思、最后的感悟、所得的启迪与成长,才是此行的意义所在。
因此,“树深时见鹿”就成了不期而遇、不虚此行的风景和意义。再往深处思考,“树深时见鹿”还可以衍生出一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欲得山泉水,必得奔赴山中;要想见到鹿,必须走进深林。
当然,有时候我们肯踏出去,敢走出去,未必有理想的结果,甚至还会与我们预想的差之千里。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无须捶胸顿足,更没必要垂头丧气,因为一路走来,“不遇”中“遇到”的一切,就是最美的风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