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

2024-05-09钟星辰

祝您健康 2024年5期
关键词:白扁豆外邪运化

钟星辰

专家简介

顾 超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江苏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究项目培养对象,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会非静脉曲张学组青年委员,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擅长消化道内镜操作,包括针对消化道疾病的胃肠镜检查及早期诊断,通过内镜进行消化道微创手术,如胃肠道息肉切除、EMR、ESD,消化道支架植入等;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等。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聊聊息肉的“中医史”

肠息肉,字面解释就是肠中赘肉,中医认为这是肠“积”的表现之一。虽然中医典籍中并没有明确出现过“肠息肉”,但“息肉”一词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中有一段对“肠覃”的解释,其中记载道:“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意思是,肠覃病是寒气凝结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击,正气不能荣旺,气滞血瘀,积聚成癖而附着于内,于是恶气乘机而起,息肉随之而生。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中也有息肉的相关描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意思是,外邪停滞在胃肠,就会转而侵入胃肠之外的脂膜间,存留于脂膜的细络中;外邪在脂膜中滞留,就会在这里形成积块。

《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中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意思是,如果突然外受寒邪,内又被忧郁气怒所伤,就会导致气向上逆,会使手足三阳六经的经气闭壅不通,阳气不能运行于周身,凝结的血液蕴藏在内而不能化解消散,这样便会形成积症。

从这些中医典籍中的描述里不难看出,古代医家认为人体正气不足、体质虚弱,加之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是“息肉”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

健脾气、扶正气,化解肠息肉

虽然肠息肉发生在肠道内,中医却认为它与五脏六腑都有一定关联,尤其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从中医角度来看,肠息肉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全身为虚,局部为实;全身为寒,局部为热;脾胃虚损为本,痰瘀、浊毒为标。因此,中医预防和治疗肠息肉都会将扶正化积作为基本准则,以健脾温肾、化瘀解毒为基本治疗方法。

为什么要健脾?首先,脾在中医学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脏器。脾主运化,负责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如果脾的功能受损,运化失职,就会导致水湿内停,湿浊积聚,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肠息肉。专家告诉我们,通过健脾可以强化脾的运化功能,减少湿浊在肠道内的积聚,从而降低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其次,脾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只有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人体才能生成足够气血以维持正常代谢和保持免疫功能。一旦脾虚,人体的气血生成不足,便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让人更容易受到外邪侵袭,从而增加肠息肉的发生概率。因此,中医调治肠息肉注重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提高自身的正气,才能够抵御外邪。

舒畅情志,预防肠息肉

情志因素也是导致肠息肉发生的重要原因。现代人由于压力大、思虑过度,容易情志不调,导致肝气不舒,气机不畅,从而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因痰瘀互结而产生息肉。如《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中所讲:“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则成矣。”如果我们长期维持着抑郁、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很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反之,健脾可以调和肝气,缓解情绪压力,从而减少情志因素对肠道健康的不良影响。专家为大家推荐了一款能够解决肝气不舒的代茶饮——花穗茶,有助于预防因情志问题而产生的肠息肉,适合大家平日里饮用。用荆芥穗9克、白扁豆花6克、厚朴花3克,泡水代茶饮即可。荆芥穗入肝经,有升散之效;白扁豆花入气,有升举中气之效;厚朴花可温中行气。

巧用穴位健运脾气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正好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刺激该穴位能调和气血,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通畅胃肠,帮助身体排毒,缓解各种热病引起的不适,也能起到消肿止痛和缓解疲劳的作用。

足三里:在小腿的外侧,处于犊鼻穴与解溪穴的连接线上,在犊鼻穴下3寸的位置。足三里是胃经的结合点和胃的下结合点,具有强身健体、健脾祛湿的功效;能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肠炎、胃痉挛等疾病。

三阴交:位于足三阴经交附近,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属于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陰、足少阴、足厥阴三阴经之会穴,可用于治疗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造成的症状。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上4寸。中脘穴是脾胃的募穴,能健脾胃、助运化、调升降,可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消化不良等。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可以健脾利湿,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腹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神阙穴:位于脐部中央,属于任脉的穴位,系血脉之蒂,为精、气、神、血往来之要。神阙即肚脐,是人体先天之本,后天之气所藏之地,常用于固本培元、温阳健脾,适用于治疗腹痛、泄泻、水肿等。

一般来说,中医会使用针灸的方法来刺激穴位,由于需要专业手法,大家在家中很难操作。不过,自己在家可以用大拇指按揉穴位或艾灸穴位10分钟,也能起到相似的作用。

中医食养,息肉不生

● 扶正粥

【食材】糙米50克、山药50克、大枣3颗、红豆20克、薏苡仁20克、黑芝麻20克。

【做法】先将糙米、红豆、薏苡仁一同用清水浸泡2小时以上;下锅加清水煮10分钟左右,加入洗净去皮的山药和破开的大枣,撒入碾碎的黑芝麻,一同熬煮软烂,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山药健脾,芝麻补肾,红豆补血强心,薏苡仁健脾利湿,大枣补胃气,糙米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常饮此粥可健脾补肾、益气养血、预防便秘、强健身体。

● 健脾粥

【食材】山药30克,白扁豆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山药去皮,切成小块;白扁豆提前浸泡几小时;将粳米洗净,与山药块、白扁豆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至米烂豆熟。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加入适量的白糖或盐调味。

【功效】山药性平味甘,入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经,能健脾化湿、消暑解毒。粳米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此粥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人群食用。

● 黄芪红枣茶

【食材】黄芪15—30克(根据个人体质调整),红枣5—10枚。

【做法】将黄芪和红枣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煮约30分钟,煎煮好后代茶饮用。

【功效】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红枣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补血安神、补中益气。两者结合,能够有效补充身体的气血,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力。

【注意】黄芪性温,有实火、痰湿盛、气滞者不宜過量服用;红枣性温,内有湿热、积滞者不宜过量食用。孕妇或特殊病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编辑    姚宇澄)

猜你喜欢

白扁豆外邪运化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白扁豆粥清热解暑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白扁豆治妇科病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
识别真假白扁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