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困境与路径
2024-05-09刘雪妮
刘雪妮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市政与交通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建筑技艺,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传承人断代等因素的影响,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巨大危机,所以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今后要加强乡村规划、乡村建筑、乡村建设等方面的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工匠及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2023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并鼓励“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指出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2]。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侗族木构建筑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培育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继承和发扬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提供政策支持,是实现广西侗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高职院校教育培训资源丰富,且具有培养人才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功能。如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育的积极作用,让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有知识、懂技能的乡村工匠的“集约化”渠道[3]137,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广西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现状,认真分析广西高职院校在培育培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探索出广西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路径。
一、广西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现状
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作为侗族地区传承和发扬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建筑人才,对于促进侗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所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与乡村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石。本研究主要对广西区内48 所高职院校进行分析和调研,把握高职院校侗族木构建筑工匠培养培训现状,探析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养培训的短板和制约因素,为提出切实可行的培育路径奠定基础。
本研究在广西各高职院校官网以“木构”“广西高职”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通过查阅和分析官网新闻资讯、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年度质量报告,搜索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共5 所高职院校在建筑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等内容中涉及侗族木构建筑。这5 所院校主要是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技术服务等5 个方面开展了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培养培训。
(一)人才培养
虽然广西区内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建筑类相关专业,但是开设有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养相关专业的仅有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和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两所。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养的专业有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仅有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侗族木构建筑的相关内容。从以上情形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开设与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养有关的专业数量较少。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与培养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相关的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较强的就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除一般土建类专业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外,特别指出要掌握一定的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等相关专业知识,培养面向建筑产业升级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及文化遗产保护、乡村规划和服务等领域及职业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古建筑工程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古建筑保护意识,具备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具备一定外语应用能力的人才。但在既有的材料中,将“乡村工匠”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写进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职院校相对较少[4]82。
(二)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来看,课程设置与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养相关的院校有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育相关的专业中开设了专业选修课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以实践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开设有与侗族木构建筑内容相关的专业限选课古建筑史及赏析,以及暑期、假期开设的侗族木构实训课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爱上非遗”公共任选课,课程设置有3 个课时的“侗族木构建筑”专题,采用“理论+实践”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梳理这3 所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虽然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在课程中设置有侗族木构建筑的相关课程,但基本是以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且仅有1~2 门课程是与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特色相关,这说明了当前高职院校对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育重视度不足,对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侗族木构建筑认识不够深刻,未与国家、社会对乡村工匠的需求有效连接。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有相关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现出了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可看出实践性课程设置却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乡村工匠的培养、培训需要。当前,高职院校的多数专业教师没有相关企业生产实践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实质就是从一个校园走进另一个校园,因此学校无法给学生开设更多具有实用性的专业课程[5]。
(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发了“侗族木构建筑模型制作”校本课程,建设了柳州传统村落大数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大数据平台,同时该校的专业选修课“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主要以侗族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设计与制作训练为教学内容,并结合参观非遗博物馆、田野测绘调研、走访非遗传承人等活动进行教学[6];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限选课程“古建筑史及赏析”主要以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等内容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图片、影音资料、模型制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虽然以上几所高职院校都有不同程度地对侗族木构建筑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创新,但是现有的教学内容与侗族木构建筑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传统的专业课程中针对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养培训的教学内容仍较为陈旧。
(四)教师队伍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引进学校,以充实学校专业教师团队,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三师四场、育训传创”民族建筑工匠学徒制培养模式,并邀请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到校为学生进行古法营造教学,同时该校还设置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生产中心,聘请了自治区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何绍堂为技能大师;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都曾邀请非遗传承人杨云东进校指导,重点在实训、实践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侗族木构建筑模型的制作。高职院校虽较为重视引进侗族木构建筑工匠进校园、进课堂,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他们因未能很好地掌握高职院校的教育及教学规律和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加之部分学校还没有制定针对企业教师、非遗传承人、工匠大师的相关聘请制度,学校提供的报酬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到校授课与指导的积极性不高。
(五)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除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外,还需提供相关的社会服务,如可通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等技术技能服务的形式为乡村振兴培育乡村工匠。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个古法营造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全过程教学工厂,由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传承人、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机构合作,构建“职业素养+ 专业课堂+ 双创平台+ 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生产中心共同完成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横向项目——“木心墨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展木构模型定制工作,并顺利向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交付两个侗族木构模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师生前往柳州三江侗族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发放问卷、走访调研、采访木构建筑技艺传承人等形式完成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与文化的内容与传承现状的调研,并组织汇报座谈会为拓宽侗族木构建筑文化传承路径建言献策,助力侗族地区乡村振兴。
二、广西高职院校培育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困境
(一)部分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对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侗族木构建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宝贵的民族建筑文化资源,高职院校理应承担起传承和发展的责任。但是广西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建筑类乡村工匠的培养上定位不清,导致专业设置未能体现乡村特色、区域经济特色和高职特色,建筑类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侗族木构建筑相关专业建设。
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是能够激活侗族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载体,其可以为家乡文旅产业的融合注入力量,并能够作为带头人以木构技艺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他们需要了解乡土人情文化、掌握技术技能、具备乡村文化素养和具有工匠精神,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培养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内容。虽然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侗族木构建筑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院校对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能力结构和社会需求认识不清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还不足以满足乡村工匠培育的需要。
(二)部分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培养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不合理是高职院校较难培养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较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忽视了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实训实践教学,导致高职建筑类专业理论课程较多,课程内容空洞、难度大,缺乏实训实践环节。再加上国家培养培训乡村工匠的政策引导较晚,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育的重要性和价值,采用直接照搬或借鉴普通建筑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法进行培育,缺乏侗族木构建筑教学特色。建筑类专业的课程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等也与乡村工匠实际要求存在脱节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现代社会对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能力提升的需要。
(三)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侗族木构建筑相关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需要从行业和建筑特点出发,设置具有侗族木构建筑特色的教学内容。但是,笔者通过分析相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广西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高职院校因其侧重点不同,所以教学内容也各有差异。从整体来看,广西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侗族木构建筑的相关知识含量较少;二是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相关专业仅有一至两门课程提到侗族木构建筑的相关内容,且主要集中在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的基础知识和侗族木构模型制作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简单且单一、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使乡村人才需求发生了质的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部分高职院校培养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资源短缺,保障措施不到位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被大众所熟知,一些院校开始设立古建筑专业,或者改造原有的建筑类专业,并加入侗族木构建筑的相关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培育质量,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具有一定数量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但是笔者通过检索分析广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年度质量报告,仅发现有3所高校拥有侗族木构建筑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师资短缺和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所培养培训的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素质。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师多来自高校,其没有充足的生产实践经验,且学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需要。同时,由于兼职教学制度难落实、兼职收入低等因素,未能吸引更多的侗族木构建筑工匠作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加入教师队伍中。
(五)高职院校服务乡村的路径缺乏,对乡村振兴贡献不大
高职院校本应对接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特色需要,为社会培养能够在区域和乡村经济建设中作出贡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因受时间、空间、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广西高职院校与广西各乡村以及乡村建筑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基层政府等培训主体合作机制不完善,缺乏沟通和合作的平台,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培训的目标、形式、内容未形成统一标准,人才与科技转化成乡村生产力的程度不高[7]。
在职业培训、技术下乡等方面,目前广西高职院校中也只有较少的院校投入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培训中,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培训多面向在校学生,培养培训乡村人才的机会较少。且在为乡村人才提供技术服务时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实践培训环节,操作性不强,培训内容多是技术类内容,忽略课程融通,如互联网、电商、运营等新媒体知识的教授,培训的内容与乡村工匠的实际需求匹配度不够高。
三、广西高职院校培育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路径
(一)优化建筑专业设置,精准定位培养目标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广西高职院校培育培训乡村工匠应聚焦乡村振兴需求,重点围绕乡村建筑、乡村规划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展开。
首先,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在原有的建筑类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例如,开设侗族木构专业,关注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与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沉浸在侗族木构建筑建造教学的全过程。以现代学徒制为契机,开设乡村建筑设计相关专业,培养适应乡村建设的乡村建筑设计师、项目经理等。广西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应充分发挥专业育人的优势,结合侗族木构建筑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以培养适应民族地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规模化培育乡村工匠。
其次,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精确定位,对乡村工匠的培养培训起着重要的定向作用。根据国家人才战略和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乡村工匠主要是为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艺,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8],乡村工匠的培养培训应该是培养面向乡村、扎根乡村的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人才,需根据侗族木构建筑这一极具特色的建筑领域,制定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传承和发展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工匠为导向,培养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适应侗族木构建筑设计、施工、修缮、运营、管理、规划等全过程、各个岗位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建筑人才。
(二)构建适切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学制设置一般为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年在外顶岗实习。因学制短,在校时间宝贵,所以设置科学合理且针对性强的课程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培育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必须与当前乡村建筑行业相适应,及时将乡村建筑设计、乡村规划、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施工技术等理念融入课程之中。
一是在课程的设置中应按照乡村工匠培育需求,建立起能够将体现木构建筑特色的侗族文化与融合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邀请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一起编制校本教材,在教材中融入木构建筑、民族文化等元素;另一方面,适当增设与侗族风土人情、非遗文化、风俗习惯、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相关的课程。
二是优化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提高公共基础课的吸引力和含金量。在按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开足、开齐、开好公共基础课,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融通,除开设常规的公共基础课之外,可相应增加乡村工匠培育的相关课程,如侗族木构建筑构造、古建筑赏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等,同时设置劳动教育实践环节,如建筑模型搭建、古建筑实地调研等,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的独特育人优势。
三是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将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特色融入专业基础课当中。从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每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都与侗族木构建筑密切相关。因此,学校要搜集整合侗族地区木构建筑资源,研发具有侗族木构文化特色、又能满足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新形态活页式教材。
四是增加专业实践性课程比例。教育部规定,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要占总学时数的50%以上[9],而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拥有并掌握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也包括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实践性课程是学生技能学习和提升的直接方式。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可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在50%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同时还可在校内建设侗族木构实训工坊,组织学生深入三江侗族自治县进行研学等,根据乡村建设的发展适时适当更新课程。
(三)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提高培养培训质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国家人才需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10],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的质量。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在侗族地区木构建筑发展市场和乡村规划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根据木构建筑特点、侗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特点,设置针对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划分为包括木构建筑理论知识、技能型知识、侗族非遗文化、市场营销、创新创业等在内的基础性、技能型和综合提升型3个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
(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完善各方保障措施
培养培训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既可以弘扬和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促进侗族地区乡村振兴,而教师的素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建立一支稳定的“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可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进而提高非遗技艺的传承效率。首先,高职院校要确定切实的乡村工匠引进机制,将优秀的侗族木构建筑传承人、乡村工匠、企业技术骨干引进校园作为客座教授、兼职兼课专业教师,建立学院兼职、兼课教师资源库。其次,高职院校在聘请兼职教师的同时,还要重视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三农”服务意识的培养,制定中长期培养计划,定时派遣专业教师到乡村、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和挂职锻炼,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积累乡村基层工作经验[11]。最后,高职院校要建立大师工作室,发挥大师工作室的作用,让大师与学生之间高效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大师与高职院校教师良性互动,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在教学相长的氛围中实现共同进步。
在物质保障方面,学校要为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培养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学校要在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线上学习平台、教学设备上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引进先进的实训仪器和充足的实训材料,让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学习上没有阻碍。学校应大力争取政府、企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建立校外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到企业、乡村学习实践,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为学生设计工作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五)深化产教融合,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形式系统化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高职院校可以适当与侗族村寨交流合作,依托党建共建、青年志愿服务输出、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共同开发等方式,在高职院校擅长的领域开辟技术服务路径[4]83。一是高职院校和乡村有关部门共同商讨侗族木构建筑乡村工匠所从事领域及其成果在商业方面的可行性与竞争性,借助高校对接的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为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整体协同的帮助[4]83。二是乡村工匠较为集中且有技术咨询需求的乡村,可以发展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训基地。学校主动对接,组织校内教师、专家定期下乡开展技术服务、送教下乡工作,为乡村工匠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三是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产业集团,形成高职院校、企业、侗族木构建筑行业之间合作发展的体系,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借助构建职业教育产业集团为平台的乡村振兴与乡村工匠发展模式,开展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乡村、学校与行业融合协同推进的常态化建设,做到校企行共同投入,形成以高职教育平台为中心,兼顾区域辐射、功能拓展,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和高素质乡村工匠的培训、实训[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