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内在机理和行动逻辑
2024-05-09张晓普
元 静 张晓普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松江 201600;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上海 松江 2016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教育要以数字思维精准定位,发挥协同育人合力,补短板破瓶颈,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思政教育兼具“人为”和“为人”的双重属性,在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必须把握好教育规律与技术发展的同频共振。新时代下,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旧”范式与数智技术运用“新”形式深度融合,以实现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嵌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中。“导学思政”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数智技术与研究生“导学思政”的融合呈现出新理念、高格局、多策略的发展样式,其既是顺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遵循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因此,研究生“导学思政”这个“帆”搭上数智化赋能场域这条“船”,精准、快速地在研究生育人环节中聚合发力,对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内在机理
(一)数智化的内涵
数字要素正在加速重构和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智慧化既是方式和手段,也是方向和目标。在解释清楚“数智化”概念的前提下,先来弄清楚“数字化”的定义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数字化,简单讲就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即将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转化为信息数据,利用“比特”作为信息技术的最基本存储单元,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表达出来,使现实事物重现或者整合提炼[1]93,打破时空限制,贯穿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
那数字化转型将“转”向何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任务,数字化转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1 年5 月,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人工智能高端对话——AI 经济共享未来”抛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今天是一个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时代[2]。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迭与进步,我国逐渐从数字化时代步入数智化时代。数字化和数智化虽仅一字之差,但内涵大相径庭。数智化是在数字化基础上更高诉求的延伸,即数字智慧化、智慧数字化以及两者的融合,其本质是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化技术,以海量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为桥梁,驱动并实现各领域场景的创新需求应用,实现人类思维与计算机深度融合的新生态,成为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3]108-113。
(二)研究生“导学思政”的教育理念
《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提出:“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着重突出“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同时加强人文关怀以及构建良好的师生导学互动体制”,这为“导学思政”的内涵要义提供了范本。
不同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依赖于辅导员、班团以及课堂教育等,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在于“研”,其主要培养场域在以导师为“中心”的课堂、实验室或者课题组中,体现在与导师持续的互动交流中。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互动覆盖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学术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导学关系是导师与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双向互动的一种社会关系,已由指导课程学习、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扩充到学术指导、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就业规划、生活关注等,师生间已由单纯的教学关系发展成由教育关系、心理关系、情感关系等构成的“多角度关系体”[4]167。良好的导学关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而“导学思政”可以理解为一种秉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5]26-32,建立在研究生培育与导师发展的双向耦合基础上,依托导学活动,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在学术交流、科研探讨、社会实践、职业规划、人文关怀等导学互动共同场域中发掘其中的内在思想政治元素,并反哺融入日后导学互动中,推动研究生和导师双方能力同向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打通研究生这一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细落实。
(三)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本质
1.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教育对象
以往的传统导学关系中,导师通常借助学生填报的信息表或面对面交谈获取的“静态”结构化显性数据来了解研究生,根据自身多年固有的“经验”,为这类学生塑像,依照往年成熟的培养范本来指导学生开展思路相似、流程相同、形式相类的科研学习与思政教育,最终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伴随网络迅速普及,作为Z 世代的研究生群体紧跟互联网“动态”成长,通过各类网络平台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海量数字信息,直观反映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的个人特性。但这部分非结构化且隐形的“动态”数据相对于 “静态”数据获取较为困难,若仅凭“静态”数据难以实现全面把握研究生的成长发展。数智化精准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能够有效破解以上难题。后疫情时代下,数智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教育场域的更迭与变化,催生着学习、工作和生活朝着数智化发展,迫使研究生“导学思政”教育模式向着云端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数据信息池”,借助数智技术来挖掘、筛选、整合研究生“导学思政”中所需信息,建立研究生群体在导学关系中的“共性图谱”,定制每个研究生在“导学关系”中精准“个体画像”,形成共性与个性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2.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教育内容
传统的研究生“导学关系”往往聚焦于学生“智育”方面的培养,对研究生的个人品行和个性发展关注不够,且同一导师对于不同研究生秉持着“千篇一律”的教育理念,导致导学关系中供需失衡,使得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与和谐积极导学互动促进思政育人的立场背道而驰。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6]7。数智融合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摒弃“批发打包”式思政育人方法,树立“零售包装”型因材施教的思政育人理念。导师应在把握“德”与“智”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智慧平台开展全方位数据收集,分析出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求,使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输送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稳住“大方向”并兼顾“小细节”。实施“一人一策”的精准导学思政教育,将立德树人突破时空限制、打破惯有理念地融入每个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定制菜单”中。
3.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教育过程
在传统的导学关系中,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因工作内容、范畴和性质的不同,对研究生的教育多呈现单一模块或定向思维的特点,彼此间缺乏协调互动,导致育人效果无法达到“1+1>2”的效果。而研究生“导学思政”应站在大党建、大思政、大维稳工作的新格局之上,汇聚多方力量,协调多方资源,注重多方协同,紧密围绕导师和研究生这两大核心主体,拓展育人广度、延伸育人深度,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漫灌”,并推动导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滴灌”教育,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健全。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站在“全景视角”审视育人各方力量,倒逼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提高素养、经验互鉴、交流学习,驱动“管理服务队伍、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7]58合作靶向发力,教育过程由传统的多方力量的“大水漫灌”到数智融合时代的各方协同的“精准滴灌”,结合学生的喜好和特征,回应学生需求,加强各方力量的导学互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实践困境
(一)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融合性待优化
“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8]26。当前,为顺应科技革命的趋势和高校德育的要求,研究生培养目标已从单纯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提升,延伸到数智能力的需求上。数智化与研究生“导学思政”的融合方式方法是否新颖、灵活、有效,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成效。在数智技术应用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和整合是精准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前提,高校各部门在数字治理中有各自一套独立的数据库。比如,针对于研究生“导学思政”而言,研究生处有一套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培养计划等学业有关的数据信息,研究生工作部有一套日常表现、基本情况、奖惩处罚等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两者分属不同行政管理机构且权限互不相通,除此还有其他部门涉及到研究生其他方面的管理,“导学思政”的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中,存在采集标准不统一、采集途径不一致、采集统筹不相同而造成数据无法兼容使用的问题。有“数”不好用、有“数”不能用的瓶颈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导学思政”数智化精准赋能的进程,突破数字壁垒、信息孤岛,与研究生“导学思政”有效融合成为当下亟待优化的问题。
(二)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开发度待提升
研究生教育事关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承担着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重大需求的责任,是党和国家对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生动力。与本科生教育不同,研究生除了完成基本课程学习之外,还需探索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导学思政”以其实效性和系统性的独特优势响应了党和国家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数智融合时代下,网络信息如井喷般涌现出来,研究生“导学思政”也在积极寻求数智技术进步中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让导学互动的内容“鲜活”起来、场景“丰富”起来、载体“多维”起来。研究生“导学思政”存在于教育主体和客体互动中,是一个持续且长久的过程。基于高校数智技术水平有限,研究生“导学思政”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着成本高、盲点多、重视度低等诸多问题。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学互动中往往更倾向于面对面交谈科研进展,而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度不足。同时,可量化的科研成果直观影响高校的发展、决定高校的硬实力,而思想政治教育难界定、难量化且对高校的发展壮大的宏观贡献甚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难以倾力去开发研究生“导学思政”数智化。但开发好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 将全面“盘活”研究生培养资源,对日后不断更迭的研究生教育以及高校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
(三)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利用率待提高
开发研究生“导学思政”的数智化,如何将其利用到研究生育人工作中是关键。《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里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9]。各高校应提高站位、高度重视学校建设的数字化,大力支持数字化、智能化服务于学生教育教学。受高校政策、技术水平等多因素的制约,良好的导学活动凭借数智技术的“东风”本应发展势头良好,但现实状况却不乐观。一方面,应用于研究生导学互动活动中的基础设备具有滞后性,导致利用率不高。高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并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但计算机设备不先进、平台开发不同步,从硬件到软件,研究生“导学思政”难以保障合理地数智化利用;另一方面,服务于研究生导学互动和数字化建设的人员不一致影响利用率。在导学互动活动中,导师作为第一责任培养人占主导地位,却不清楚或无精力去深究数字化技术,而掌握数字化技术的人员却对研究生导学活动中存在的思政元素的开发知之甚少,造成“懂服务学生”与“懂技术知识”的高校人员间出现连结“鸿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利用率。
三、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行动逻辑
(一)核心圈层:数智化赋能管理,提升高校发展建设数字化
1.从高校层面,应树立数智思维
“大数据时代将要释放出的巨大价值使得我们选择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不再是一种权衡,而是通往未来的必然改变。”[10]76高校应审视度势,敏锐觉察“数字治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战略眼光、思维方法和技术应用,做好高校朝向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优势,实现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管理精准化、便捷化。第一,提供数智化的基础保障。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等专业技术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专业人员的管理,高校应本着“价值共生”的原则,确保数智化的设备在研究生“导学思政”的赋能过程中高效运作。第二,营造数智化的生态环境。“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 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6]7,数字化变革已悄然改变了高校的生态环境,高校应顺应形势,主动求变,积极体验颠覆性数字变革带来的实质效应。第三,完善数智化的培养与激励机制。“人本智能”指从“以人为本”的视角赋予人工智能技术人本思想智慧,要求其算法设计的目的是服务人[11]92。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精准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高校应做好定期培训,完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数智技能与数智工作人员的思政素养,同时设置合理、科学的奖惩机制,以赛促学、以研促技,优化高校数字建设与管理。
2.从教育者层面,需提升数智素养
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是实现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基本条件。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布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12]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把握“导学思政”教育数智化发展的趋势,善用数字思维、巧用数智素养、会用数智技术发现学生诉求、关注学生思想,以数智化的视角解决研究生“导学思政”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实现研究生的精准育人。第一,加强数智学习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善用数字思维精准发现、捕捉教育数据,使研究生的教育需求、思想动态、心理变化等有数字“足迹”可寻,多维分析数据间的关联,针对性地描绘出研究生教育的精准画像。第二,加强数智教学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巧用数智素养实现资源整合,运用数智技术建构教学场景,借助在线课堂、数字教材等数智产品服务于教学,对研究生教育设计出更优质的教学方案。第三,加强数智应用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者会用数智技术,并始终明白一切技术的奋斗最终目标是关心人,掌握“加工”“编码”“修饰”等数智应用技术,使教育者便捷、快速地将教学内容与课题实操、实践活动以鲜活、立体、直观的样态全方位呈现在研究生面前,强化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与研究生的互动性。
(二)关键圈层:数智化赋能教育,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精准化
1.明确“数字”在赋能于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可靠性
利用数字技术保护数字安全的同时,提高数字的产出能力并尽可能转化为实用性较高的信息,降低“暗数据”的堆积,提高育人工作和数据整合的双向效能。第一,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当下,身处“Z 世代”的青年研究生用户“行踪”遍及网络各地,涉及到生活、学习等留下的各类信息,每位用户的信息存在被采集、被挖掘,甚至被消费的可能。过度利用数据、精确描述画像并应用于其他非教育活动,将严重侵犯研究生用户的权益。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用户的信息保护和合法权益,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及责任制度,不断增强自身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加密、数据库防火墙等技术手段来建立全方位的数据安全防御体系。第二,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部门、不同老师之间在数字信息、数智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能力、数智素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两级分化现象。其一,以硬件设施升级为重点弥合“数字鸿沟”。在校园范围内,通过扩大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提高网络接入质量和传送速率,尽可能降低宽带与移动数据费用,为研究生的数字化学习和教育者的数字化办公提供保障。其二,以软件服务优化为抓手弥合“数字鸿沟”。建设一支组织合理的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人才队伍,包括思政管理者、研究生导师、数智技术人员“三位一体”的教育骨干,从整体上优化数智教育资源的供给,助推传统高校数智化转型升级,确保数智化技术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细化“数字”在赋能于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应用性
研究生“导学思政”资源数据来自于各部门,其因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等不同存在“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的碎片化现象。各部门间应协同制定明确的清单,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的障碍,构建良好的教育资源数智融合共享生态体系[13]67-70。一方面,以满足需求为导向,建立服务于研究生“导学思政”育人需求的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梳理出各部门数字信息资源的“同”与“异”,完善并规范各部门之间相同信息的数字化表达。建立各类信息资源的数据库,根据育人需求,依托一体化大数据的平台将高度关联于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各类数字资源进行采集、存储、筛选、分析,勾勒用户画像,绘制专属图谱,精准服务于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建设。另一方面,以共享理念为目标,建立服务于研究生“导学思政”共建共享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从全局视角出发,强化数据整合、内容共享的理念,打破传统教育活动中因时间、空间等因素阻碍数字资源共享的壁垒,拓宽研究生“导学思政”数字化场景的应用。数智时代下,人与人可实现实时交流、人与物可做到密切互动、物与物可形成瞬间连接,以此为契机,建立具有多样性教育场景的开放立体空间和多维度教育内容的共建共享平台,推动教与学间形成共同的数字文化氛围。背景不同、专业不同的研究生可借助通识课、学术讲座、思政活动等教育场景,学会运用数智技术在教育平台上自主、互动获取与研究生“导学思政”相关的教育资源,满足其个性的体验需求,达到实现精准育人的大目标。
(三)辐射圈层:数智化赋能服务,推进高校各项服务智慧化
1.构建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数智化传播体系
数智化迫使研究生“导学思政”的主客体与技术联系起来,站在信息传播的角度,传统的“单线”传播正在被“多点”传播取代,掌握叙事的内容表达和传播形式显得尤为关键。以研究生的个体特征和发展需要为目标,技术与教育的交互融合使得教育场景极大丰富、传播形式转型升级、内容呈现生动活现。其一,教育场景不再拘囿于语言、文本等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与视频、图像、音频等多维叙事模式“共生”的呈现方式,既能满足研究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需求,又能使静态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态的信息数据。借助开放互通的教育场景建立,可强化“导学思政”话语的价值引领力。其二,传播形式不再设定单向度的传播,而是打破时空之隔,积极探索既符合数智化传播特点又贴合研究生叙事风格的传播形式,使研究生教育工作者与研究生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以轻松、愉悦地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对话,增强双方互动性,全面激活数据的活力,提升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实效性。其三,教育内容不再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增强“导学思政”的教育内容的吸引性、启发性、思想性来积极回应研究生的诉求。通过分析研究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反馈与评估,梳理出研究生个体在接收“导学思政”教育中的思想变化,智能匹配、精准推送,保障研究生个体在各类思政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自由发声,实现“导学思政”的理论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2.构建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数智化服务体系
高校管理服务体系是涉及多方面、多部门的综合和复杂的工程体系,覆盖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于研究生的课程、实践、心理、就业、情感等各个分支,是研究生“导学思政”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思政育人的效果。一方面,高校的服务模式应由传统型向数字型转变。数字时代下,研究生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仅来自于课堂、校园、家庭、社会等真实场域,还逐步延伸到网络空间。数字孪生、虚实融合成为必然。高校应积极顺应趋势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世界与现实场景相融合的研究生综合发展服务体系,研究生可在线上平台随时随地反馈问题与诉求,第一时间进入学校的视野,高校则利用数字技术回应学生需求,缩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距离、拉近服务与育人之间的管理距离。另一方面,高校的服务模式应由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从学校顶层设计入手,高校应积极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等数智化场景的建设,全面收集究生“导学思政”的数字资源,打通组织、服务、管理、心理、网络、文化、实践、课程等各方面的壁垒,构建协同联动、全员参与、应用齐备的数字化育人大环境,促进数字信息在各部门间互联互通且畅行无阻,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数字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就学校宏观发展而言,高校应引进聚集研究生“导学思政”的数字设施,统筹规划学生的教育教学、教务管理、校园生活的设备引入和空间拓展,如教育教学中引入5G+VR 技术相结合的沉浸式教与学模式,教务管理推动“一件事”全流程网上办,校园生活实行校园APP 或校园公众号掌上一键办理,回应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的技术要求,实现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导学思政”“身临其境”地“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