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工程畅通合作渠道
2024-05-09撰文中共宝坻区委组织部
撰文/中共宝坻区委组织部
回首2023,宝坻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的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部署要求,聚焦市委组织部“智汇津门”抓手,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工程,着力打造创新发展的宝地、高地。
坚持党管人才,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2023 年7 月,首届天津宝坻人才发展大会暨人才助推“十项工程”论坛召开,400 余名院士专家、优秀人才和企业代表齐聚宝坻。大会期间,成立“三湾联动”产业人才联盟和天津市欧美同学会宝坻分会,并聘请中国工程院王成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朱明院士作为发展顾问。成立各类人才联合组织4 个、青年就业见习基地5 个、人才培养实践基地2 个,签订人才合作协议13 项。
党管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宝坻区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定期谋划部署,强化顶层设计,全力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步入“快车道”。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科教兴区人才强区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和重点任务清单,细化25 个任务目标、67 项具体工作,进一步明确科教兴区人才强区“3+2+2”重点任务台账,压实工作责任。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奠基计划”,分9 个领域建立人才库,逐步实现“一人一档”,入库人才达4300 余人,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人才根基。积极推荐申报人才计划,1 名人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8 名人才入选市级人才计划。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推动“宝坻人才卡”、人才公寓等制度落地实施,首批建设320 余套人才公寓、800 余个出租单元,供各类人才拎包入住。开展“百企千人”大走访活动,全年走访重点企业200 余家,收集企业人才需求380 余项,逐项推动解决落实。
坚持协同发展,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2023 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纳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和《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成为唱好京津“双城记”的首位平台。2023 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已培育25 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 家雏鹰企业、5 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 家瞪羚企业,并成功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国家级高新区政策辐射区、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
宝坻区坚持把建设好、发展好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作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持续优化政策体系、改善营商环境、建强创新载体,努力把科技城打造为京津冀地区人才集聚新高地。整合全区服务职能,在科技城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按照“一站受理、登记建档、分级派单、及时响应”的办理模式,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信息咨询、申报代办等3 大类12 项具体服务。
选派干部到中关村发展集团、河北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对接合作。推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打造“科技成果超市”,100 余项科研成果实现线上展示对接,促成天泽电力与河北工业大学完成7个项目合作,合同金额达100 余万元。
着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培育生态,助力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申报国家级孵化器,全年孵化企业35 家,毕业企业16 家。将中关村医疗器械产业园打造为市级众创空间,入驻企业24 家,毕业企业4 家,实现了优质项目在园区内孵化转化。
坚持平台赋能,汇聚创新涌流强磁场。宝坻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将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作为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2023 年,共支持建设院士专家合作平台2 个、博士后工作平台4 个、科技创新平台20 个。人才平台吸引科创项目、聚集高端人才的“强磁场”作用日益显著。
加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实施“宝坻科创中国建设合伙人”计划,引进2000 名科创专家服务宝坻区创新发展。开展“全国学会智汇宝坻”系列科创对接活动10 余场,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创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等问题40 余项。
建强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举办第五届工业互联网暨京津中关村智能网联车高峰论坛,联盟成员阿尔特汽车、国安盟固利分别牵头成立“纯太阳能汽车”创新联合体、“天津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打造车路协同智慧公交示范线,全区开放测试道路里程达146 公里。畅通校企对接合作通道,与河北工业大学等5 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邀请南开大学等20 余所高校院所开展“校企紧握手”系列活动,促成芯森电子与华北电力大学共建创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