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2024-05-09王立胜曾嵘

红旗文稿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王立胜 曾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在新时代条件下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理论内涵,充分体现了突出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民族性不仅是对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体认,更指其内在的中国特点与民族特性的赓续与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既非对传统文化的机械重复,也非对外来文化的简单模仿,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在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也为中华民族文化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力。

新时代新文化是科学的文化,首先在于新文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发挥无产阶级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文化的科学性还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同样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是在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时代有新的使命与挑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代文化。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文化作为观念层面的产物,也是人民通过劳动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创造并赓续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了以革命精神为内核的革命文化,持续发展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人民群众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材料与养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新文化发展繁荣的丰厚营养和源头活水。其次,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始终彰显着鲜明的人民性。最后,人民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决定性力量,更是文化创新成果的评判者。新文化始终坚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最高标准,是观照人民生活、反映人民意愿、解悟人民生活本质、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文化。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问题,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文化发展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号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历史和现实早已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和支撑,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深厚的文化根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问题进行了科学阐释,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实质及其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提出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的重要论断,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揭示了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文化反映时代并引领和塑造时代,新文化塑造新时代、引领新征程。新征程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进军的新征程。新征程是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物质富裕而且要精神富足,不仅要求经济政治权利而且要求文化社会权利。新文化必然是反映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文化,与新时代的人民需要更加契合、人民心声更加一致、人民脉搏更加合拍,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深邃的底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需要。面对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深刻的文化自觉,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与创造性重塑,不断探索和引领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倡导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最终指向的都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诞生。

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成果和有机构成,又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各项成果之中,从文化精神、品格、气质上塑造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文化堅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新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两个结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新时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同时积极吸收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主体性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将文化自信不断转化为应对“两个大局”的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和文化的宏阔视野出发,强调在新时代文化实践中继续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培育和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需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中走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方面,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新实践、新问题相结合,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从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创造新时代文化新辉煌。

秉持开放包容。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培育和创造新时代的文化,就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推进文化的交流交往,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新时代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坚持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度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和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开放包容中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就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外域文明,敢于美人之美、善于择善而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就意味着守正创新,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部成果,同时创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道路和机制,创造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匹配的时代新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对文化发展的深刻洞察和规律性把握。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就要求我们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规定性、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必由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和实践的需求,在文化形态与内涵方面不断形成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机械的,而是深刻的“化學反应”,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只有深刻理解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为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承担新的文化使命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源泉。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 寅

猜你喜欢

新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