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职业教育传统文化数字教材建设的三个维度

2024-05-09黄丹辉

内江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数字教材

杨 艳 黄丹辉

①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②厦门开放大学

本文在建设地域性传统文化数字教材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数字教材”“地域文化”“职业教育”三个属性,对教材建设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提出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数字教材开发设计的观点—即“价值维度”“职业维度”和“智媒维度”三个视角,并阐述数字教材建设的具体做法和路径。在职业院校地域文化数字教材建设过程中,从顶层意识形态上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观知识体系架构上紧扣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微观形式手段编排上采用数字技术,立体化构建职业院校的地域文化数字教材。

从纸媒时代到智媒时代,传播方式更新迭代,我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方法甚至娱乐方式在交相互应中渐次改变,深层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变化。传统的纸质教材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文化教育和传播的需求。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1],提出数字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旨在形成更多视、听、练兼具,可互动的数字化教材。在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中,我们需要关注两个“不变”和四个“转变”[2]。首先,教材应遵循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具有育人导向。其次,教材是知识的有效载体,教材要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四个“转变”其一,于学生而言,我们要形成数字化学习体验,满足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扩展学习、碎片化学习、社交化学习等。其二,于教师来而言,要逐步培育数字化教学模式,超越传统课堂,更加灵活地实现情景教学。其三,在教材管理上,我们要进行动态评价,以有效保障教学过程效果。最后,在教学资源上,形成多元融通—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教材与课程的贯通、资源与平台的融合。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教材的建设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利用数字化教材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不同需求,并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

以笔者在建中的地域文化数字教材建设实践为例,结合“数字教材”“地域文化”“职业教育”三个关键属性,作为传统文化教材,该如何破圈而生呢?其一,作为地域的文化类教材,一般作为通识选修课或者专业拓展课在职业院校开设,首先具有文化价值观属性,这是该类教材的普遍属性。其二,作为职业院校的教材,应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教材有所区别,它具有职业教育属性,这应该成为该类教材的特殊属性。其三,作为数字教材,而不是传统的纸质课本,它还应具有智媒属性,这是该类教材的创新属性。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运用新媒体和数据库资源,开发地域文化教材,力求使其成为可灵活运用的信息化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学科的有机整合,更好地展现文化意蕴。

1 教材建设的“价值维度”

文化乃是民族之血脉,人民之精神栖息之所。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构建与延伸,地域文化教材具有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的普遍属性,首先应遵循“价值维度”。

1.1 家国同构

文化的选择关系着价值选择,它影响着个人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家国情怀。地域文化强调了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精神价值的重要滋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3],因此传统文化的数字教材建设首先不能因其新媒体属性而丢失了传统和约束。具体而言,地域文化在教育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价值传递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传承的“家国同构”统一。地域文化包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如人文文化、地理文化、产业文化、名人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在尊重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掘其内在的活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为国家和时代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技术技艺与行业产业、民俗伦理以及美学艺术,丰富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和实践体系。

1.2 情感认同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全文6次提到"地方",4次提到"区域",强调的职业教育与地方、区域发展的密切关系。职业院校大部分为地方政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举办,与地方经济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各地职业院校的招生计划以本地生源为主,学生大部分来自本地,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又选择在本地就业。从本地职业高校的就业网站数据统计,高职毕业生的历年来本土就业率达到80%以上。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才所具有技术技能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了解本地社会、关心本地社会,热爱本地社会,乐意致力于本地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一个人对故乡,应该是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这个认同既是对地方社会整体情感的认同,也是对个人情感和记忆的个体认同。通过数字教材建设,整合地域文化中特定的历史风貌、民间故事、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社会变迁以及隐含了个人的情感叙事和命运轨迹的事迹故事,积极了解和传承本地文化,不忘乡韵,记住乡愁。通过对本地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传承,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并且在这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保持身份认同和自豪感,从而,立足本地,为本地社会发展服务。

1.3 传承创新

地域文化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数字资源为地域文化的更新和创新提供了支持,为文化课教学带来了更加丰富、立体和情境化的内容。在地域文化中的历史、名人、艺术、民俗和技术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和唯物史观。在全国的地方的文化研究中,福建的地方文化、闽台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成果和数字资源非常丰富。福建省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等地方图书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都建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4],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集美工业学校等职业院校建有闽南文化传承或研习中心。这些都为数字教材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导和数据资源。

2 教材建设的“职业维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遵循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目标、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具有“职业维度”。

2.1 人文与技术的融合

通过调研厦门市职业院校目前使用的地域文化类教材发现,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类型的该类教材。以往教材的编写主要聚焦于“文化传承”“地域特色”等目标,涵盖历史、名人、方言、文学、信仰、民俗、工艺、风景等,篇幅侧重于人文、艺术方面。使用较为广泛的如《闽文化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闽南地方文化概要》(厦门大学出版社),《闽南文化》丛书,部分院校和中小学也使用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职业教育文化教材,不应忽略人文与技术的融合。本数字教材建设以“大文化”“跨学科”的视角,跳出文化教材与文化专著的传统框架,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在文化的传承基础之上,涵盖地方科技发展、技艺传承、地方产业、地方企业经营模式的探讨等方面。涵盖四大文化领域和八大类别,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领域,涉及文史、科技、生活、商业、礼俗、社会、艺术、价值八类内容,使数字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选材逻辑更加科学合理。

2.2 知识与实践的融合

职业教育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知识?职业教育教材不应该简单地、完全地学术化,或者简单遵照本科教育的学科知识[5],职业教育教材应该能够将知识系统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理念也得到了重大发展。文化类教材也能实现知识系统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开发。本数字教材设计,既规划了文化知识体系模块,同时创立了实训指导模块—“厦门地方文化与人文素养实践”,初步形成了既有知识又有实践融合教材体系,同时也兼顾了课程实施体系。结合闽南地域文化特色,开展了学生小组活动和社会调查,进行了闽南风俗和文化艺术作品的收集、赏析和创作,以及闽南文化的研习实践活动。各个模块有实训课题、实训案例和参考资料三部分,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操作性。教程引导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和合作研究,使学生能进行研究性和自主性的学习尝试,突破了高职人文教育的灌输模式,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职业体验。在设计上,按照章节的内容设立主题,每个主题包含若干个次级主题。每个次级主题分别从“教学目标”和“应用与体验”两个维度阐述学习内容。每个次级主题还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本教材设计的主要思想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跳脱了纯理论研究和文化知识体系框架,突出了人文与技术、知识与实践的融合。

2.3 历史叙事与现代转化的统一

传统的文化教材以历史发展为主线,概述地域文化的发展过程、地域文化的基本常识,介绍地域文化类型特征,分析典型类型认识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心理。本数字教材从设计伊始,就特别致力于更符合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搜集、整理和丰富当代的地域文化素材,以满足学习者对实用知识的需求。教材内容也要与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相连接,赋予地域文化以现代意义。如教材新增的“闽商”模块,闽商,即福建商人群体,从宋元时期开始,开启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他们在社会经济领域活跃,具备共同的思维行为模式以及精神品质。从陈嘉庚等老一代华侨爱国企业家到当代新锐闽商张一鸣、黄兴等,教材及时回应时代发展和变化,不断吸纳新知识、新热点、新案例和新技术等,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3 教材建设的智媒维度

依托数字教材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从而使教学主客体、教学过程、学习空间实现链接畅通,适配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数字教材内容相较于纸质教材,在使用上可交互。在编排上更自由灵活,在内容上更丰富多样。

3.1 丰富性

数字教材是课程内容和数字资源的集合体。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添加可视性强的实践案例,同时也能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拓展教学内容。本数字教材在设计上增加了多媒体展示模块和学习资源链接。融合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能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资源链接包括地域文化研究资料、旅游推介、历史文献、专题片视听和博物馆博物馆资源等,不同的资源呈现方式触发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3.2 交互性

地域文化数字教材的交互性包括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以及师生与教学要素的交互。这种交互重塑了学习的场景,改变了传统的单向讲授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和合作探究,在课程平台基础上,辅助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互动平台,构建一个充满趣味性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交互协作和探究式学习。课程平台可以设置在线问答、投票等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学生之间可以创建小组,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交互,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3 灵活性

作为数字教材,天生有灵活性的特点,相较于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在形式上更加多元丰富,也更方便实施个性化教学。地域文化数字教材可以采用弹性使用方式,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需求适配组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选择课程模块,同时也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并通过实践项目的实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在项目学习中发现和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

数字学习平台和数字教材,构建了新的“时空连接”。数字技术不断地应用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与学,开创了地域文化课程教学的新平台,也拓展了教学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数字人文”的诞生在文化领域引起了一场涟漪,它不仅生成了大量的数字文化产品,也改变了人类的知识生产、获取方式和规则,为智媒时代的学习者赋予新的思考和学习方式。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数字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答数字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数字看G20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