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之根,铸思想之魂
2024-05-08李昱
李昱
【摘要】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师紧紧抓住劳动课程中的鲜活因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定能快速启动学生的思维感知,促使写作活动向着纵深维度推进。实践操作中,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属性、劳动教育特点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多维整合优化,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切实提升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为高品质课堂构建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劳动教育
习作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多重困惑。有的学生感觉自己有很多话想要表达,但写起来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有的学生非常乐于表达,但说几句就词穷了。出现这些情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加之写作方法和技巧不够纯熟。改变习作现状,教师不妨借助“外力”,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推进习作教学向着纵深维度迈进。有了切实的劳动体验,学生的情感被激活,自然有话可说,且在劳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习作积累了更丰富多元的素材,自然能够有更顺畅的认知输出。
一、以多重情境,激活写作动能
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学生身心得到熏陶感染,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探知活动中。写作教学亦是如此,也需要依托情境。写作是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将自身的经历、感悟、体验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它是学生情感升华、个性认知的体现。学生身处特定情境,表达欲求、写作灵感才会快速迸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发点,以多重情境呈现,激活学生写作动能,让写作变成学生愿意主动做的事,而非被动完成的任务。情境呈现有多重方式。要想对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兴趣点,教师必须用崭新思想武装课堂。创设劳动情境无疑是独特的切入点。
在劳动体验情境的牵引下,学生的情感被唤醒,表达欲求自然更加强烈。进行”我的植物朋友”写作训练,教师没有直接给出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而是从学生的感知点、兴趣点和思考点出发,创设生活化情境。“几天前,咱们班一位学生家长发过来一条视频,请大家边看视频边观察,猜猜这是谁家的菜园,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好奇心得到调动,积极主动投入到视频观看中。视频呈现只是一个引子,是营造浓郁感知氛围的工具。直观形象的动态视频播放,让学生对各种植物有了直观了解。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非常激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对视频内容的感知。视频中不仅展现了小菜园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还记载了学生为植物生长辛勤奉献的经过。视频展现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状态,他们的思想情感逐渐被唤醒,不同植物形象纷纷浮现在脑海中,学生表达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这就为写作活动的开展做足了准备。
劳动情境创设形式较为宽松。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回忆。布设某一场景,展现相关故事情节,也能为情境创设提供崭新渠道,助力学生认知升级。人的行为、思想在浓厚情感的渗透下,才会焕发无穷活力,生发出强大的内驱动力,表达欲求和冲动完全被激活。教师抓住学生的思维情感特點,给他们营造浓郁体验氛围,为习作活动的快速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文本素材,启动写作立意
教材文本是编者思想精华的浓缩,彰显新课改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和参考,教材文本囊括多种信息,文字、插图资源丰富,文本解读、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对文本解读清晰透彻,学生获得的思想感知就越多。文本生本认知碰撞中,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锤炼,写作表达冲动自然迸发。这个过程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升。语文教材文本关涉多方面内容,劳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相关内容的阅读、剖析、鉴赏,学生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提高,责任感、独立意识快速启动。捕捉教材文本中的劳动要素,将其渗透到习作教学中,是教师教学智慧以及现代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教材文本中选择的都是名家经典作品,文章立意深远,能够给学生带来多重启迪。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古诗还是文章,都包括劳动相关内容。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索,给学生以清晰鲜明的习作指引。如学习《竹节人》,这篇文章以回忆性的笔触,以孩童的视角描述了“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乐趣。这篇文章中做竹节人不仅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更涉及到劳动教育相关因子。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动他们的创新意识、关联意识,教师结合手工制作实践,给出清晰明了的写作主题指引。“传统玩具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无穷乐趣,还有哪些玩具为你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因为有了课本主题内容的铺垫,学生写作方向和视角更加清晰。作文内容主题选择是引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关键,教师从教材中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他们在细致审题中确定了习作主题。
习作操作过程中,立意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一篇优秀的习作,一定有鲜明的主题作为支撑。这样才能确保习作顺利推进,给读者带来更强烈的情感震撼。语文教材中,以劳动为主题的文章是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视域出发,对教材文本展开深度挖掘探索,找到文本与生本的思维对接点,为习作做好充足准备。纵观整个写作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对夯实学生表达基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以劳动教育为引线,启迪学生智慧,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对习作教学效果凸显有积极作用。
三、以细致观察,构建写作框架
写文章之前,审题立意是重要的。当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完成立意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搭建结构框架。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这是好文章的基础,也是最有效的保障。习作结构的呈现需要学生进行细致观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习作的必备条件。对小学生而言,习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中学生对劳动活动进行观察分析,他们观察的越细致,获得的信息量越高,思维自然更加敏感,认知也会更加深刻。观察可以是以宏观视角为切入点,也可以从微观视角出发,展开切入。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都要以触动学生敏感的思维认知为基点。
劳动观察,都有一定步骤,从中找寻习作结构,无疑能帮学生理顺思维。适逢端午节,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设计了一个“五月粽叶飘香”的活动。学生热情高涨,但同时他们也比较迷茫,不知道从哪里切入。为此,教师给出劳动活动,让学生体验包粽子的全过程。对于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接受度较高。包粽子的过程中,学生一边梳理相关步骤,一边进行记录。“包粽子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制作阶段、蒸煮阶段,包粽子之前,要先将粽子叶、糯米、馅料等准备好。”这些笔记就是作文的框架结构,但又不完全符合习作要求,还需要在笔记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每个学生的必须存在差异,然而操作步骤大同小异。习作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展现作文结构框架,学生逐渐进入思考状态。经过细致观察,再经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完整的作文结构被呈现出来。
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呈现单一性,对事物的了解把握相对较少,缺乏整体构建意识,只关注能否顺利表达,无法从宏观上展开调控。针对习作教学现状,教师不妨借助趣味化的生活劳动实践,生发学生主动观察意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欲求。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逐渐建立起系统化的思维框架。劳动任务不同,观察视角自然存在差异。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教师可以布设多元化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进入观察状态,捕捉有用信息,丰盈思想,不知不觉中理清习作思路,构架起鲜明的框架体系,让教学更加立体鲜活。
四、以个性体验,理顺写作思维
小学习作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学生的作文不够成熟,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习作呈现出“假大空”。他们对作文提不起兴趣,事件阐述不清晰,写作思路凌乱。甚至有的学生只要一听到写作文,立刻变得愁眉苦脸,有种老虎吃天的感觉,不知道写什么。学生对习作充满畏惧,作文内容“干瘪瘦弱”。出现这种现象,追本溯源,是学生缺乏生活化的体验。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其对学生情感激发、思维生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时效性,教师必须让学生获得多重感知和体验。在深刻直观的体验中,学生萌生更强烈的写作动机,思维条理性、缜密性增强,习作也能更加顺畅地完成。
现实生活中,面对相关事件,学生一定会生成多重体验。学生的体验感受不同,语言文字表达也会呈现出独特性、个性化特点。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劳动教育实践性、体验性强的特点,给他们提供劳动平台,让他们拿起劳动工具,到田间地头去,走进大自然,走进真实的生活中。在“争当城市小卫士”的活动中,学生表现欲求得到充分体现。活动形式有多种选择,教师设置了一个充当环卫工人,清理小广告的实践体验方式。学生一开始对这项任务是不屑一顾的,他们认为环卫工作非常简单。但经过实践体验后,他们的认知被打破,完全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原来清理廣告那么麻烦,不是直接撕下来就可以的……”“清理广告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蛮干是行不通的,这个过程中,我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清理小广告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情感体验异常深刻,生活本真得到还原。在一定社会经验和体验的助推下,学生写作思路更加多元,能够向着不同维度、视角延伸,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感人,可读性大大增强。学生写作思维的呈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巧妙设计,以劳动实践体验活动为思维启动点,促使学生生成更丰富多元的体验。
习作的条理性是思维能力的体现。成功的作文一定不只有华丽的辞藻、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更要从条理清晰性出发,进行段落设计,增加表达流畅性、连贯性,理顺写作思路,将学生的思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五、以劳动实践,凸显写作主旨
劳动教育不仅是强健学生体魄,拓展学生认知的重要方法,更是磨练学生意志力,提升其审美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了解世界往往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获得感知和体验。这样的感知方式虽然更加迅捷,但不够深刻,无法从学生的内心深处着手,唤醒他们的情感。劳动教育不同,它是一种切身体验,通过劳动参与,学生不怕苦、不怕累,逐渐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勤俭节约的劳动精神也会逐步生成,学生听从内心的呼唤,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语文习作教学是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感知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做事,端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习作教学的目的与劳动教育的追求存在某些重合点,如果能够从劳动教育主题内容出发,对接习作主旨,语文教学的功用和价值才会更好彰显。
劳动教育作用于习作教学,能够在丰富习作素材资源的基础上,凸显作文主题思想。进行“多彩的活动”习作训练,教师先引导学生参与到“孝亲敬老”的主题劳动实践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面对这样有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他们的热情被点燃。劳动活动设置的目的,不只是要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丰富的认知和体验,更是要让他们产生良善之心,尊重孝敬老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只有将在活动中感悟到的孝亲敬老的本质融入写作活动中,才能下笔如有神,习作活动也才算成功。有了切身生活经历作为铺垫,学生在进行习作时,非常投入。作文中,很多学生开头就提及孝亲敬老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表述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功效和价值得到体现。主题思想是决定作文成功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深刻鲜明的主题能够瞬间提升作文层次。劳动教育大大增加了习作的真实性、感染渗透性,学生的思想觉悟快速提升,作文呈现出鲜活性、深刻性。
对学生习作进行有序指导,关注写作方法和技巧是重要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景物描写的渗透、段落结构的清晰鲜明,这些都能为习作加分。习作一定是“我手写我心”,任何技巧的辅助都不如真情实感重要。教师要认识到,借劳动实践将作文主题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新课改理念下,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言表达、思想立意、书写规范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教师以习作为切入点,在优化训练任务的同时,给学生带来多重感知体验,触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歌德曾说:“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劳动教育则是生活的调味剂。
让劳动教育扎根于习作教学中。劳动参与过程中,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了劳动观念和习惯,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塑造健康人格,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就习作教学而言,教师要从劳动素材积累、劳动精神激发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将相关内容以文学性的方式展现出来,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打破学科边界,让劳动成为小学语文习作的活水源泉。
【参考文献】
[1]宋全同,张秋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3(27).
[2]李景宏.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3(28).
[3]郑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路径分析[J].教育界,2023(31).
[4]李国强.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教师博览,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