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策略探究
2024-05-08刘芳
摘 要:“双减”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关切学生成长的真实需求。减负是手段,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作业任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双减”政策的意义和当前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意义;小学语文;减负增效;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7-0031-04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实现儿童身心发展。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政策为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抓手。
一、 “双减”政策概述
“双减”政策,也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具体来说,减轻作业负担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级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作业量,减少作业的重复性、机械性和烦琐性,鼓励开展探究性、实践性作业,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锻炼和休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遏制超前教育、竞争教育的过度发展,减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时间和精力。
二、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减轻学生课业压力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减负增效”措施对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小学语文课堂往往注重书面作业的布置,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课业压力。而在“减负增效”教学理念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如减少作业量,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并确保作业内容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注重提高作业的质量和知识的深度,让学生在少量的作业中能够更好巩固知识;鼓励学生合理管理学习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时间,合理安排课业和其他活动,例如,让学生在上课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减少课后作业的时间投入。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给予他们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分配学习时间。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课堂主动性
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内心世界不同,对语文材料也有多元的感受和理解。语文教育需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还要在情感、思想、技能等方面引导学生,并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课堂参与度不高,并且教学评价更多地关注成绩,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造成课堂教学实效不高。在“双减”政策的语境下,语文教师通过实施减负增效措施,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更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科学引入课外素材和文化活动,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提升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举例来说,在教授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展示,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与热爱,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双减”政策的驱动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方式,提供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很好地理解和贯彻“双减”政策,只看到其中的“减”字,认为减轻学生课后学习压力是唯一目标,仅仅通过减少课后作业的方式来落实政策,忽视了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这导致语文课堂出现了“减负减效”的情况,而不是“双减”政策提倡的减量增效。其次,部分教师为了应对“双减”政策,过度强调课堂讲解的速度,以便腾出时间让学生完成更多的课后作业,忽略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学习体验,这样不仅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后,还存在部分学校错误理解政策内涵,机械执行政策,削减课时和教学资源,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时间紧张和资源匮乏,教师面临时间不足的压力,无法充分展开教学,无法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和个性化教学。总之,作为一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初衷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和教师需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准确把握其内涵和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师生课堂互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大胆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高校“减负增效”奠定坚实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在进行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变革中,首要问题是要科学地把握“教”与“学”的联系,遵循陶行知关于“教与行合一”的思想,即“教的方法要符合学习的方法,学的方法要符合做事的方法”。教师要避免“说教式”讲授,要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融洽。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注重“以生为本”,生本课堂强调的是整个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在构建生本课堂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多跟他们进行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他们更愿意跟随老师的步伐,加入课堂的学习当中。其次,要营造一个活泼、有趣的教室气氛,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时,首先,可以让同学们读一读《小马过河》,了解其内容及所要传达的感情。之后,老师们可以在课上进行分组游戏,让同学们扮演老马,老牛,松鼠,并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表演《小马过河》,这样学生学习就会变得很简单,整体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很活泼,既容易让同学们听懂,还能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最后,在生本课堂上,老师要清楚的是,在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时候,自己并不是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而是要加强班级的管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有效的指导,让他们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二)依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语文分层教学
大班授课是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授课方式,课堂上一般有45~50名学生,由于受到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们的语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他们对课堂上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课堂上相对优秀的学生为中心进行的,但是,这样的方法使得语文基础差、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他们缺乏在课堂上和老师提问和交流的机会,而语文基础好、学习能力好的同学常常“吃不饱”,对所教授的知识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能力和水平之间的差异,实行“分级”式的教育,提高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先决条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该关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我们不能仅以语言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而应该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课堂互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从而使分类结果更加客观和合理。第二,在实施分层教育之前,老师要与每一位同学及家长做好充分的交流,使每一位同学以及他们的父母了解分层教育的意义,以免对某些同学造成伤害。第三,分层的成果并非固定的,为了保证分层次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对分层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完成分层工作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设计互动问题等。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在读完整篇文章之后,老师可以让一个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同学来做一个问题的解答:“故事里的陶罐和铁罐各有什么特点?从小说中找到描写他们个性的形容词。”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在仔细阅读之后,学生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由于这一问题是由基础薄弱、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进行解答,可以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文章中人物的性格上,从而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程度。接下来,老师可以针对语言知识基础较好、学习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设置一个问题:“故事里的那个铁罐为何瞧不起陶罐,甚至要将其碰碎?”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来找到人物的行为动机。由于是由语文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进行解答,可以让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其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在课文结束之后,老师可以针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诸如“如果你是陶罐,在知道铁罐不见了之后,你会说些什么?”等开放性问题,让其在了解了这个寓言故事的深层内涵之后,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合理设置课堂问题,用问题引导学习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老师要合理地对问题展开设计,以便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发散自己的语文思维,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能力和特征,并以此为依据,科学合理设计问题。
例如,老师在讲授《狐假虎威》时,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中,主动地去想,去回答,去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高自己的效率。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同学们,在读完了课文后,你们觉得狐狸聪明吗?请你们在文中找一找能反映它聪明的地方。”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学生会再次进入文本,按照教师的问题,去找出狐狸聪明的地方。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通过自己的思维,找到自己狐狸聪明的相关语句,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老师可以接着发问:“如果大家都觉得狐狸很有灵性,并且用它的灵性欺骗了一只老虎,那大家可否谈谈,在这片大树林中,是否所有的生物都害怕狐狸和老虎?”在老师再次提问时,他们会认真地去读,主动地去想,去表达他们的想法。在这种一步一步地设问过程中,就可以让他们在思考和探索中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科学导入课外资源,增强课堂吸引力
有些老师在落实“减负”时,一味地追逐“減负”目标,畏首畏尾,不愿将现有的课外资源引入到课堂,致使课堂教学缺乏趣味、魅力、实效得不到保障。其实,“减负增效”并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还要从情感和文化两个方面来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加到语文的学习中,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语文教学而言,减负增效与组织课外活动、导入课外资源并不矛盾,教师对语文资源的正确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意识。所以,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语文老师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在对课堂进行科学策划的基础上,适时地引进一些课外的教育资源,从而达到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例如,课文《腊八粥》的作者沈从文是一位知名作家,他的《边城》等作品在国际上都有很高的影响力,他的作品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的高校教材选用。老师在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首先给孩子们介绍沈从文的一些小说,比如,《边城》,通过阅读,让孩子们认识到沈从文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的特点。然后,再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和观点。在课堂之外,老师们可以利用丰富的课文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样既可以调动他们的语文阅读积极性,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贯彻“双减”政策相关要求。
(五)调整作业量,优化课后作业形式
在“减负增效”背景下,真正落实政策的减负不减效思想,切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需要各个学校对不同年级和学科的作业量进行严格管控,科学调整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调整作业任务和优化课后作业形式可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果。学校要在科学设计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相机增加合适的实践性作业,并且有机结合探索作业以及跨学科作业,切实发挥作业提升学生学习的作用。
以《听听,秋的声音》这堂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图画的形式对课文中的场景进行描述。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课文中的知识,还有助于学生鉴赏审美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现实生活中四季的变化,并以诗歌的形式描绘春天、夏天和冬天的声音,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观察季节的变化,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或制作成手抄报。
五、 结论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需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保持教学效果,通过多种策略实现“减负增效”,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梅瑾.精准分层减负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中低年级精准分层作业管理的研究[J].名师在线,2023(22):5-7.
[2]郝春山.刍议“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途径[J].新课程研究,2023(11):47-49.
[3]王静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减负增效途径探究[J].求知导刊,2023(8):44-46.
[4]王青.分析“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减负增效课堂作业设计[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2(11):27-30.
[5]何韵.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2(6):102-104.
作者简介:刘芳(1981~),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十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