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4-05-08汪东风
汪东风
(歙县绍濂乡人民政府,安徽 歙县 245251)
歙县地形以丘陵、山岭为主,海拔较高,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比较适合玉米生长。歙县玉米种植模式较为传统,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等存在一定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歙县玉米种植业发展,切实提高歙县玉米品质产量,就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展开探讨,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借鉴。
1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
1.1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对于玉米高产稳产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尽量选择早熟、紧凑、产量高、耐密植、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如汉单175、金玉765、先玉601、中农大688、亚玉2 号、先玉335 和冠玉216 等。要确保所选品种与种植地情况相适应,包括地势情况、水土情况等,同时不能对下茬作物正常播种造成影响[1]。
1.2 种子处理
在玉米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可以减轻病虫害危害,增强种子活力,提高种子发芽率。具体可从以下4 个方面着手。一是种子挑选。将混杂粒、病斑粒、破损粒、虫蛀粒去除,只保留具有杂交特性、颗粒完整和籽粒饱满的玉米种子,保证玉米种子含水量低于13%、发芽率高于85%、净度高于99%、纯度高于98%。二是晒种。选择晴朗天气将选好的玉米种子平摊到地面晾晒2~3 d,在此期间要适时翻动种子,保证种子晾晒的均匀性,即可以起到杀菌的效果,还可以降低种子含水量,这对于种子发芽率的提高非常有利。三是药剂拌种。选择500 mL 萎锈灵+100 mL 的50%辛硫磷乳油拌种50 kg 玉米种子,即可将种子表面的细菌、病毒彻底杀灭。四是发芽试验。在玉米播种前进行发芽试验,可以提前确定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如果玉米种子发芽率低于85%,则必须更换玉米种子或增加播种量[2]。
1.3 选地整地
选择土壤肥沃、排灌便利、pH值6.5~7、有机质丰富和土层深厚的地块。在种植地选择完成后,还要做好整地工作。第一,要对种植地进行翻耕,以此来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层深度,还能起到清除土壤杂物的效果;第二,要做好秸秆还田工作,提高秸秆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
1.4 播种
1.4.1 适时早播
在外界条件适宜后可以将玉米播期适当提前,使玉米生长前期获得足够的光热资源,这对于玉米产量提高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如果播期过于提前,会导致玉米苗期遭受粗缩病及灰飞虱危害。因此,在对夏玉米播种时切忌午季作物未收就过早播种,而是要在午季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播种。歙县夏玉米播种时间不能晚于6 月上旬,6 月上旬前无墒造墒、有墒趁墒必须完成玉米播种工作。
1.4.2 播种方式
在玉米播种时,如果采用宽窄行种植,则株距控制在20~80 cm,窄行行距控制在40~50 cm,宽行行距控制在70~80 cm;如果采用等行距种植,则株距控制在20~28 cm,行距控制在60 cm。
种植密度要根据土壤肥水情况以及玉米品种特性确定。播种深度要根据土壤墒情确定,通常而言玉米播种深度一般在3~5 cm,如果土壤墒情较差播种深度可以适当深点,如果土壤墒情较好播种深度可以适当浅点[3]。
1.5 苗期管理
1.5.1 间苗定苗
观察玉米出苗情况,发现缺苗,要通过补栽、补种等方式及时补足,以此来提高玉米出苗均匀度。玉米植株长出5~6 个叶片后,应做好间苗和定苗工作。间苗、定苗时要将感染病虫害、生长过大、长势较弱的玉米苗去除,只保留生长健壮和长势一致的玉米苗。
1.5.2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以配合间苗、定苗一同进行。如果玉米苗较小中耕深度不宜过深,当玉米进入拔节期后,中耕深度可以适当加深,行间中耕深度可以达到10 cm 左右。中耕除草时可以采用人工除草,也可以采用化学除草。采用化学除草时,必须严格控制化学药剂的种类、剂量、用法等。在玉米出苗后可以采用50%乙草胺乳剂除草,在玉米出苗前可以采用40%乙莠浮剂除草,用药方式均为行间喷洒。
1.5.3 浇水、追肥
苗期要重施氮肥,氮肥施加量要控制在总氮肥施加量的30%以上,施加方式选择穴施或沟施,施加深度要控制在5 cm 以上。在实际施加时,要确保氮肥施加位置与玉米植株保持10 cm 左右,以防出现氮肥烧苗现象。玉米根系发达,抗旱性较强,如果土壤墒情不佳,苗情较差,仍需对其适当浇水。
1.6 穗期管理
1.6.1 中耕培土
在玉米大喇叭口之前拔节期后,做好中耕培土,培土高度要控制在7~8 cm。在中耕培土时,可以将弱苗去除,以防弱苗与正常苗抢夺营养,影响玉米产量。
1.6.2 施加穗肥
玉米穗期要重施铵肥,铵肥施加最好在大喇叭口期进行,在此时间段肥料施加量要占总肥料施加量的50%以上。施肥方式采用穴施或条施,施肥深度控制在10 cm 左右。这时间段,如果土壤墒情较差,还要结合土壤墒情及降水情况,适时做好浇水工作[4]。
1.6.3 排涝或浇水
玉米需水量最大期为抽雄前后,此时要做好浇水工作。但是浇水过多或降雨量过多,会导致玉米植株出现烂根现象。因此,必须对浇水量予以合理控制,若降雨量过多还要做好排涝工作。
1.6.4 防倒伏、防病虫
玉米穗期极易发生玉米螟、大斑病、锈病、根腐病和小斑病等病虫害,要提前选择合适的防治方式予以防治。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玉米防倒伏工作,若有条件,可在玉米穗期喷洒2%达尔丰,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适当培土,均防止玉米倒伏。
1.7 花粒期管理
1.7.1 粒肥施加
为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在玉米花粒期要酌情施加攻粒肥,攻粒肥施加要以速效氮肥为主,最好在玉米雄穗开花前后进行,此时施肥量要占总施肥量的10%以上,施肥后可以适量浇水,以此来促进肥料下渗吸收。玉米地块如果缺肥严重,可以在玉米灌浆期用0.1%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2%尿素溶液叶面施肥。
1.7.2 延迟收获
判断玉米是否成熟主要可以参照以下两个标准,一是玉米果穗苞叶松散变干变白,玉米籽粒乳线消失;二是玉米籽粒茎部形成黑色素。在玉米成熟后可以适当推迟收获,以此来提高玉米质量,增加玉米产量。如果需要提早收获为下茬作物腾地,可以将玉米连杆收获在地边放置1~2周后再进行果穗采收,这种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提高玉米品质产量[5]。
2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较为高发的一种病害,在玉米全生长周期均可发病,尤其是抽穗期发病率最高。在实际发病时通常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然后扩散蔓延到上部叶片。染病初期,叶片会出现灰绿色斑点,之后斑点颜色会逐渐加深变成暗褐色,并且斑点范围也会逐渐扩大,一旦遇到阴雨潮湿天气,斑点上方还会长出黑色霉层,严重时会致使玉米叶片枯萎而死。
一是农业防治,要避免长时间单一种植玉米,应与小麦、花生等其他作物轮作,且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并做好肥水管理工作;二是化学防治,在大斑病发病率达到20%左右时,用50%多菌灵可湿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防治。
2.2 黑粉病
黑粉病主要侵害玉米的胚芽、茎叶等上部幼嫩组织,受害部位会形成大小不一的病瘤。病瘤未成熟时内部呈白色,外部有红色薄膜包裹。成熟后,病瘤内部会变成黑褐色,外部薄膜会逐渐破裂,破裂后病瘤中的黑粉会洒落出来。黑粉病在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均可出现,但是抽穗期发病率相对较高。导致玉米感染黑穗病的原因有3 个方面,一是氮肥施加过量,二是种植密度过大,三是土壤湿度较大。
一是农业防治,黑粉病发病严重的地块,要与甘薯、大豆、花生等作物实行轮作,定期清除地块中已经染病的植株,并将清除掉的染病植株通过深埋、焚烧等方式加以处理,以此来起到杀毒灭源的效果,防止黑粉病进一步蔓延扩散。二是化学防治,在玉米播种前用20%铁锈宁乳剂拌种,即可有效增强玉米植株抗病能力。一旦玉米植株已感染黑粉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防治。
2.3 粗缩病
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均可发病,但是苗期发病率相对较高。玉米植株一旦感染粗缩病,会出现植株发育迟缓、叶心无法舒展、叶片僵直等症状,并且苞叶、叶鞘、叶背等存在明显粗糙感,叶脉会出现蜡白色粗细不一的凸起。严重时会导致玉米植株雌穗畸形,雄穗退化,无法正常结实。
一是农业防治。首先,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如农大108、鲁单053 和豫农704 等。其次,要做好除草工作,杂草不仅会掠夺玉米植株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降低玉米植株抗病能力,而且会成为粗缩病传播媒介灰飞虱的越冬寄主。再次,要调整播种期。粗缩病高发地区玉米种植时间要适当提前,尽量在6月上旬之前完成玉米播种,以此来使玉米敏感生育期避开灰飞虱高发期,降低玉米粗缩病发病概率。二是化学防治。玉米植株5 叶期加强对灰飞虱虫害情况的观察,一旦发现灰飞虱虫情,立即按照50 g/667 m2的量用25%扑虱灵喷洒防治,每间隔5 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 d。对于已经感染粗缩病的玉米植株,立即采用5.5%植病灵800倍液喷洒防治,即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6]。
2.4 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较为高发的一种虫害,不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均会受到侵害。被玉米螟侵害的玉米植株会出现果穗穗粒缺失、茎秆蛀空、叶片花叶残缺现象,进而导致玉米植株无法正常生长,甚至出现倒伏现象,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一是化学防治。可以选用90%敌百虫晶体或98%巴丹可湿性粉剂、3%米乐尔颗粒与适量细砂混合,在玉米大喇叭口时期撒施到玉米心叶,即可对玉米螟有效防治。二是生物防治。可以通过在玉米地投放玉米螟天敌的方式对玉米螟予以防治,玉米螟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蝇、瓢虫、黑卵蜂和赤眼蜂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天敌防治法防治玉米螟时,对天敌投放的时间、数量及种类等严格予以控制,以防对玉米地生态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三是物理防治。玉米螟耐寒性较强,在寒冷的冬季依旧能够存活,为了降低玉米地来年虫害,在玉米螟冬季羽化前必须将其消灭。可以通过砸碎堆沤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玉米螟越冬喜待的场所,而将玉米螟彻底消灭。
2.5 玉米黏虫
玉米黏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主要以玉米叶片为食。玉米植株一旦遭受玉米黏虫虫害,轻则会导致玉米植株叶片残缺,重则会导致玉米植株叶片全完,只剩叶脉,进而会对玉米植株有机物合成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玉米植株颗粒无收。与此同时,玉米黏虫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所以一块玉米地爆发该虫害,周边玉米地也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大范围受灾现象。
一是物理防治。可以运用糖、醋、农药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成糖醋液,以此来对玉米黏虫予以诱杀。或是利用玉米黏虫向光性,通过在玉米地设置黑光灯、太阳能频射杀虫灯的方式对玉米黏虫予以防治。二是化学防治。在玉米黏虫虫害高发期,可选用40%乐斯本乳油75~100 g/667 m2或辛硫磷乳油75~100 g/667 m2,兑入40 kg水后喷雾防治,即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高产玉米种植技术推广,指导当地种植人员切实做好品种选择、种子处理、选地整地、苗期管理、穗期管理和花粒期管理等相关工作,并对大斑病、玉米螟、粗缩病等玉米常见病虫害加强防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当地玉米品质产量,显著增加当地种植人员种植效益,促进当地玉米种植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