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大麦新品种比较分析
2024-05-07宋林光刘银萍李育宋剑松汪军妹岳文浩刘磊蔡康锋
宋林光,刘银萍,李育,宋剑松,汪军妹,岳文浩,刘磊,蔡康锋*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海宁市剑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嘉兴 314416;3.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4.海宁市农作物技术服务站,浙江 嘉兴 314400;5.国家大麦改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1)
大麦(HordeumvulgareL.)是仅次于玉米、小麦和水稻的全球第四大禾谷类作物,2022年全球产量1.55亿t(FAO数据库)。大麦籽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较高、钙和磷含量适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丰富,是优质的饲料原料[1-3]。全球范围内,大麦总产的70%左右用于饲料,16%左右用于酿造,14%左右用于食用[4]。在国家大力推行玉米豆粕减量替代的背景下,大麦的饲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同时,随着粮食安全已上升至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多熟制粮食生产模式受到推崇[5-6]。大麦因其生育期短、早熟、耐迟播等特点,在轮作倒茬上有独特的优势,因而能在多熟制生产和粮食保供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收集了11个浙江省选育的大麦新品种,在海宁、秀洲、嘉善、平湖、慈溪和温州等地开展品种比较试验,旨在客观、公正地评价各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为大麦新品种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浙江省近年来育成的大麦新品种(表1),均为二棱春性皮大麦,种子分别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提供。
表1 11个大麦新品种及来源Table 1 Eleven new barley varieties and their origin
1.2 试验设计
所有材料于2022—2023年在海宁、秀洲、嘉善、平湖、慈溪和温州等地种植,施肥、除虫及除草参照当地种植习惯。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长方形,面积13.3 m2,播种量按当地习惯(一般180 kg·hm-2左右),确保基本苗300万·hm-2左右。试验田要求土地平整,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四周设保护行且无荫蔽。
1.3 统计指标
田间观察记载物候期,各小区定点适时调查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随机取10个代表性单株测量株高和穗长,成熟后取10个代表性穗统计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小区混合收获,晒干后统计产量和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11个大麦品种的生育期在161~166 d(表2)。浙皮25号和19-39生育期最短,为161 d。其次为秀20-11,生育期为162 d。浙皮28号、秀0324和浙皮37号的生育期分别为164 d、164 d和165 d。秀1271生育期最长,为166 d。从试点上看,所有参试大麦品种的平均生育期在132~175 d。温州平均生育期最短,为132 d,其次为海宁和平湖,为166 d,慈溪和秀洲的生育期分别为170 d和171 d,嘉善最长,为175 d。
表2 11个大麦新品种的物候期Table 2 Phenophase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
2.2 农艺性状
参试大麦品种的有效穗为583.5~654.0万·hm-2(表3),其中浙皮11号的有效穗居参试品种第一位,为654.0万·hm-2,浙皮25号、秀1271和浙皮37号的有效穗低于600万·hm-2,分别为598.5万·hm-2、588.0万·hm-2和583.5万·hm-2。成穗率变幅64.9%~70.5%(表3),19-39成穗率最高(70.5%),其次为浙皮37号(70.4%),其余品种的成穗率均低于70%。各品种株高变幅83.9~92.7 cm(表3)。秀0324、19-39、浙皮25号和浙皮11号的株高高于90 cm,分别为92.7 cm、92.7 cm、91.5 cm和90.4 cm。浙皮23号的株高最矮,仅83.9 cm。各品种穗长以浙皮11号、浙皮37号和浙皮23号最长,为7.5 cm,19-34最短,为6.8 cm,其余品种穗长介于7.0~7.2 cm。各品种结实率变幅87.0%~96.1%,浙皮25号、浙皮37号、浙皮23号、19-39、浙皮28号和浙皮11号的结实率均高于95.0%,而秀1271是唯一一个结实率低于90.0%的品系,其余品系的结实率在91.5%~94.6%。各品种千粒重变幅42.1~46.3 g(表3),浙皮37号、浙皮28号和浙皮25号的千粒重均高于45.0 g,分别为46.3 g、46.1 g和45.4 g,花30千粒重最低,为42.1 g,其余品种千粒重介于42.4~44.1 g。
表3 11个大麦新品种的农艺性状Table 3 Agronomic traits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
2.3 产量
各参试大麦品种的平均产量变幅为5 348.6~5 671.9 kg·hm-2(表4)。浙皮23号平均产量最高,为5 671.9 kg·hm-2,随后是浙皮28号、浙皮37号、秀0324、19-39和浙皮11号,其平均产量均超过5 500 kg·hm-2。花30产量最低,为5 348.6 kg·hm-2。其余品种产量介于5 377.8~5 494.4 kg·hm-2。
表4 11个大麦新品种的产量Table 4 Yields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
3 讨论
大麦因其生育期短、早熟的特点,相较于油菜、小麦等冬季作物在茬口衔接上有独特的优势。
大麦与其它作物轮作的多熟制尤其是三熟制种植模式方兴未艾,如“大麦-早稻-晚稻”[7-8]、“大麦-中稻-再生稻”[9]、“烤烟-花椰菜-大麦”[10]等。本试验中,所有参试大麦品种生育期均在166 d内。在温州试点,浙皮25号、19-39和秀20-11的生育期更是分别短至125 d、126 d和126 d,可为当地“麦-稻-稻”三熟制种植留出充足的茬口衔接时间。
高产是育种者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农户最关注的性状之一。在生产成本和售价稳定的情况下,只有提高产量才能增加种植效益。本试验中,所有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均在5 300 kg·hm-2以上,其中,浙皮23号、浙皮28号、浙皮37号、秀0324、19-39和浙皮11号的产量更是突破5 500 kg·hm-2。综合生育期、株高及产量表现,浙皮23号、浙皮28号和浙皮37号在浙北地区有较好的推广种植前景。
大食物观是粮食安全观在新时代的发展,而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是大食物观下保障肉蛋奶等畜产品供给安全的基础[11]。大麦作为优质饲料原料,可在保障饲料粮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玉米价格的快速攀升,用大麦替代玉米进行饲料加工越来越被饲料企业接受[12-13]。然而目前我省大麦“生产-销售-饲料加工”产业链尚不通畅,表现在(1)大麦销路完全依赖市场,农户怯于扩大种植规模;(2)饲料加工企业若加大大麦使用比例,目前我省大麦产能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因此,需政府部门加强引导与扶持,消除大麦“生产-销售-饲料加工”产业链的堵点与难点,促进大麦产业发展,进而助力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