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乡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民幸福感提升的路径探析*
2024-05-07穆佳维代思婕杨嘉怡张盉儆
穆佳维 ,代思婕 ,杨嘉怡 ,张盉儆
(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0 引言
农村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农村工作的重心发生变化,从解决农村贫困转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提升农民的幸福感,物质生活水平是基础,精神文化则是关键。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应重视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在“十四五”重要阶段,如何增强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经济和文化一起抓,要注重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培育更好的乡风、家风和民风,致力于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目前学术界对于提升农民幸福感的研究较多,但大部分集中于经济[2]、社会保障[3]、人居环境[4]等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也不乏有学者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提升农民幸福感的研究,如蒋占峰等[5]认为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减弱了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给农民带来的幸福感;尤伟杰[6]更是从现代化视域下探究乡村文化振兴,梳理了中国近代农村的传统乡风和在党的领导下对乡风的改造,提出了现代化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张洪源等[7]认为不同社会保险对不同年龄阶段农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不同;李宝军等[8]认为性别、年龄、就业类型不同的农民在多层次幸福感之间存在差异;王晓晨[9]在有关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中肯定了农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者、实践者、受益者的主体身份,尊重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谢超凡[10]分别以广东、湖北、内蒙古地区为例,研究分析当地农民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高度关注农民的主体需求。但不难发现,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感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因此,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陕南当地农民文化建设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状况,进而凝练出乡村文化建设促进陕南农民幸福感提升的路径,从而为陕南在实施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作出绵薄贡献。
1 陕南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陕南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环境优美,具有“一半陕西,一半江南”之称。陕南地区共有乡镇612 个,乡镇人口大约有643万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陕南农民生活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从简单对物质的需求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近年来,陕南三市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各乡村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场所、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完善,陕南三市乡村文化场所建设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陕南三市乡村文化场所建设对比
安康市为了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采用了多方共同推进的战略举措。一是提出与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仅2023 年,安康市谋划乡村文化振兴项目3 486 个,计划总投资68.86 亿元。在推动当地发展的实践中,安康市文创产业和文化旅游做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同步发展,如安康市被授予“中国毛绒玩具产业新都”称号。二是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如汉阴县三元村先后投入近4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动员理事会成员、广大村民共同参与并自行设计、修建了三元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活动“打卡地”;石泉县建成“乡村文化理事会”,在文化理事会的引领组织下,群众通过自己“种”文化,将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文化需求得以不断满足,农民主人翁的身份不断凸显,幸福感和获得感也逐渐攀升。
汉中市也重点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巩固衔接工作取得新成效,提升农民对文化需求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汉中市依托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以“文明乡村”建设为重点,以挖掘打造乡村特色文化符号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77.9%。文化惠民活动持续推进,全年组织文化下乡、惠民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2.76 万次,为贫困户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3 900 余套,200 个“两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在央视播出的《汉中天坑》是以汉中乡村风光为题材的纪录片,镇巴民歌享誉世界,《风从巴山来》作为汉中市优秀广播剧荣获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文华剧目奖”。
商洛市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多措并举:一是从政府层面推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等制度,为推进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填补乡村文化资源的空缺提供了政策指导。按照《商洛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2016—2020)》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方面的要求,需建成1 118 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165 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丰富乡村文化活动,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二是根据实际发展探索出数字乡村的发展战略,不断释放“互联网+”在乡村的红利,打造网络文化站,推进乡村文化管理服务数字化,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便捷化程度。三是推动文化下乡活动。通过文化下乡活动激发人民群众对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开展乡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世界,如商洛市每年在各县镇开展戏曲文化演出,开展送书下乡活动,义务普及各种法制教育。四是推动乡村品牌文化建设。商洛市政府为了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文化实惠,实施惠民工程,鼓励人民群众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大力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基本实现了“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点、一村一亮点”的品牌建设。五是推动乡村文化的本土特色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美丽乡村旅游业,如山阳县把漫川关古镇建设与前店子村美丽乡村建设整体统筹,全村有农家乐73 户,占到总户数的11%,农家乐旅游产业净收入增加45 000 元,占到群众收入的30%。
2 陕南乡村文化建设对农民幸福感影响的调查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陕南文化建设对农民幸福感提升的影响,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在陕南三市随机抽取15 个村子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是261 份。本次调查涉及261 人,大多为农村常住人口,其中,男性192 人,占比73.56%;女性69 人,占比26.44%。问卷调查对象年龄及文化程度分布如图2 所示。从年龄分布来看,18 至25 周岁的仅有18 人,占比6.90%;26 至45 周岁的有92 人,占比35.25%;46 至59 周岁的有100 人,占比38.31%;60 周岁及以上的有51 人,占比19.54%。从文化程度分布来看,小学以下的有38 人,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有165 人,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有39 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9人。
图2 问卷调查对象年龄及文化程度分布
当问及是否了解乡村文化建设状况时,有62%的人认为很了解,有35%的人认为有一定的了解,只有3%的人认为不清楚;在调查是否有必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时,有87%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只有不到5%的人认为没必要,浪费资源。从这方面调查可以说明乡村文化建设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影响,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个人、家庭的重要性。
关于是否积极参与农村文化活动,有30%的人了解并积极参加村中文化活动,有39.5%的人了解过但不经常参加文化活动,有30.5%的人了解且不参加活动,由此反映出农村文化活动宣传普及率低;关于参与文化活动的形式,有47.9%的人主要参与线上娱乐活动,主要集中于抖音、快手等App,这些短视频只能短暂地打发时间,约50%的人参与的文化活动是线下的棋牌游戏、逛庙会、听戏曲、广场舞等。
在调查到乡村文化活动对生活的影响,是否会提升生活幸福感时,有68.4%的人认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30.2%的人认为有一定的提升,但影响不大;只有1.4%的人认为没有任何影响。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建议中,约80%的人认为应该增加政府经费投入,约60%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通过基层干部引领文化传播,约50%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农民逐渐认识到经济收入的增加并不能真正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影响个人生活幸福感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其中文化活动就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时,农民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文化活动的参与意愿也在不断加强,这对于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 陕南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乡村文化建设政策的实施,一部分乡村文化已经受到保护,乡村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农村文化活动增加,农民幸福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陕南地区在落实乡村文化建设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老旧,利用率低
经过走访调查发现,陕南各乡村已有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未得到保护,并且实际利用率非常低,经常处于空闲状态,有些文化场地变成村停车场。大部分村中开设文化活动室,但里面设施老旧;文化传播书籍较少,缺乏适合老年人的图书资料;活动器材单调,大部分不适合村中老年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满足村民文化需求,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2 乡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
从乡村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民本身生产和生活资金就比较缺乏,而且人们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而不是文化建设方面,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度不够。从国家的财政投入来看,在文化建设方面将更多资金投向了城市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乡村文化建设财政扶持有限,这就使得乡村的文化建设面临着资金缺乏、资金保障不够的困境,极大地阻碍了乡村全面协调发展。
3.3 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将建设重心放在政绩考评相关的指标上面,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村干部只顾建设施,不重视文化活动组织和传播,带头作用不明显。同时,乡村地区中老年人居多,受教育水平不高,部分村民文化观念跟不上现代化发展建设要求,村民群众文化意识较弱,文化建设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一部分农民还存在着“重物质,轻文化”的观念,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注重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忽视了文化享受。这样一来,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就得不到更有效的利用,发挥不了其该有的价值。
4 陕南乡村文化促进农民幸福感提升的路径选择
4.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
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基层干部重视度不够、带头作用不明显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所以陕南三市要加强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建设,要提升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文化素养。坚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民声,集民智,把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实处,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村民群众服务,真正实现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农民幸福感的提升。
4.2 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文化的治理能力
目前,陕南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现象。政府在进行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时,应根据当地文化特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增设乡村品牌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鼓励推行“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点、一村一亮点”的品牌建设,满足村民个性化特色文化需求,通过多元化的文化建设提高农民自身幸福感。同时,要建立一支有能力、有情怀、肯奉献的乡村文化管理队伍,加强对文化建设场所的日常监督管理,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4.3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构建多元化运作格局
完善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陕南大部分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村民基本文化活动的需求,所以需要持续加强场地建设、基础设施购置、人力物力配置等,这都需要有足够的建设资金提供坚实保障。但陕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资金有限,所以政府可以鼓励其他形式的资本融入文化建设,如鼓励和引导民间力量、社会资本进入,构建形成“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格局。
4.4 加大乡村文化活动创新力度,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陕南各地区基本实现全部脱贫,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对物质的需求逐渐转变为精神需求,为此,乡村文化建设应顺应农民的发展要求,开展更多的乡村文化活动。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民幸福感,政府要大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创新文化活动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挖掘陕南当地乡土文化、优秀家风等资源,创办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室,建立村镇电影院、博物馆等创新发展文娱活动场所。同时,陕南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其具有独特的茶文化和一些风景秀丽的景区,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实现“文化+旅游”“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等融合发展,改善乡村群众贫乏单调的精神生活,提高乡村群众的文化素质。此外,基层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发展群众自办文化,建立村(社区)民间自办文化团体,并适当为民间团体提供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5 结语
农民作为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幸福感的提升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也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方面。要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必须深入农民生活,通过深层次的调研分析,真正了解农民的文化建设诉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着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