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研究
2024-05-07杨晓
杨晓
[摘要] 普罗科菲耶夫拥有卓越的才华,不仅以独具匠心的作曲家身份享誉全球,其精湛的钢琴技艺亦使之成为承前启后的钢琴演奏大家。作为创作家与钢琴家,普罗科菲耶夫对钢琴音乐领域的深度挖掘和广泛涉猎,无论是在音乐创作的历史长卷中还是在演奏实践中,都镌刻下浓墨重彩且不可替代的印记。他所谱写的钢琴乐章如同璀璨的繁星,布满20世纪音乐星空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音乐风貌。首先分析了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创作及影响,其次诠释了其作品《第六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特征。
[关 键 词]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上百种钢琴曲目,其中九首钢琴奏鸣曲尤为卓越,它们如同一部个人艺术历程的编年史,揭示了钢琴家风格的演变轨迹。特别是他的《第六钢琴奏鸣曲》,被公认为最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音乐上的“战争宣言”。《第六钢琴奏鸣曲》以明亮的A大调为“基础”,是对钢琴演奏技艺的巅峰展示。它集成丰富的表现手段——从繁复的节奏跳跃到力度鲜明的反差,从宽广的和声层次到深邃的音型交织[1]。这部奏鸣曲以其结构的繁复和对比的强烈而闻名,其音乐画面生动多变,时而如炮火轰鸣般震撼人心,象征着力量与冲突;时而流淌出如诗般的柔情……需要演奏者超越常人的钢琴演奏与共情能力。
一、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音乐创作
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生命历程犹如一部绵延不断的钢琴乐章编年史,随着时代的流转,创作出丰富多样的钢琴艺术作品,如钢琴独奏曲、奏鸣曲、套曲选集等[1]。其中,《第五钢琴协奏曲》、“战争三部曲”等奏鸣曲和钢琴作品,在20世纪的钢琴音乐宝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断被艺术家们搬上舞台,历久弥新,展现了其恒久的艺术魅力。这些跨时代的钢琴杰作,见证了钢琴家在其历史定位、音乐创作理念以及对钢琴音响美感追求中独特的实践印记。通过对这些钢琴作品的精细解读和演绎探究,我们可以追溯并揭示作曲家音乐风格演变的深远足迹[2]。
对于普罗科菲耶夫这位杰出作曲家的历史评价,历史学者们的观点并未达成共识,反而呈现出一种多元且交锋的态势。有人赞誉他是新古典主义音乐革新潮流的引领者;有人质疑其作品无法归入任何主流音乐派系,具备独特的“非典型性”特征;还有人主张他是纯粹现代主义音乐的践行者;同时亦有人指出其艺术道路初期至晚期经历了从激进回归向传统转型的过程。诚然,试图以单一定义概括普罗科菲耶夫一生的创作风格过于粗略。然而,通过深度剖析他在各个历史阶段创作的钢琴作品,我们能够切实领略到其风格变迁所呈现的音响历史波澜壮阔的旋律轨迹[3]。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风格向来饱受历史学家的多元解读,然而他的地位在20世纪钢琴史上的无可替代是存在广泛共识的。这主要源于其两方面的显著贡献。首先,普罗科菲耶夫在其艺术生涯的巅峰期,巧妙地融合了现代理念、新颖的作曲手法与传统的结构框架,他创作出的钢琴曲既彰显了20世纪的革新之声,又不失作品的悦耳特质,展现了独特的平衡艺术。其次,他对钢琴演奏理解的革新性突破,使他成为引领现代钢琴演奏潮流的先驱[4]。他颠覆了传统的钢琴形象,将其从柔和的印象派风格中解放出来,极致地挖掘钢琴的打击乐器潜能,创造出具有力度、硬度、金属质感且充满生机的音质特点。这种创新性的演奏理念,无疑对20世纪的作曲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们对钢琴音乐的独特构想。
二、《第六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诠释
(一)快速远距离大跳
普罗科菲耶夫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独具匠心地采纳广泛音域,作为其表达音乐中幽默、戏谑及嘲讽特质的创作手法。这种手法要求诠释者拥有卓越的肢体敏捷性与精准操控力,特别是对肩部、手臂、手腕乃至每一个纤细手指关节的协调运用,以便于游刃有余地演绎那些跨度巨大的旋律片段[5]。
以《第六钢琴奏鸣曲》首乐章(第248—251小节)为例,该段落展示了一幅左手瞬间从一个琴鍵飞跃至另一个极端位置的戏剧画面,对于速度与准确性兼备的把控,无疑是一项巨大挑战。在初始阶段,学习者可先将训练范围划定在一个八度之内,之后再逐步提高难度,着重探索起始与目标音符间的精确链接节点,通过反复实践使之成为本能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保持适度的弧线轨迹而非笔直线路,避免动作幅度过大或过小,而影响整体的和谐连贯性。
(二)托卡塔式的同音反复
在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作品中,众多快速乐章仿佛融入托卡塔的灵魂,这个词源于意大利的“toccata”,原意是“轻触”,象征着快速而富有技巧的键盘表现,有时还展现出复调模仿的自由形式。在他的战争奏鸣曲中,这种节奏的灵动性尤为显著,例如,在《第六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他巧妙地融合了托卡塔的活力节奏与独特的同音反复技法。不断重复的低音旋律,如同鼓点般激昂,增强了乐章的艺术张力。他进一步扩展同音反复的范畴,包括和弦及八度的反复,不仅增强了音乐的技术性,也提升了音乐的冲击力。
同音反复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不仅是连接主题元素的桥梁,更是推动音乐前行的导向。演奏时,要求精准且短促,速度需稳定,声音集中且富有弹性,展现出清晰的力度对比。单音同音反复的手法因节奏变化而异,而和弦及八度反复则有固定的指法,演奏者需巧妙地运用手腕,保持松弛与弹性,既要精确地传达每个音符的质感,又要避免过度紧张。在演奏这些同音反复时,要注重音符的强弱对比,强调标记的重点音符,其余部分稍显轻柔,以此增强音乐的托卡塔式动态效果。
(三)大和弦
在《第六钢琴奏鸣曲》中,大和弦呈现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特征是旋律线位于低音部,表现为流畅的大和弦序列,如第一乐章主部与副部间的过渡段(第24—30小节)。这部分由左右手交替演奏八度与大和弦,旋律由双手食指共同演绎,力度要轻柔。演奏时需双手协调,既强调中音部的旋律线条,又防止因过度用力导致音色尖锐刺耳。
另一种形态是旋律音位于高音部,形成跃动感的大和弦,在第二乐章主题的变奏中(第36—43小节、50—57小节、134—138小节),和声丰富,节奏轻快,带有幽默感。在快速演奏时,每个和弦的转换要预先准备好,感受每个音符触键的深度变化,确保准确无误地按下琴键。同时,五指的旋律音必须突出,以创造出清晰凝聚的音色效果。
在练习过程中,应遵循先慢后快的指导原则。根据每个和弦音的不同音量,先分别练习,追求优质的音质,再合在一起。从慢速开始,逐渐提高速度,以实现和弦的统一、平衡和立体感。
此外,左手的伴奏部分包含快速的下行分解和弦,速度快,跨越超过两个八度,可能导致演奏模糊或错音。练习时,可在放松手臂和手腕的基础上,运用较轻柔的力度触键。对于跨度较大的音符,可以采用半跳音的方式连接,利用惯性技巧,力求轻巧且精确。
(四)托卡塔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动
尽管托卡塔经常被视为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独特标签,但他的创新和声技法以及对钢琴作为打击乐器的激进演绎,无疑为他的钢琴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印记。尤其在这部奏鸣曲的第四章,几乎全程贯穿托卡塔式的炫技旋律,如237—289小节和370—398小节,它们以典型的托卡塔节奏律动,展示了钢琴技巧的极致挑战。
这一部分的音乐充满动态活力,由疾速的十六分音符交织而成,双手交互,不规则的强调,双键的叠加,以及混乱的音阶跳跃,仿佛狂风骤雨般奔涌而出,令人难以跟上其疾速的节奏。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难关,也要求演奏者能展现出明亮集中、均匀清晰的音色,以及充满活力的节奏掌控,准确无误地一气呵成。演奏时,指尖的敏锐触感和弹性至关重要,动作轻盈,力量集中在指尖,手腕保持自然放松,以灵活适应手部动作的变化。由于音型的复杂性,练习时需慢速演练,理解音乐的渐进发展和指法的连贯性,针对难点进行反复练习。
此外,力度的运用也是关键,随着情感的加深,力度标记从p到f逐渐增强,演奏时需根据标记控制力度,逐步释放能量,同时要强调重音符号的重要性,形成内在动力的连续流动。整体来说,这需要演奏者达到内外兼修,让音乐的力量与情感深度完美融合。
三、《第六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征
(一)用音乐表现战争
普罗科菲耶夫饱受战争的洗礼,深刻体验了其对人类生活的摧残。因此,他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将战争的真实与深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战争三部曲”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瑰宝,区别于传统爱国主题的音乐创作,独具匠心。在这些奏鸣曲中,我们能捕捉到战鼓震天、机枪疾扫的声响,似乎能感受到坦克的逼近、飞机的盘旋。这部作品堪称以音乐记录二战的杰作,被誉为“开启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新篇章”的里程碑。在解读和演绎《第六钢琴奏鸣曲》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并传达这些核心信息,既要生动再现战争场景,又要谨慎运用敲击式的键盘手法,以免偏离作品的初衷。
(二)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技术要求高超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钢琴奏鸣曲》以其庞大的结构、繁复的主题和卓越的技艺独树一帜,其编排巧妙地遵循传统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布局,堪称“战争三部曲”中规模最大且最精致的篇章,其中战争奏鸣曲系列中的其余两部相比之下仅拥有三个章节。在时长维度,《第六钢琴奏鸣曲》堪称冗长,演奏所需的时间跨度大约为三十分钟,明显超过《第七钢琴奏鸣曲》的十六分钟和《第八钢琴奏鸣曲》的二十八分钟。
深入剖析其内容层面,每个章节不仅承载着独特的主题风貌:首章通过磅礴激昂的旋律描绘出壮烈激烈的战争画卷;次章与第三章则通过对过往温馨生活的追忆与憧憬,展现出人性深处对和平宁静的渴望与向往;末章回归现实情境,并以鲜明对比的音乐形象揭示出邪恶与善良、回忆与现实间的纠葛。此外,普罗科菲耶夫巧妙地运用多元化的钢琴技法刻画丰富多样的音乐意象,使全曲的层次感与深度倍增,要求欣赏者在理解上升华为一种更为深刻的艺术鉴赏。
在技艺层面上,《第六钢琴奏鸣曲》堪称技高一筹。如首章中密集的八度跳跃以及开场时复杂交织的双重三度和弦进行,再到尾声部分跨度极大的四度模进等,均展示出普罗科菲耶夫在其创作生涯晚期对复杂技巧的娴熟运用与独特追求。鉴于该曲的巨大篇幅、深厚内涵及苛刻的技艺要求,演奏者在掌握精湛的演奏技巧的同时,还需具备坚韧的精神力量与无比的耐力,才能细腻准确地传达作品中蕴含的战争隐喻,确保各章節间和谐流畅、相互呼应的整体效果。
(三)旋律的抒情性
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一种深深的情感渗透力占据着显著的核心地位。他曾明确表示,其艺术演进的第五个维度即是“情感深度”,这一表述充分彰显了他在音乐创作中对抒情性的执着追求。钢琴巨擘吉列尔斯在追忆普氏时强调,“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魅力所在,在于那如宝石般内敛且纯粹的抒情特质……在我看来,将其比喻为幽谷中的静谧野花再恰当不过,唯有深入探寻,才能领略其馥郁芬芳与那份深邃之美。”不同于浪漫派代表李斯特那张扬、开阔的旋律特质,普罗科菲耶夫的旋律饱含时代的烙印,更显内敛、纯净和深情。在诠释其著名的《第六钢琴奏鸣曲》时,我们应该避免过分渲染旋律的明亮度,而是要紧密结合乐曲所蕴含的独特氛围与内在精神来进行演奏实践,让每一个音符都流淌出属于普罗科菲耶夫那份深情而又内敛的艺术语言。
(四)普罗科菲耶夫创作风格融合了古典元素与现代元素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创作彰显了对古典音乐架构的敬意,以调性和旋律作为作品的基石。他在《自我音乐创作的探讨》中指出:“尽管我的一些作品中可能呈现零星的无调性段落,但这并非出于对无调性的偏好,而是为对比和突显调性部分的特色。”然而,普罗科菲耶夫并不拘泥于传统,他在保持尊重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和声技术,塑造出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他曾表示:“既避免陈词滥调,也要拒绝平淡无奇。”因此,欣赏、演奏其作品时,既要遵循古典艺术的构架,又要展现其现代和声的内在魅力。
四、结束语
普罗科菲耶夫在1937年至1944年间,连续创作了三部“战时奏鸣曲”,这些作品虽不直接描绘苏联卫国战争的细节,却深深地反映出作曲家在战争岁月中的情感体验。尽管奏鸣曲的创作顺序可能未严格遵循作品编号,但显然作曲家在整体上精心布局,使音乐形象展现出连贯的脉络。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可以洞察到战争不同阶段给作曲家的心态带来的不同影响,它们已成为20世纪钢琴音乐不可或缺的经典。
《第六钢琴奏鸣曲》以其宏大内容和高难度表现技巧,引起人们复杂的情感反应,其间的两个间奏式乐章备受青睐,尾声也颇具吸引力。然而,第一乐章的刻意混乱,或许只能被视为作曲家曾醉心表现主义的一种必然表达。古典音乐评论家们赞赏奏鸣曲的大胆构想和作曲家的严肃意图,但也指出作品在听感上过于激进,第一乐章中部分技法略显粗糙。尽管存在一些小缺陷,这首钢琴曲仍被视为一部结构完整、技巧高超的杰作,深受钢琴家们推崇。
参考文献:
[1]蒋欣然.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一、四乐章演奏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2]晏嫣. 论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的创作与演奏[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3]檀伯才.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主题-动机的贯穿发展[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4):117-120.
[4]陶成呈.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音乐作品探究[J]. 艺术评鉴,2023(6):97-100.
[5]檀伯才.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主题-动机的贯穿发展[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4):117-120.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