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隋炀帝评价的不同观点比较
2024-05-07张晗月
张晗月
[摘要]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整理了部分国内外学者对隋炀帝的不同评价观点,并对这些评价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对隋炀帝形成基本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内传统学者对隋炀帝的评价以负面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对隋炀帝进行了更为客观的评价,肯定了隋炀帝成就“大业之治”及他的文学成就。而国外学者以不同于中国史学家的角度对隋唐进行了细致研究,对杨廣的评价与我国传统史家对炀帝暴虐无道的评价不同,他们更加强调隋炀帝在历史上留下的伟大功绩。
[关 键 词] 隋炀帝;中西观点;比较;评价
隋炀帝杨广(569—618),名英,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开皇元年(581年),杨广被册立为晋王,后参与平定南陈之战。开皇二十年(600年),杨广被册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杨广正式即位称皇帝。大业十四年(618年),杨广巡幸江都时,被宇文化及所弑。隋炀帝杨广是一位极具争议和话题的封建帝王,国人对他的评价历来是褒少贬多,人们提到他的第一印象和最深印象都是残酷暴虐,沉湎于酒色,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1]。亦有后世学者对他的评价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他使辉煌的大隋王朝走向灭亡,但他留下的大运河、驰道等工程却为后来唐的兴盛打下坚实基础[1-3]。国外学者对隋炀帝评价则是褒贬不一[1-3]。本文通过对隋炀帝的中西方评价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更宽广的视角进行分析,使对隋炀帝的评价准则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使评价能够尽量全面、科学、客观。
一、国内学者对隋炀帝的评价
(一)传统学者视角下隋炀帝的“暴君”形象
对杨广的负面评价自唐朝由来已久,祖君彦在《为李密檄洛州文》中曾写“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揭露隋炀帝的暴行。张鷟认为“大行殿者,示不祥也。亦是王莽轻车之比,天心其关人事也欤 ”[4]。与篡汉的王莽相提并论,隋炀帝的暴君之名并非空穴来风,许多行为经历史考证确有其事。
隋炀帝残忍暴虐。隋炀帝的心狠手辣在他逼死其几个兄弟姐妹方面就可以体现出来。隋文帝在弥留之际曾想复立长子杨勇,在杨广登基后,为绝后患,以隋文帝的名义假传诏书,毒死了杨勇。因其妹夫柳述替隋文帝拟诏令召回废太子杨勇,便将柳述贬往岭南,并命妹妹兰陵公主和柳述和离,兰陵公主誓死不从,最终郁郁而终。他的三弟杨俊被他罢官,四弟杨秀被废为庶人,禁锢终生。兄妹几人都不得善终,隋炀帝背负的弑父名声目前无实证可以洗脱。“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唏嘘。丁未,崩于大宝殿。” [2]未明确说隋文帝的死因,但据史家推测极有可能是隋炀帝急于继位,与杨素谋夺皇位,另外就是杨广调戏宣华夫人陈氏致隋文帝气急而亡。史料说法不一,但隋炀帝弑父的嫌疑是极大的。
另外,隋炀帝好奢华,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巡游,公元610年,炀帝为炫富就曾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型文艺汇演,进行乐器演绎的就有一万八千人,花费空前之大。隋炀帝大开凿运河,兴建驰道,挖长堑,建东都,两修长城,三次征伐高丽……虽是造福后世之举,但不符合刚结束征战完成统一的隋朝国情,他每次兴建工程都征集数十万民工,过度劳民伤财以及他对贫苦农民实行残忍的经济掠夺,给百姓带来了浩劫,造成各地农民起义反抗。
隋炀帝对杨氏兄弟以及对三位元老重臣的处置让文武百官心生惧意与不满。杨素和杨约兄弟帮助杨广扳倒杨勇,并在隋文帝病重时为杨广传递消息辅助他登基,但因二人位高权重并且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为打破官场之中“关陇本位”的格局,隋炀帝最终逼死杨素,在杨素死后便将杨约贬出朝廷。对待高颎、贺若弼、宇文弼三位老臣更是因言获罪处以极刑,这些处理方式为炀帝与朝中臣子的关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造成人才的损失,也动摇了他的统治根基,更不利于其政治形象的塑造。
现存的隋朝记录《隋书》[5]对隋炀帝统治时期完成的大事也进行了十分否定的叙述,其主要原因是唐朝的建立者需要正当的理由来夺取皇位,并且编写者希望用隋炀帝暴虐亡国的例子来劝谏唐太宗。再加上后来民间文学对隋炀帝荒淫形象的夸张化,隋炀帝的“标准暴君”形象也就固化在传统史家的脑海中了。
(二)20世纪以来对隋炀帝功过再评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及新的史料不断发现,国内学者开始对隋炀帝有了更为客观的评价,开始认识到隋炀帝统治下成就的“大业之治”以及这位帝王对隋唐诗坛的影响,并历数了隋炀帝创造的丰功伟绩,分析了隋炀帝性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亦分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和当代影视、文学作品的放大。
隋炀帝继位后,在隋文帝建立的大一统帝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东起大海(今东海),西通西域(今新疆地区),南达日南(今越南南部),北接大漠(今蒙古国),东西四千多公里,南北七千多公里的大帝国。为巩固统一,在政治上,建东都洛阳,对疆土进行有效统治,建立“三台监察”制度,实现对百官监督和考察。在军事上,修长城,平西域,三下流求(今台湾省),北镇突厥(今内蒙古、新疆、宁夏等省区),亲征吐谷浑(今青海、甘肃一带),战功赫赫。
兼帝王至尊和诗坛领袖的隋炀帝在南北诗风融合中起到了引领作用。葛旭芳[6]曾总结隋炀帝提出“非轻侧之论”,在创作上反对浮丽,更加强调典雅。隋炀帝受妻子萧氏影响对江南文化也十分推崇,这使得他的诗歌融南朝诗歌之清丽以及北朝之质朴于一体,突破宫苑红墙的限制,更是在诗歌中将巡行所见的恢宏图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诗坛上的一股清流,逐渐在沉寂的隋朝诗坛中脱颖而出,重现汉魏诗篇之雄风[7]。
二、国外学者对隋炀帝的评价:“剑桥”笔下的隋炀帝
《剑桥中国隋唐史》[8]中认为我国传统史家将隋炀帝刻画成一个荒淫无度、放荡挥霍的末代昏君,实则是片面的。本书中更注重突出隋炀帝的功绩,尽管作者不否认隋炀帝的骄奢淫逸,但认为他并不是中国历史中最坏的皇帝。
作者认为隋炀帝是杰出的政治家,有利于发扬他父亲隋文帝创下的基业。隋炀帝在平陈战役中担任统帅,一举活捉陈后主,把整个南方纳入隋朝版图。在处置因高压文化政策而再次发生叛乱的南方地区时,杨广以修书的方式拉拢儒家知识分子,拜智顗大师为师,倾心结交,赢得了士族以及宗教势力的支持,巧妙地以怀柔方式平定了民怨。他虽然在爱民和勤俭方面不如隋文帝,却十分勤政且精明。作者也相信他远征高丽有利于解决高丽带给河北地区的军事压力,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此外,更值得称颂的是隋炀帝在位期间的巡游巡行。在他称帝后,隋炀帝为宣扬国威、开疆扩土,进行了长时间、长距离的巡行,他在609年曾说:“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粉脂,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9]他最远到过甘肃敦煌西北的玉门关,在拔延山一带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对吐谷浑残部起到震慑作用,十分有利于西北地区的稳定,也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
在对外交往方面,隋炀帝实行了开放的政策,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他派遣专人对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商贾进行管理,开通贸易场所,加强对西域各国风土民情、文化习俗的了解,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张掖互市,中日关系及与其他周边国家的交流都取得空前发展。
张庆捷先生于1999年主持发掘的虞弘墓中出土的石塘浮雕中(见图1)就是对外交流发达的最好例证,墓主虞弘是粟特人,他的一生翱翔数国,侍奉十主,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墓中浮雕的主人公佩戴着毫无中国特色的日月形冠,极具波斯风格,浮雕上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祭司、奴仆、战士的存在,周围装饰的花纹图案有忍冬纹、狮子、葡萄藤……带有明显的西域色彩。
此外,在李静训墓中出土的配饰(见图2)也反映了隋朝中西交往的频繁,其中嵌珍珠宝石金项链其上镶有青金石,很可能来自阿富汗地区或巴基斯坦;各节以方形嵌青绿色玻璃珠的小节相连的金手镯带有明显北印度风格。这些出土文物都证实了隋炀帝统治期间对外交流之繁盛。
隋炀帝留下的重要水利工程——大运河不仅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也造福着今日的华夏。在政治上,有利于东都与南北的联系,加强对全国的掌控,保证南方的稳定;在经济上,把北方关中和南方长江两大经济区连接起来,促进了统一经济的发展,带动沿线市镇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以及经济中心的南移;在军事上,有助于调兵遣将、运输粮草,便利物资调配,更为隋炀帝的巡行提供便利交通条件[10]。
三、结束语
隋炀帝杨广是一位极具争议和话题的封建帝王,学者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11]中从“夺宗”“荒淫”“黩武”“亡国”四个方面描述了隋炀帝的暴君和昏君形象;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12]从游玩、耀威、开边、侵略四个角度描述隋炀帝的“标准暴君”形象;韩国磐的《隋炀帝》《隋唐五代史纲》[13-14]以经济掠夺、出巡示威、统治腐化、刑法苛暴描述隋炀帝的残酷。现在人们开始关注隋炀帝的历史功绩,赵云旗的《评隋炀帝的历史功绩》[15]对炀帝加强统一和政治改革、发展民族、经济及文化事业等方面进行了肯定;趙克尧的《隋炀帝的再评价》[16]肯定了隋炀帝在南定吴会、开大运河、建东都、通使西域等方面的建树。而在《剑桥中国隋唐史》[8]中我们见证了与中国学者眼中不同的隋炀帝,见证了一位政治美学家及诗人的传奇人生。总之,隋炀帝功过皆有,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梁克敏.关于唐人对隋炀帝的评价[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黄晗.论历史人物的评价:以隋炀帝的评价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0(15):27,31.
[3]曹卫平.试论对隋炀帝历史地位的评价[J].文史博览(理论),2009(7):6-9.
[4]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0.
[5]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7.
[6]葛旭芳.论隋炀帝在南北诗风融合中的作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5-68.
[7]王强.论隋炀帝的文学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2-46.
[8]崔瑞德,费正清,鲁惟.剑桥中国隋唐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5644.
[10]陈志勇.对隋炀帝开运河的再评价[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9-31.
[11]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10.
[12]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5:215-230.
[13]韩国磐.隋炀帝[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14]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5]赵云旗.评隋炀帝的历史功绩[J].晋阳学刊,1986(1):35-40.
[16]赵克尧.隋炀帝的再评价[J].温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81-89.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