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研究

2024-05-07张道军凌清帆陈伟杨剩富胡守庚

高教学刊 2024年12期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

张道军 凌清帆 陈伟 杨剩富 胡守庚

基金项目: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生团队式探索性学习研究与实践: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2020223);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需求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建设”(JY1903185)

第一作者简介:张道军(1985-),男,汉族,江苏宿迁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空间统计与资源环境政策评价。

*通信作者:胡守庚(1978-),男,汉族,浙江庆元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和城鄉发展。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08

摘  要:本科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家对本科教育一直非常重视。作为具有很强行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设置之初就定位于服务国家土地管理事业。该文以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为例,通过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日常教学档案整理,获取有关数据,重点分析实验课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状况的影响,以期提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于中国土地管理事业。

关键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影响因素;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033-05

Abstrac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top prior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has consistently placed great importance on it. As a profession with a strong industry demand orientation,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w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to serve the national land management industry.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practical teaching elements, such as laboratory courses, on the achievement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based on data obtained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graduate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records. The goal i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field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better serve China's land management industry.

Keyword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 influence factor; practical teaching;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本科教育作为教育强国的基础与高等教育的起点,本科教育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和造福人民的重要一环,也是奠定大学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基调的关键一站[1]。只有发展好本科教育,才可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本科教育承载着走向未来的使命。本科教育应当满足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世界一流大学都将本科教育放在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供给好的本科教育,要求高校能基于特定情景与条件,以最大程度尊重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前提,构建更加灵活的多渠道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2-3]。

近年来,实践教学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条件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的出现,使得更多的院校制定新的办学模式。高质量的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作用[4]。在传统理论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教师以“讲”为主的同时更侧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逐渐厌烦,产生厌学心理,缺乏动手能力[5]。课堂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6-7]。学生思维标准化,解决问题能力固定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本科教育所出现的严重问题[8],是本科教育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规划、土地整治、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和不动产估价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业务工作的能力和素质[9]。因此,厘清已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在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方面的贡献,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使学生更加适合土地相关领域的行业要求,显得十分必要[10]。

一  数据与样本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取电子问卷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2015级学生进行了实名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共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并与学生学籍数据关联,形成基础数据库。从攻读研究生情况、工作的专业相关情况、毕业后的去向、换工作的频率及专业满意度等方面分析理论和实验课程成绩排名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影响。进而,提出理论和实践课程优化方面的建议。

(二)  模型

本研究以多个培养目标为因变量,实验和理论课程成绩排名为核心自变量,采取二元或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建模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

式中:Y为是否读研、工作是否专业相关、换工作频次及专业是否满意;β0为截距项;X1为实验课成绩排名和理论课成绩排名;X2为性别;X3为是否担任班级职务;X4为是否有学生会工作经历;X5为是否有社团经历。变量含义与赋值见表1。

表1  研究变量及赋值

二  研究结果

(一)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通过对比和分析,从整体来看,土地資源管理专业人才去向相较于生源地分布地区更为广泛。就地区来看,人才去向主要集中在陕西及其周边的山西、宁夏、湖北,其次为东部沿海地区。相较于学生生源地分布情况,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东部沿海地区工作或读研,东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仍然很强;有较多学生选择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工作或读研,与生源地情况相比较,这两省的人数明显增加。陕西省是人才流向最多的省份,同样是生源地人数最多的省份。且留陕的人数大于陕西生源地人数,更多的学生留在陕西工作或读研,这与近年来西安人才吸引力提升有关。

总体来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西部发展的人数仍然占绝对比重,课程设置时应该对此足够重视。增强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土地管理事业。

(二)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影响

1  对攻读研究生情况的影响

以是否读研为因变量,分别以理论课成绩排名、实验课成绩排名、性别、是否担任班级职务、是否有学生会工作经历和是否有社团经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表3。

根据表2、表3回归结果显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课成绩排名和实验课成绩排名对是否读研有显著的影响,且相关系数为负,表明成绩越好,越有可能选择读研。

2  对工作专业相关情况的影响

以工作是否专业相关为因变量,分别以理论课成绩排名、实验课成绩排名、性别、是否担任班级职务、是否有学生会工作经历和是否有社团经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表5。

根据表4、表5回归结果显示,理论课成绩排名对工作是否专业相关的相关系数的P值为0.135,大于0.1,表明影响不显著;实验课成绩排名对工作是否专业相关的相关系数的P值为0.056,在90%水平下显著,且相关系数为负,表明实验课成绩越好,工作与专业越相关。

3  对换工作频次的影响

以换工作频次为因变量,分别以理论课成绩排名、实验课成绩排名、性别、是否担任班级职务、是否有学生会工作经历和是否有社团经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表7。

根据表6、表7回归结果显示,理论课成绩排名对换工作频次的相关系数和实验课成绩排名对换工作频次的相关系数均显著为正,即理论课成绩排名与实验课成绩排名对换工作频次有着正向的显著影响,且成绩越好,换工作的频次越低。

4  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

以专业是否满意为因变量,分别以理论课成绩排名、实验课成绩排名、性别、是否担任班级职务、是否有学生会工作经历和是否有社团经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表9。

根据表8、表9回归结果显示,理论课成绩排名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实验课成绩排名对专业满意度影响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有着正向的显著影响,表明实验课成绩越好,对专业的满意度越低。

三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专业内涵与外延随时代变迁,培养方案应随之调整

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内涵与外延不断变迁,培养方案的修订应该充分考虑。结合新时期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要求的背景,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界定,认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对象已经由传统的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规划、土地市场和数字国土转向不动产管理、自然资源利用管理、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和国土云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外延应该顺应土地资源管理内涵扩展的需要,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  人才培养存在多重目标,应兼顾地方特色

从对生源地及人才流向分析结果来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生源相当比重都来自西部,且最终服务于西部。这要求在专业教学和实践实验教学设计中,在兼顾不同类型土地问题的同时,增加高校主要服务腹地土地问题内容的占比,有利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提高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后续就业的竞争力。

3  重视实验实践类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

从对专业理论课及实验课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影响分析结果看,实践类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更为显著,因此要更加重视实践课程的作用。在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要求的背景下,要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理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应当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二)  建议

实验课程体系重构必须围绕让学生更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在充分了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去向、就业方向、面临问题基础上,得出如下建议。首先,充分了解行业最新需求,特别在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要求下,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应用背景下,要与时俱进,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并适当增设新的课程;其次,当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较为不足,特别是在专业课程和实习课程学分被压缩的情况下,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专业相关社会实践,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再次,在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效率一样,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时量的不足;最后,要加强不同专业课和实验实践课课程间的衔接,让知识和技能在学生身上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 蔡文伯,陈念念.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本科教育发展演变及价值旨归[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1,6(2):14-19.

[2] 阎光才.本科专业与本科教育“通”和“专”定位的迷局[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6):69-79.

[3] 尤西林.通识教育的公共性与本科公共课的深度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4):70-74.

[4] 郭建如,邓峰.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20(7):70-77.

[5] 刘阳燕.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的不足[J].现代职业教育,2019(16):76-77.

[6] 张素丽.“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5):150-152.

[7] 蔡亮.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12):107-109.

[8] 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9] 贡俊.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探讨——以“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23,40(6):86-88,101.

[10] 王玉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科技风,2023(5):124-126.

猜你喜欢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应用型转型视角为切入点 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中超规划开发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化学本科教育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实践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研究
浅析当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
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土地资源管理问题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