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度牒,败也度牒
2024-05-07钟文邑
钟文邑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王朝,社会的各个阶层也都参与商业活动。在这繁荣的商业背景之下,市场对货币数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宋朝每年所铸造的铜钱相比上一年都要扩大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为了应对这种“钱荒”,具有社会普遍认同价值的物品——度牒,便成了和交子、铜钱、金、银等相提并论的货币,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度牒——出家资格证,用来证明僧尼身份的物件,它为什么会在宋朝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呢?这要从宋初统治者的巩固措施说起。为防止武将跋扈、文官专权和流民聚集起义反抗朝廷的弊端出现,宋太祖采取了提高文官集团地位和待遇、分化制衡权臣、征召流民中的青壮年入伍当兵等措施,有效巩固了宋朝的统治,但也因此造成了宋朝著名的冗费、冗官和冗兵问题,朝廷为官员支出的薪资俸禄和抚恤士兵的军费大大加重了宋朝的财政负担。财政运转的入不敷出,使得统治者不得不通过加大对底层百姓的盘剥来充实国库。
百姓的赋税变得日益沉重,生活也就过得愈发艰难,而不承担任何赋役的僧尼便成了民众争先想要成为的对象。只需花费一百三十贯便可购得一张拥有“不蚕而衣,不耕而食”的社会特权的度牒,面对这一劳永逸的福利,百姓开始争相购买。按理说,这严重影响税收的非法倒卖行为,朝廷应该予以坚决制止的,可因为收入可观,这个行为愣是被朝廷洗白,成了度牒产业链。
宋朝通过度牒买卖增加了财政收入,填补了“三冗”带来的一些亏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危机。此时的度牒已然不是单纯僧尼身份凭证了,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普遍认同价值的等价物。它恰似一股润滑剂,推动和维系着宋朝的经济发展,它充当着货币大量流通于宋朝的社会之中,成为宋朝社会经济生活不可忽视的存在。
后来,甚至发展到治理灾荒,宋朝也靠卖度牒这种方式来救急。北宋元祐年间苏轼因缺乏资金开浚西湖特向皇帝申请五十道度牒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到了南宋末年,朝廷甚至要靠卖度牒来过日子,其收入占了朝廷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谁能想到富有的宋朝,竟然大部分都归功于一张出家的许可证呢!
度牒的收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但却又陷入了新一轮恶性循环之中:越卖度牒,越没税收,越没税收,越卖度牒,这是一个死循环。那么,那些发行的度牒又落入谁人手中?朝廷为了获取财政收入而借度牒吸纳民间资金,势必会因为滥发度牒导致度牒单价下跌。普通百姓需借度牒逃税和贮藏财富,会大量购入度牒;经济实力雄厚的豪商明白度牒对朝廷来说已成刚需这一事实,他们根据度牒差价行情,趁着价格走低民众急于抛售时大量收购,当流通的度牒减少,度牒价格恢复甚至高于跌价前,再将囤积的度牒大肆甩卖,妥妥地“收割一波韭菜”。这些投机的豪商成為度牒买卖的最后赢家,攫取了社会的绝大多数财富。
当宋朝的百姓失去了原动力,宋朝也走向了灭亡。这种依靠买卖度牒撑起的虚假繁荣其实从根上就烂了,这中流砥柱原本就是歪的,后边的只能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导致整个宋朝的万劫不复。
(指导老师:简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