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平凡,成就不凡
2024-05-07肖子墨
肖子墨
读《平凡的世界》,于我而言,这本小说有些乏味,人物似乎塑造得相当扁平,情节也无法带给我共鸣。然而,这本书以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一下子就变得不一样起来。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孙家的历史。从小说开头起,路遥就把孙少安塑造成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孙少安是农民的儿子,但是他却怀着不平凡的梦想。从一个“土农民”变身“万元户”,那朴实、善良的本性却从未改变。看完第二卷,孙少安那扁平的形象一下子就变得亲切起来。他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中农民朴素精神的代表,更代表世世代代像他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和弟弟孙少平是当时农村中青年的两类典型:孙少安渴望的是一家人生活水平的改善,而孙少平向往外面的世界。孙少平放弃在家里的砖厂安稳工作,主动走出黄原。他在黄原可说是受尽苦难,在煤矿还受了重伤。然而“没有杀死他的,只会令他更加强大”,这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也借此得到了成长。两个人截然不同的人生反映出中国人民既有淳朴的乡土情怀、亦怀远大的凌云之志,更显露出改革开放期间全国上下一片活力的新气象。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路遥自己所说,《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实实在在记录人民生活的小说,路遥本人就是农村出身,写作时还专门考察过煤矿的工作状况。从这一点看来,它甚至具有一些史诗的意味:难道中国没有孙少安这样趁着机会下海捞起第一桶金的“农民企业家”?难道我们没有孙少平这样富有激情的新青年?甚至金富、兰花、李向前、润叶……他们在这真实的背景描绘之下,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对一部小说来说,能够成功地让人物活起来、让读者仿佛走入书中描绘的时代,那么这部小说无疑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在辉煌的时代画卷当中,路遥同样书写了苦难与不幸。余华曾经说过,苦难就是苦难。路遥没有歌颂苦难,路遥和余华一样都只是在书写苦难。
孙少平出院后有这么一段描写:“伟大的生命,不论以何种形式,将会在宇宙间永存。我们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人类,也将继续繁衍和发展,直至遥远的未来。可是,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又多么短暂。不论是谁,总有一天,都将会走向自己的终点……是的,如果一个人是按自己的法则寿终正寝,就生命而言,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也不必过分地伤痛。最令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是,当生命的花朵正蓬勃怒放的时候,却猝然间凋谢了。”
这段描写展现了一介矿工孙少平细腻的内心世界和他对田晓霞之死的哀恸。不难发现,路遥在抒写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又极力歌颂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值得强调的是,这是一种少见的、温暖的情怀。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表达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这不局限于小说的主人公,即使是小说中的一些消极人物,如“乡土政治家”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乡村革命家”孙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是生命力的光辉。
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传承。有人说,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具有“灯塔效应”,这不过是肤浅的评论。三卷宏伟著作,怎么会只对“底层”的“奋斗者”产生作用呢?它描写的每一个人都是“大写的人”,只有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之人才会认为孙少安不如田福军伟大,王满银的觉醒不过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要知道,成功或伟大并不由他人定义,农民也好、市委书记也罢,将视角转回个人,那么他们都是“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而已。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精彩萬分,但我们终其一生都只不过是在追求平凡而已。能够在平凡的世界里拼尽全力度过平凡的一生,这样的人生、这样的世界,注定不凡!一如路遥,一如《平凡的世界》,也一如每一个在时代浪潮里奋进的你我!
(指导老师:肖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