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意蕴论析
2024-05-07邓时宏
邓时宏
(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正在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而中国式现代化又蕴含了深刻厚重的文化根基。因此,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联,对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布局论:以守正创新彰显党的文化领导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色。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2]从文化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逐渐觉醒的艰难过程,它自发于国人探索“自强”和“求富”的洋务运动,其自主探索始于新中国成立后,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的“以苏为鉴”和“第二次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自己的历史能动性,不仅以“中国式的现代化”和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主航道和实践总目标,而且以“三步走”战略接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时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中国式现代化开始系统建构和全面实践,世界现代化话语体系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气派、中国道路。由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重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而且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坚持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基调,又使得文化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和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在守正创新中持续巩固。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一般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相结合的中国道路,它以“五大特征”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规律。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使中华文明以全新样态得以复归,而且创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性资源深度融合的时代产物,使得中华文明与现代性资源汇聚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就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复杂全面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不仅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支撑,而且需要发挥全体中国人民历史主动性的精神力量。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和历史涵养,不断增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信,提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文化层面的理论表达,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道路。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而中国式现代化又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建设的具体领域,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也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文化领导权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理想信念、有指导思想、有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不仅是现代政党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且是坚定传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根脉的文化型政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己任,担负起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时代认同与现代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3]因此,一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经验,从基本内涵、特征属性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提炼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不断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又要系统归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必须以顶层设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新思路阐释中华文明内在规律、以新话语表达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以新机制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新形式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为今用彰显时代魅力、以洋为中用借鉴文明成果,在辩证取舍和推陈出新中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文化发展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衔接起来。同时,助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必须推动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蕴和精神力量。
二、文化主体论:以“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4]这表明,中国人民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主体。这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群众不仅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动力,而且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历史主动性。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为中国提供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5]这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这一思想不仅强调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主张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指引,认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6]。因此,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主体力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为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本和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和魂,促进二者有机结合。“两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成功化解了文化建设的“古今中西之争”,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此,必须反对文化复古主义道路和文化虚无主义道路,走出一条在守正创新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的道路。第二,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向度。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现代化共性特征分别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渊源、文化根基与参考坐标。因此,必须在高举科学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炼中华文明现代资源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三位一体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文化特征和文明张力。第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既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且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独立自主;秉持开放包容,提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在“两个结合”中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其中最根本的变革是人的现代化,因为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和自然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和文化存在。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次物质层面的社会转型,也是一次精神层面的未来建构,其文化逻辑在于为社会主义中国造就一个有机协调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既要把握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中国特征,又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性特质,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相结合。因此,必须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表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贯通起来,增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历史张力和实践张力。另一方面,必须以“两个结合”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7]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的巨大成就和现实难题必然要求增强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撑,既要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基础,又要为走好自己的道路提供文化动力和智慧力量。
三、文化建设论:以“两个文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现代化,既需要良好的物质基础,又需要充足的精神力量,二者相互促进、同向发展。与此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理论指南,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 “文化篇”,要求我们以 “两个文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旧邦新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一体推进的民族复兴,而文化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以文化自信自强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肯定物质文明的决定性意义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精神文明和思想观念的能动性,而是唯物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对此,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8]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工作中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0]可见,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及其主观能动性,不仅时刻把意识形态工作紧紧抓在手中,而且把文化建设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中。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化建设实践激活了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12]这启示我们,既要总结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以现代性资源赋能中华文明,以 “两个文明”整体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13]281。为此,我们必须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同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资源,在 “两个结合”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中建设新时代的新文化。
四、文化传播论:以现代化共同体超越西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式现代化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优越性,这一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中华文明的复兴提供了坚实基础。因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建构现代化中国道路、话语和理念的时代使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3]37-38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宗旨在于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形态,其文化传播逻辑在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西式现代化的资本逻辑和霸权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14]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源自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协和万邦” “天下太平”和“兼爱相利”等思想包含了正确的义利观,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充足的历史养分。“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15]新时代中国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的 “和合万物”和“世界大同”等崇高理想,中国式现代化也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不搞文化霸权、不搞 “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不输出意识形态、不移植发展模式。
推进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必须以现代化共同体超越西式现代化模式。从国际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肆渲染“社会主义终结论”,认为“普世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唯一选择,企图抢占道德制高点和垄断现代化话语权。与之相对,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凝聚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现实路径上,中国式现代化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合作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彰显了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中国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实践,就是要以更加积极的主体心态去融入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类世界历史进程中,并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进一步激活自身的文化传统,以蓬勃的生命力去勇敢面对各种时代挑战。”[16]必须指出,现代化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两制并存已经成为共识,中国式现代化亟需在制度比较和竞争中提炼内涵,在制度借鉴和创新中开创未来。因此,必须建构多元现代化道路的命运共同体,在历史观上驳倒西式现代化的“普世价值”,明晰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在实现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基础上彰显世界历史和引领人类社会。
结 语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化态势的中国话语表达,内含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及其认同机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增强多元文明的包容性,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从而谋求现代化共同体的价值共识。21世纪的世界也亟需新的现代性共识,促进“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17]。这表明,尽管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率先开启现代化文明,但它主张资本至上和“普世价值”论,同人类文明的基本定向背道而驰;而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文明共识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进步的当代表达,也是世界多元文明的价值共识,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普遍文明形态。
为反对“西式现代化”的价值垄断,坚守和弘扬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必须从实践场域和历史合力两个方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第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要求,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发展前途休戚与共,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世界历史已成为现实。这说明,人类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8]。第二,人类社会是多样化的,文明更替和冲突不断,只有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的世界文明新秩序,才能终止文明冲突,包容多元文明,达成文明共识。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彰显价值共识,其核心内涵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必须守望相助,勠力同心,集合世界人民的历史合力,着力构建包含多元文明形态和多元现代化道路的命运共同体,努力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