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叙事的特色与经验

2024-05-07

关键词:榜样文化

艾 丹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榜样文化通过塑造真实、形象、生动的榜样典型,在凝聚民心、弘扬正气、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娱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躺平文化等消解了榜样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榜样文化建设基础理论,包括榜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价值与作用[3]等。如张耀灿[2]认为,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是党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现、培育、选拔、树立、表彰各类先进典型个人或群体,以他们先进事迹所体现出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作为价值目标,开展比、学、赶、创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形象性、历史性的特点。二是榜样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包括宏观的榜样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4]和微观层面榜样文化助力企业发展[5]、校园文化[6]、课程设置[7]、乡村振兴[8]等。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榜样文化建设研究,通常以中共一大[9]、新中国成立[10]、改革开放[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2]等为起点。其中,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演进过程与经验启示是进行现实榜样研究的重要前提,因其意义重大和时间跨度广而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学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以往研究侧重对其宏观演进过程梳理,缺少明确的思想主线,或易流于纯粹的理论分析。本文以《人民日报》报道过的英雄模范为主要线索,以点带面、史论结合,从榜样的培育与选树、奖励与保护、宣传与教育等维度探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叙事的特色与经验,拓宽了榜样文化研究的视域,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学理支撑。

一、榜样选树标准突显人民性和时代性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13 ]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选树榜样突显为人民、选人民、人民选、人民爱的鲜明特色。

(一)遴选主题:重大时间节点与日常生活同向并行

榜样不是主观人为臆想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的、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选树榜样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第一,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以及群众日常生活的普遍需要,主要包括:保家卫国、发展生产、革新技术、民族团结、服务生活、保护环境、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等,选树一以贯之的坚守者;第二,具体时代背景下国家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或突发变故,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例如爱国卫生运动、上山下乡、打假扫黑、下岗再就业、中国驻南使馆被轰炸、汶川地震、抗击疫情等,选树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典型;第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或重要节日,主要包括中共一大、长征胜利、抗战胜利、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护士节等节日,集中选树一批特定类型榜样,例如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双百”人物、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全方位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

(二)择取方向:先进文化引领多元价值联创共济

毛泽东强调:“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14]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择取榜样优先考虑思想政治因素,选树的榜样人物绝大部分是“高大全”式的完美形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榜样择取方向从政治标准为主转变到多元方向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见利忘义、贪图享乐、贪污腐败、自私自利等不正之风蔓延开来,中国共产党在尊重价值差异和包容价值多元的基础上,“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5]。以连续举办二十年、被西方媒体赞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评选为例,获奖者事迹拓展到经济、政治、科技、教育、体育、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普通群众已占获奖人数一半比例。

(三)生成路径:官方主导与民间参与双向互动

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以前,榜样选树基本由国家和政府各部委主导,在地方上报推荐名单基础上由中央作出最终决定。由于当时传播方式和社交方式以纸媒和广播为主,传播度窄,时效性短,广大群众参与度低。2000年以后,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迅猛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民意表达途径更加多元化,交流方式更加便捷。榜样候选人以地方或民间推送为主,全国性表彰或评选活动大多增加了民众投票环节且规定其在总评分数中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中国“十大”类型的评选多达50多种,如人民警察、英雄司机、杰出青年、杰出母亲、杰出国际友人等。评选标准、候选人名单、评选进度、评选结果等全部流程皆在主流媒体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群众参与度和榜样认可度更高,人民性得以更加充分体现。

二、榜样典型构建彰显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双重特质

榜样既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又具有引领社会风尚的先进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指引全国人民在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复杂形势下攻坚克难、奋勇前行。许多榜样典型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一)整体样态:代表性与广泛性统筹兼顾

从榜样人物自身特点来看,职业范围不断扩大、女性地位不断凸显、普通群众多于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行为场域呈现一定地域特性。具体而言:从职业来看,从建国初期的工农兵,到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学,扩大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各个行业。入选的榜样人物既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争取人民解放的革命者、各条战线上的高精尖人才,也有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从政治面貌看,普通群众越来越多,有的榜样人物是事后被追认为党员或团员,特别是党和国家的中央领导都不在备选范围内,选树的党员榜样也是基层居多。从性别上看,女性榜样相对较少,但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建国初期,女性群体从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相夫教子的封建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女性榜样人物主要集中在爱国拥军、饲养牲畜、勤俭持家方面,改革开放以后集中在各行各业中建功立业。主要媒体报道特别突出某一领域“第一位女性榜样”的意义,如新中国的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第一代女劳模黄宝妹、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位女法官马原、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第一位诺贝尔奖女科学家屠呦呦、第一位女航母舰长韦慧晓、国际法院第一位中国籍女法官薛捍勤、第一位运20女机长李凌超等。从领域特征来看,既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榜样,如欧阳海、雷锋;也有某一具体行业内榜样,如司法系统学习谭彦、公安系统学习任长霞、教育系统学习孟二冬、航空系统学习罗阳等。榜样择取还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兼顾各省份发展特色,如东北三省工业技术革新能手、河北煤炭行业技术能手、山西省植棉模范、山东省产粮大户、四川和广东养猪能手,新疆、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云南、广西、福建戍边和缉毒英雄,内蒙古、陕西、甘肃防沙护林英雄,北京、上海、广州现代服务业精英,安徽、江苏、河南等地治淮抗洪英模等。

(二)典型事迹:时代性与恒久性并行不悖

榜样典型事迹既彰显了榜样人物诞生的时代性特征,又体现了榜样文化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演进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16]榜样诞生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有的榜样身份、职业和行为特点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如举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拼音扫盲法创始人祁建华、用身体搅拌泥浆的王进喜、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办学的“西迁人”、放弃北大回乡务农的知青董加耕、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红九连、掏粪工人时传祥、售票员李素丽、马班邮递员王顺友、“赤脚医生”王桂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夏森。同时,有的榜样具有推进国家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普遍性,如扫雷排爆英雄杜富国、南海维权民间斗士王书茂、“爱国拥军模范”庄印芳、保护集体羊群的龙梅和玉荣、“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勇斗歹徒的徐洪刚、顽强拼搏的中国女排、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等。其中,雷锋是时间跨度最大、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被媒体报道频度最高、知名度最广的榜样典型,被誉为“永恒的精神坐标”。

(三)精神品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升华

从具体事件、代表人物、典型事迹上升到精神文化,这是构建榜样文化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7]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向社会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名单,展现了一百年来,无数的革命先烈、英雄模范、时代楷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 “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18]。榜样身上展现的忠诚为民、守正创新、爱岗敬业、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自信自强等优秀精神品质,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推进了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建设。

三、榜样人物奖励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运作机制

奖励榜样不仅是对榜样行为的积极肯定,彰显榜样人物的成就感,促使他们继续努力超越自我,同时还可以正面激励其他人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塑造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

(一)表彰大会:临时性与固定性活动渐趋完善

从全国范围来看,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以各部委召开的零星表彰大会或针对特定群体或特定事件的表彰大会为主,如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1年全国首届铁路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6年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会议。1959年10月25日至11月8日,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的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代表6576人,授予先进集体称号2565个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3267人[19]。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出席和表彰人数最多、涉及行业最广的表彰大会。改革开放以后,除延续以往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表彰外,如广西边防部队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庆功大会和青海玉树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更重要的是整合以往类似表彰活动,形成一系列延续至今的全国性重大表彰大会或评选活动,并形成了定期举办的惯例,标志着表彰工作进入规范化和常态化建设的新阶段,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五年一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五年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四年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两年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一年一届)。

(二)荣誉称号:个性化颁发到统一授予规范有序

在我国,奖励分为嘉奖、记功和授勋,其中最高级别为授予荣誉称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以前,以召开表彰大会集中表彰为主,通常根据受表彰人物事迹决定授予荣誉称号的名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用人名命名所在集体,如“杨根思连”“雷锋班”“王杰班”。二是用榜样名字命名荣誉称号,如“黄继光式的英雄”“麦贤得式的铁路工人”。其中,以“雷锋”的名字命名荣誉称号是最多的,高达三十几种,如“雷锋式的飞行员”王冠扬、“雷锋式的好连长”吴志国。三是以典型事迹特征命名,如“硬骨头六连”“农业丰产模范”“抗震救灾爱民模范连”。改革开放以后,各部委按照统一标准规范颁发单位,同时召开表彰大会,将荣誉称号分门别类。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2017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实施党和国家功勋表彰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办法》《“七一勋章”授予办法》《“八一勋章”授予办法》《“友谊勋章”授予办法》,并建立了党、国家、军队功勋荣誉簿。这标志着以“五章一簿”为主干的国家级统一规范的功勋表彰制度体系正式确立,其目的在于“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20],改变了此前表彰多以省部级以下的奖励活动为主的局面。同时,与其他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和前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把荣誉称号授予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警惕个人崇拜的危害。早在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就决定“禁止用党和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禁止歌功颂德现象”[21]。这既是党自我革命非凡勇气的体现,又是践行“三个务必”、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

(三)立法保障:制度保护与法律惩戒互济并举

榜样人物特别是牺牲或致残的典型给家庭或个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22],我国制定或修订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烈士褒扬条例》《烈士安葬办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一方面,注重制定规章制度进行立法保护,形成了一套日趋完善包括抚恤、优待、人格、名誉、肖像等方面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各种舆论斗争,对各种无端质疑和不实攻击给予法律惩戒,消除生成舆论风暴的各种隐患,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多项法律条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公共场所、互联网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物等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商业广告等行为,需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等处罚。此外,国家利用春节或特定节日组织慰问活动、邀请先进典型参加国庆观礼、建立疗养休养基地、颁发纪念章等,鼓励民间对于榜样人物进行生活资助、提供便利服务、赠送商业保险、给予买房优惠等,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先进的浓厚氛围。

四、榜样文化传播体现传承性与创新性的融合发展

媒体传播能力直接影响榜样文化建设的效果。媒体传播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互相促进。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和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传播从纸媒时代进入到智媒时代。

(一)媒介载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迭代升级

媒介载体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榜样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全媒体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继承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播载体,拓展宣传媒介,改进工作方式。在互动方式上从写信到交流会、参观考察、现场采访、事迹报告会,再到颁奖晚会、综艺节目、网上会客厅、自媒体,从线下扩展到线上,从真实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宣传体裁从报刊、板报、广播、连环画、漫画、美术作品展、小说、诗歌、歌曲、电影、纪录片,到革命样板戏、戏曲、音乐剧,再到动画片、公益活动、红色旅游与研学、好人网站、网络游戏等。展示场景从面对面、场馆、实物展览等真实接触到网上博物馆、VR虚拟仿真体验。中国共产党提出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为组织活动原则,以大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榜样文化,开展真实性、全方位、多样化、体验式、不间断的榜样宣教,并努力做到寓理于事、寓事于情、寓情于景、寓教于乐。

(二)价值取向:正面宣传与回应质疑双管齐下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榜样宣传以正面树立榜样形象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民众言论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污蔑、恶搞、否定榜样等问题时而发生,如雷锋当兵走“后门”、黄继光烈火烧身纹丝不动不符合生理原理、“死了就能当英雄”等。同时,电视屏幕也充斥着夸张失实、恶意讽刺、娱乐搞笑、违背常理的抗日“神”剧。这些历史虚无主义现象解构了人们对榜样人物及其英勇事迹的认知,需要我们用真相为榜样们正名,捍卫榜样的名誉。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应“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3]。国家和政府主流媒体平台及时发文进行回应,如《人民日报》曾发文:“多表彰几个活英雄”(1980年11月29日)、“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草莽化的审美缺憾”(2009年9月28日)、“扶老人,也要扶人心”(2015年9月30日),求是网“英雄不容‘戏说’,不容抹黑,不容诋毁”(2015年8月28日),新华网辟谣系列访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解读涉党史类谣言”(2016年),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有的放矢地给予精准打击并纠正错误认识。

(三)时间跨度:实时报道与后续追踪绵延不断

榜样行为的时间跨度有的是突发事件的应对,如“英雄少年”赖宁为扑灭山火而遇难、“海空卫士”王伟遭遇美国侦察机撞击牺牲、“最美教师”张丽莉为救四个学生失去双腿;有的是长期持久的坚守,如守护敦煌五十多年的文物保护专家樊锦诗、扎根青藏高原六十多年的医学专家吴天一、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一方面,党和国家关注榜样人物受伤后的治疗与恢复、表彰嘉奖、牺牲或致残的家属优抚等情况。如20世纪60年代“钢铁战士”麦贤得曾获得“全国战斗英雄”“全国自强模范”“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八一勋章”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荣誉,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人民日报》曾刊登了《“英雄妻子——李玉枝”》(1997年2月11日)和《人民不会忘记——社会各界关心爱护战斗英雄麦贤得纪事》(1997年2月14日)长篇通讯介绍麦贤得的妻子李玉枝对他的护理以及社会各界关心爱护麦贤得的事迹。另一方面,宣传榜样做出典型事迹以后再创新业绩,在报道中通常会使用“英雄新传”、“老模范新事迹”等表述,或者报道榜样所在集体接续创造新业绩,突显榜样精神的传承,如《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记英雄蔡永祥生前所在中队的模范事迹》(《人民日报》1995年6月11日)、《广州军区某团九连“李向群连”从一个英雄战士到一个英模群体》(《人民日报》2008年7月29日)。从建国初期实时报道事发经过,到后来持续跟踪后续情况,突显了榜样文化从实体到精神上的传承。

(四)精神传承:即时致敬与永久缅怀慎终追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24]我国先后确定了抗战胜利纪念日、防灾减灾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榜样人物逝世后组织召集追悼会,之后在逝者诞辰日、逝世日,抑或借助事发日等标志性时间举行纪念活动,兴建纪念物或场馆并进行开发保护与利用。同时,将影响重大的人物事迹或事件提炼成精神文化或制度文化,缅怀过去,启迪未来。如从雷锋的典型事迹中提炼出雷锋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学雷锋活动,在抚顺和湖南修建雷锋纪念馆,将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日期确立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自从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清明节、国庆节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向革命先烈表达敬意。特别是2014年设立“烈士纪念日”以来,每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首都各界代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全国人民可以实时观看。这已经成为全中国最重要、最受瞩目、规模最大的历史纪念活动。为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人民日报》自2019年4月6日起,开设专栏“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集中报道了793位(组)英烈人物,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报道了英烈人物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保护英烈纪念设施的感人故事、英烈后人的良好家风以及家乡的发展变化。“在全社会营造纪念、缅怀、崇尚、学习英烈的浩然正气和浓厚氛围,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25]

五、结 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弘扬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榜样文化建设呈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恒定与灵活、短暂与久远的叙事图景,展现持久生机与活力,不断传递正能量,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由于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建设时间跨度大、信息量广、牵涉事物多,本文仅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间区域进行研究,未涉及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史。后续研究将对其进行补充,更加全面系统总结百年党史榜样文化叙事的特色与经验,并结合当今数字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解析如何在延续特色和继承经验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这将更有利于激发全国人民生成更为强大的内驱力,增强民族自信、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启新篇章。

猜你喜欢

榜样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的榜样
谁远谁近?
“五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