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应用

2024-05-06黄振彬,顾艺

食品与机械 2024年3期
关键词:监督管理网民公众

随着食品贸易的全球化,食物供应链日趋复杂,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产销分离、技术水平的差异等因素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不确定风险,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技术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逐年上升,且传播迅速、范围广泛、影响力大,充分表明新媒体技术在赋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等方面能够发挥且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庞国芳等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第2辑》一书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和面临的新风险,围绕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基准、食品安全风险诚信体系、微生物风险防控、信息化和经济新形势等深入开展了中国食品安全对策战略研究。

1 新媒体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新媒体不仅仅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和收音机所具备的功能,还具有更加灵活、迅速和全面的信息传播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领域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1)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执法透明化程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普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办理相关案件时能够全程实时直播,在网民的监督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执法工作,促使管理部门更加规范、慎重地履行职责与权力。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执法机构的公信力,同时也为公众监督执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2)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新媒体是社会公众表达意见与建议的重要平台,人们可以在其中相对自由地发表观点与言论,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自身看法,为监管人员的后续工作提供指导方向,进而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更加开放与民主。其次,互动性的媒体传播模式有利于构建监管工作的多方参与机制,倒逼工作人员更加注重自身形象,自觉提升业务能力与水平,更好履行职责使命。最后,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不发达等原因,过去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相对较低,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频发,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然而,在新媒体的监督下,监管人员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被公之于众,任何违法行为都可能在新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和广泛关注,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社会监督的良好机制。

(3)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协同食品安全的工作宣传和科普宣传。当前,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的逐渐普及不仅实现了新闻等相关消息的实时传送,同时也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载体。在新媒体平台上,部分传播主体专门关注热点事件,通过生动的图文、视频等形式使信息传播更加生动直观,极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兴趣与共鸣,帮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食品安全的各个方面,提高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同时,这些新媒体平台还提供了政民之间互动的空间,公众可以在评论区或社交平台上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与经验。

2 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现实挑战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虽然在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突出优势,但其迅速、便捷等特点同样也会导致诸多负面影响。① 新闻发布与更改具有随意性。几乎所有能够上网的人都可以上传、发布信息,网络管理员也能够任意删改网络上的信息。这一现象与传统媒体相比,显然增强了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② 新媒体舆论具有非理性。网民对一个新闻的判断往往缺乏深入思考,而是基于自身的感受,从而对整个新媒体的舆论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③ 新媒体信息具有非科学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以及网络虚拟身份引发的“无责任感”在赋予社会公众广泛话语权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严格规范的新闻制作流程,且新媒体上的信息呈现往往碎片化,由此带来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等问题。

聚焦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领域,传统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通过具体的法令和规定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相较之下,新媒体的舆论监督虽然无法直接产生法律和行政效力,但却可以快速传递信息,形成广泛关注,引起社会共鸣,使得问题曝光更为及时,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相关方的迅速反应。然而,任何监督方式都存在两面性。若新媒体使用不当,依然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 科学素养的薄弱,往往夸大问题,引起社会恐慌。食品安全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常常成为新闻报道的焦点。一方面,新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通常会采用夸张的手法,过多使用“致癌”“致命”等误导性词汇,刻意夸大问题的严重程度,以追求点击率。另一方面,科学素养的缺失使得部分报道内容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如食品加工、食品质检、食品包装等,而媒体从业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因此他们在制作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一些重要的科学细节,为信息受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带来误导。

(2) 跟风式的报道及转载产生恶性循环。当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许多新媒体平台迅速关注,公众遭受短时间的信息轰炸,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公众关注度降低,媒体便将目光移向其他话题。当下一次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又会再次引发媒体的大规模报道,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种蜂拥而上的报道方式,不仅可能扭曲新闻事实,还会给公众带来心理阴影,对食品安全问题过度担忧,甚至对食品安全失去信任,从而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3) 新媒体舆论易被利益集团利用。中国超过2/3的网民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一人群的表达意愿和参与热情较为强烈,但却普遍存在理性思考不足、认识问题过于片面等情况,尤其是在低收入、低学历的群体当中。此时,一些熟悉网络规则的“网络推手”有可能通过精心设置议题和制造热点,有目的地操控与引导网上舆论,以达到不正当的目的。这一行为不仅会对网络空间的公正性构成威胁,更有可能对政府决策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恶意商业竞争的发生。

3 新媒体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首先,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政府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通过官方发言人或官方媒体等权威渠道迅速向公众传递正确的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有效遏制不良事件与虚假信息的扩散,减轻公众的恐慌情绪。其次,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全国性信息披露体系,依托政府的行政权力和组织能力,向消费者传递食品安全信息,同时向企业传递消费者的安全需求,构建一个有序、透明的食品市场环境,促使企业更加自觉地注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升整个食品产业链的质量管理水平。最后,政府还应善于利用新媒体,拓展信息发布渠道,积极灵活地与社会公众进行互动,提供及时、全面的食品安全信息,有效规避因信息矛盾而导致的公众困惑,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同时,通过引导公众正确选择食品,政府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从根本上预防潜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 加强官方与网民的沟通交流。首先,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应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深入调研网民兴趣点,围绕网民关心的话题编排食品安全的相关内容,为舆论引导奠定内容基础,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其次,应为群众提供交流与反馈平台,如利用公众号、微博等开设意见反馈渠道,便于网民及时反馈食品安全问题及个人困惑,增强政府等相关单位与公众的联系,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最后,政府对提供有价值线索的群众应给予一定的奖励,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监管氛围,更好地动员公众参与,形成合力,有效防范不法行为,共同维护社会食品安全的稳定局面。

(3) 完善信息审核机制和监管体系。首先,加强对信息发布的审核把关,维护和提高平台信息质量,防范虚假信息的传播,提升公众对平台的信任感。其次,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介入平台监管,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促使平台自觉规范信息发布行为,防范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传播虚假或误导性的食品安全信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最后,政府与新媒体平台也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更新信息发布标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媒体环境,共同打造一个可信赖的信息发布渠道。

总之,新媒体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执法透明化程度,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协同食品安全的工作宣传和科普宣传。但是,当前科学素养的薄弱、跟风式报道等为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带来了挑战。对此,应多措并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完善信息审核机制和监管体系。

猜你喜欢

监督管理网民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的思考与探讨
带头增强“四种意识”推动监督管理常态化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某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做法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