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镜碎石术围手术期不使用抗生素的可行性研究*
2024-05-06蔡季陈长中王松陈天宇彭超赵举秘唐开发
蔡季,陈长中,王松,陈天宇,彭超,赵举秘,唐开发
(1.贵州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织金分院,贵州 毕节 552100)
尿路结石是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最多见的疾病[1-2]。近年来,输尿管镜碎石术(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 URL)已经替代开放手术成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3-4],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5]。URL因与外界相通,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已习以为常[6-7]。但目前各指南对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意见各不相同,且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8]。本研究对术前无泌尿系感染且无感染高危因素的输尿管结石患者行URL治疗,术前随机分成两组,围手术期分别应用抗生素和不应用抗生素,对照两组的感染指标,同时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为围手术期是否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织金分院行URL的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180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58例;年龄18~64岁,平均(44.13±11.69)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7.06~30.86 kg/m2,平均(24.36±3.12)kg/m2;左侧输尿管结石102例,右侧输尿管结石78例;输尿管结石位于输尿管中段103例,位于输尿管下段77例;结石直径0.7~1.8 cm,平均(0.93±0.24)cm;轻度肾积水136例,中度肾积水44例。根据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列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实验组手术前后均不使用抗生素,对照组术前30 min~2 h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 24 h。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22版)》[1]输尿管结石诊断标准;②泌尿系统B超、X射线、CT检查确诊输尿管结石;③输尿管结石位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及以下位置;④结石长径>6~<20 mm;⑤结石嵌顿时间<4周,轻中度肾积水;⑥血肌酐<242 mmol/L;⑦术前尿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正常,2次中段尿培养阴性;⑧年龄>18~<65周岁。
1.2.2 排除标准 ①双侧输尿管结石需同时处理;②血WBC>10.0×109/L;③术前2周因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治疗;④合并需要处理的肾结石;⑤术中发现输尿管狭窄、息肉较多、肾积脓;⑥术中输尿管损伤明显;⑦手术时间>70 min;⑧糖尿病、截瘫、免疫功能低下、神经源性膀胱、尿流改道等特殊情况;⑨既往有同侧输尿管手术史。
1.3 手术方法
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膀胱截石位,消毒铺巾。输尿管镜接灌注泵(德国Wolf公司,灌注量500 ml/L),输尿管镜(德国Wolf公司8.0~9.8 Fr)经尿道直视下进入膀胱,先检查膀胱有无异常,找到输尿管间嵴,沿间嵴找到患侧输尿管开口,将8.89 mm斑马导丝(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插入患侧输尿管,输尿管镜沿斑马导丝进入输尿管,进镜过程中观察输尿管腔有无异常,找到结石后在直视下用钬激光(美国科医人医疗激光公司,60 W,碎石能量0.6~0.8 J,频率30~40 Hz)碎石,将结石粉末化,结石击碎后继续镜检至肾盂,留置斑马导丝,缓慢退出输尿管镜,退镜过程中通过抖动,将粉末化的结石碎片排出输尿管,必要时可通过输尿管镜取石钳将结石取出,期间间断输尿管镜放水,排出肾盂内积聚液体减压。最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大连库利艾特医疗制品有限公司,5 Fr)和导尿管,结束手术。
两组手术均由本院同一医生完成,均使用钬激光碎石,麻醉消毒后,记录输尿管镜进入尿道至导尿结束的时间。手术结束后均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和导尿管,术后2 h复查血常规,术后第1天复查尿常规,血皮质醇。常规监测患者体温,无发热患者术后第1天拔除导尿管,复查泌尿系统X射线或泌尿系CT,术后第2天出院。发热患者则继续留置导尿管,使用抗生素,复查血常规,所有患者4周后返院复查并拔出输尿管支架管。
1.4 评价指标
1.4.1 结石清除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复查泌尿系统X射线或CT,输尿管内无结石碎渣,或碎渣长径<3 mm视为完全清除[1]。
1.4.2 体温 术后监测患者体温(腋温),体温≥37.3 ℃视为发热,体温峰值<38.5 ℃只给予物理降温,不予以抗生素,体温峰值≥ 38.5 ℃则加用抗生素。
1.4.3 血WBC 术后2 h检查血常规,当WBC>10.0×109/L时,注意患者有无发热、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感染表现;WBC<4×109/L,尤其WBC<2.8×109/L时,要高度警惕尿源性脓毒血症。
1.4.4 尿常规 术后第1天拔出导尿管后,收集第1次自行排尿的中段尿液和4周后来院复诊时的中段尿液,及时送到检验科,2 h内行尿干化学检测和尿沉渣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尿常规WBC定性[≥(+)]和定量(>5个/HPF)的情况。
1.4.5 皮质醇 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清晨8∶00平卧位采静脉血查皮质醇水平[9-10]。采用美国罗氏公司Cobas e4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皮质醇水平。
1.4.6 手术时间 麻醉消毒后,记录输尿管镜进入尿道至导尿结束的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或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比较用t检验或U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以等级表示,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80例患者中,29例因术中发现尿液浑浊或肾积脓、输尿管损伤较重、结石周围输尿管息肉较多等因素而剔除。剔除后实验组86例,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BMI和病情(结石长径、结石侧别、结石位置、肾积水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结石清除情况
所有患者结石完全清除,未见明显残留结石,清石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2.3 两组术后发热率比较
实验组、对照组体温≥ 38.5℃,需抗生素干预的患者分别有2例(2.33%)和2例(3.08%)。两组术后发热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1,P=0.776)。
2.4 两组术后血、尿WBC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2 h血WBC的分布情况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36,P=0.814)。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2 h血WBC比较,经U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242,P=0.808)。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天尿WBC阳性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P=0.038)。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天尿WBC>5个/HPF百分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2,P=0.043)。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血、尿WBC比较
两组各2例患者未完成术后第4周的随访。术后第1天,实验组、对照组尿WBC分别为3(2,4)、3(2,23)个/HPF,经U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764,P=0.445)。术后第4周,实验组、对照组尿WBC分别为4(2,22)、6(2,21)个/H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459,P=0.647)。
2.5 两组皮质醇水平、手术时间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皮质醇水平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3,P=0.077)。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均<60 min。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4,P=0.411)。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皮质醇和手术时间比较 (±s)
表3 两组术后皮质醇和手术时间比较 (±s)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n 86 65皮质醇/(nmol/L)447.62±100.95 475.92±90.48-1.783 0.077手术时间/min 33.62±17.84 31.26±16.77 0.824 0.411
2.6 两组术后4周尿WBC定性及定量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4周尿WBC阳性率分别为41.67%(35/84)、50.79%(32/63),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9,P=0.272)。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4周尿WBC>5个/HPF百分率分别为42.86%(36/84)、50.79%(32/63),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2,P=0.340)。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的治疗目的是解除梗阻,改善肾积水,避免患侧肾功能进一步受损[11-12],目前URL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4]。随着相关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临床医师的经验逐渐丰富,该技术越来越成熟,手术效率越来越高,手术越来越微创,甚至趋近于无损伤;手术时间也越来越短,并发症越来越少,患者术后能快速下床、早期恢复饮食,预后好,满意度高[13]。
URL是一种微创方法,但是仍会有并发症发生,术后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7],ZISMAN等[14]报道,URL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约为4%。QIAO等[15]指出,腔内泌尿系统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25.0%。陈春胜等[16]研究报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术后,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0%~8.9%。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采取同质化处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发热及尿路感染,需要干预的发热发生率约为2.65%,与上述的研究结果较吻合。
相关研究表明,URL术后发热的高危因素包括:女性、结石负荷大、手术时间长、术前尿WBC高、术前发热史和尿液培养细菌阳性、病程长、糖尿病、留置引流管等,也与术中出血、外科医生的经验有关[17-20]。本研究将老年(≥ 65岁)、结石负荷大、病程长、手术时间长、术前存在尿路感染、尿培养阳性、糖尿病、截瘫、免疫功能低下、神经源性膀胱、尿流改道、既往同侧输尿管手术史等因素作为排除标准,保证所有纳入患者无高危因素、同质可比。
目前比较公认的URL术后发热的机制是术中灌注液进入,肾盂内压力升高,导致液体、毒素和细菌随灌注液通过破损血管、开放的静脉窦和淋巴管返流进入循环系统,使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过多地释放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21-22],引起炎性免疫失控、紊乱、发热,进而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17,23],甚至死亡。手术时间越长,液体吸收越多,就更容易导致发热[24-26]。另外,如果存在输尿管口狭窄,手术过程中肾盂内液体无法回流,也会导致肾盂内压增高而引起术后感染[27-29]。本研究中,医生操作熟练,手术中避免损伤,同时手术中随时注意控制冲洗液灌注量,及时排出肾盂输尿管内液体,降低肾盂内压,从而减少液体、毒素、细菌的返流,进而保证了围手术期不应用抗生素的可行性。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无差异,术后发热(体温≥38.5 ℃)率、炎症指标(血WBC、尿WBC)比较无差异,但是术后2 h血WBC水平升高,考虑为术后应急状态引起,两组应激反应指标(血皮质醇)比较无差异,说明两组患者的应激水平一致,是否使用抗生素对患者机体应激反应无明显影响。同时本研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即术后第1天,使用抗生素预防的患者尿常规WBC升高的比例更高,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术前无明显感染证据的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在无高龄、糖尿病、截瘫、免疫功能低下、神经源性膀胱、尿流改道、既往无同侧输尿管手术史等感染高危因素的情况下,行URL治疗的围手术期不预防使用抗生素是安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