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放缓与国内市场一体化:基于1999—2019年中国商品市场的研究
2024-05-06刘子琦罗长远
刘子琦 罗长远
摘 要:出口放缓这一现象开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受全球经济低迷和外部需求紧缩的冲击,中国进入了出口放缓的阶段。随着中美“脱钩”愈演愈烈,叠加紧张的国际地缘政治局势,未来中国出口贸易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中国出口放缓的经济效应值得关注。文章以商品市场为例,利用1999—2019年省级出口贸易和商品价格数据,考察了中国出口放缓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为了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文章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结果发现,出口放缓会倒逼和加快地区间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在采用更换解释变量、缩尾处理、长差分检验和更换工具变量等方法后,文章的结果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一效应尤其表现在沿海、加工贸易占比高和国有经济占比低的省份。文章还使用省份铁路货运量数据进行拓展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一省的出口放缓后,其省内,以及它与其他省份间的铁路货运量均显著增加。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是中国出口放缓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地要顺势而为,破除行政边界对经济活动的束缚,为盘活国内循环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出口放缓 双循环 市场一体化
DOI:10.19592/j.cnki.scje.410140
JEL分类号:F15,R11,R12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6249(2024)04 - 095 - 14
一、引 言
一直以来,外循环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出口贸易依赖度加速提高,并于2006年达到峰值35.36%(见图1)。但与此同时,中国内循环增长则相对滞后。造成中国内外循环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是,在追赶型增长体制下,中国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地区间市场分割(Poncet,2003,2005;桂琦寒等,2006)。以往文献表明,市场分割阻碍了地区间的贸易,导致企业难以在国内实现规模经济,只能舍近求远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增加外循环来替代参与内循环,企业的出口迅速扩张。同时出口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因而加大了地方政府实施市场分割策略的激励,进一步加重了地区间的市场分割(朱希伟等,2005;陆铭、陈钊,2009;张杰等,2010)。即地区间的市场分割抑制了中国国内大循环,且在这个过程中,外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外循环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被扭曲。1999至2006年间,随着出口依赖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整体市场分割水平波动上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范围内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出现了明显的收缩(Amiti and Weinstein,2011;Boz et al.,2015;WTO,2014)。虽然对于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放缓是由周期性还是结构性因素导致存在争议(Qian et al.,2017;Constantinescu et al.,2020),但学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全球贸易已经进入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低速增长的阶段(Miroudot et al.,2013;Kee et al.,2013;Bems et al.,2013;Hoekman,2015)。中国作为外向型经济体自然也未能幸免,出口贸易增长明显放缓(葛阳琴、谢建国,2018;周经等,2018;罗长远、张少川,2019),出口依赖度持续下降,出口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31.02%下降至2019年的12%,GDP增长率由14.2%下降至6%。外循环驱动增长略显乏力,中国经济增长的着力点由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受到了高度关注,利用内循环来承接出口放缓后的经济调整是必然选择。这就意味着,内外循环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地方政府实施市场分割的激励下降。为了实现“出口转内销”,构建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市场是关键,地方政府积极加快区域间相互合作,推动市场一体化的动力提高。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被摆在优先位置。这是否能成为修正内外循环扭曲关系的契机?出口放缓能在多大程度上倒逼地区间加快市场整合的步伐?哪些地区能作为提升国内大循环畅通水平的着力点?
本文利用1999—2019年省级层面数据,以商品市场为例,就出口放缓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进行考察,为在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和通畅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提供进一步的学理支撑和可靠的决策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出口放缓会倒逼地区间加快市场整合的进程,沿海、加工贸易占比高和国有经济占比低的省份动力较强。在使用铁路货运量数据进行拓展性分析发现,在一省的出口放缓后,其省内,以及它与其他省份间的铁路货运量均显著增加。在采用更换解释变量、缩尾处理、长差分检验和更换工具变量等方法后,本文的结果保持稳健。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已经进入出口放缓的阶段,出口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值得关注,但目前仅有文献对劳动力市场和家户层面受到的冲击进行了考察。具体地,Campante et al.(2019)利用2013—2015年城市层面数据,研究发现,为了应对出口放缓导致的劳动力市场波动,地方政府用于公共安全和社会性支出的财政支出增加。赵春明等(2021)和Ma et al.(2022)都借鉴了Campante et al.(2019)的分析框架,赵春明等(2021)考察了中国出口放缓对就业所造成的负向冲击。Ma et al.(2022)则通过对中国各级法院判决文书的文本分析,发现随着中国出口增速放缓,犯罪活动增加,特别是在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年轻人和外来人口占比较高的城市。罗长远、刘子琦(2022)、罗长远等(2023)则关注了中国出口放缓的社会影响,他们利用出口增速作为经济增速的工具变量,有效缓解了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出口贸易放缓引起经济下行,国民心理健康趋于恶化,但创业意愿增加。总的来说,这一现象及其影响正引起学界和决策部门的关注,本文是对这一支文献的有益补充。二是,在研究设计上,为避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本文借鉴杨继军(2019)与樊海潮、胡冬敏(2022)的研究,根据出口依赖度排序进行分组,利用组内其他样本省份出口依赖度的均值作为工具变量,有效识别了出口放缓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三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出口回落在所难免,外循环受阻,亟需利用内循环进行经济调整,促进国内市场整合是内在要求,本文所做的研究为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進一步的学理支撑,也为有效和有序推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政策参考。
本文余下内容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第三节是数据、变量和研究设计;第四节是基准估计、异质性和拓展性分析;第五节是稳健性检验;最后是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过去,在追赶型增长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和短期考量,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地区间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阻碍了商品、资本和人员的流动。内循环受阻导致国内大市场的规模经济优势难以发挥,不利于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这显然是一个“囚徒困境”,但是为什么中国地区间的市场分割持续存在着?朱希伟等(2005)、陆铭、陈钊(2009)和张杰等(2010)所做的理论和经验分析发现,地区间的市场分割给企业参与内循环造成了障碍,导致企业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外循环,利用在国外市场的扩张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形成了“对出口的偏好”。恰逢当时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繁荣发展,企业从参与外循环中获得了较大收益,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增长,符合地方政府注重增長速度的短期目标,加强了地方政府实施市场分割策略的动机。
在现阶段,全球需求低迷,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际大循环已然失速,中国出口贸易总体放缓。企业出口的难度加大,以往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实施市场分割策略的激励减弱。而且,国际市场的收缩导致企业贸易转向,充分利用国内市场,拓展销售范围,对企业的生存和地区经济增长的维持愈加重要。此时,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构建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市场成为政府的理性选择。为了承接外循环放缓后的经济调整,助力企业实现“出口转内销”,地区间加快市场整合的步伐,推进了市场一体化进程。基于以上逻辑,本文提出假说1。
假说1:在出口放缓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实施市场分割策略的激励减弱,推进市场一体化的动力增强,区域间的合作得以加快和深化,地区间的市场分割趋于下降。
外循环参与深度和经济产业结构不同,决定了地区间进行市场整合的动力和阻碍存在差异。在外向型战略确立之初,沿海地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加之中央制定的一系列配套优惠措施,成为出口和经济增长的高地。一直以来,中国大部分的出口活动都集聚于沿海省份,沿海省份的出口依赖度高(黄玖立、李坤望,2006a,2006b)。在国际大循环放缓后,相较于内陆地区,沿海省份更容易受到出口放缓的冲击,转向内循环的需求更加紧迫,推动构建国内大市场的动力更强。除了地理分布集中,中国出口还呈现出加工贸易占比高的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初,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结构迅速拉动了中国增长,但是加工贸易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缺乏核心技术,极易受到外部需求的影响(吕越等,2018;王雅琦、余淼杰,2021)。在国际贸易放缓的背景下,加工占比高的省份遭遇了更大的挑战,势必更加积极地推动“出口转内销”的进程。另外,国有企业是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重要渠道,也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维护国有企业的利益,地方政府往往会设置较高的行政壁垒阻止外地竞争性企业的进入。这就导致国有化比重高的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分割的动机和能力就越强(刘瑞明,2012;叶宁华、张伯伟,2017)。这意味着,面对外循环放缓,非国有经济占比高的省份进行市场整合的阻力可能更小,实现市场一体化相对更为容易。综上,本文提出假说2。
假说2:在外循环放缓后,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占比高和国有经济占比低的省份,市场一体化推进的速度可能更快。
三、数据、变量和研究设计
在这一节,本文对研究用到的数据和变量进行说明,并介绍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案。
(一)数据和变量
省级层面商品价格信息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具体为1999—2019年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参考桂琦寒等(2006)和曹春方等(2017),本文选取粮食、菜、饮料烟酒、服装鞋帽、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用品、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体育娱乐用品、日用品以及燃料等9类商品。省级层面的出口、GDP、财政支出和高速公路里程数等指标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省份间铁路货运量来源于《中国铁道年鉴》。
对于省份之间市场分割程度的测量,“价格法”在文献中的应用最为广泛(陆铭、陈钊,2009;曹春方等,2017;范欣等,2017;丁从明等,2018;张昊,2020)。具体地,使用相对价格方差[var(pipj)]的变动来衡量,如果收窄,说明相对价格波动的范围在缩小,两地间的贸易壁垒削弱。借鉴陆铭、陈钊(2009)、刘瑞明(2012)及曹春方等(2017)的思路,本文采用一省与其邻省之间市场分割指数的平均值来衡量该省的市场分割程度2。根据本文的测算,在1999—2019年间,中国的市场分割程度整体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市场分割程度下降势头更加明显(见图2)。我们还对1999—2019年9大类商品邻省间相对价格的一阶差分取绝对值,再进行平均,发现菜的平均零售价格差异最大。
本文采用省级层面的出口依赖度来捕捉省份出口贸易的变化,具体如下:
其中,[Exportit]为[i]省[t]年的出口额,[GDPit]为[i]省[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使用出口额的对数值([Inexportit])来测度省份出口贸易的波动。
(二)研究设计
为了考察出口放缓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本文设定的实证研究模型如下:
其中,[segit]为省级层面的市场分割程度,[Expdepit]为省级层面的出口依赖度。[Xit]为省级层面的控制变量,以往文献表明:一是,如果一个地区的财政支出占本地GDP的比重越大,本地政府就越有能力干预本地的经济活动(范子英、张军,2010)。为此,本文在模型设定中引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Gov])。二是,市场分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对国有经济进行保护,国有经济占比越高,政府干预的能力和激励就越高(刘瑞明,2012)。为此,本文在模型设定中引入国有单位就业在总就业中的占比([SOE])。三是,当地经济技术越落后,地方政府越有激励采取市场分割的策略,加强对本地战略性产业的保护(陈敏等,2008)。为此,本文在模型设定中引入地区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Techgap])。四是,发达的交通网络可能降低运输成本,有助于市场整合(孙浦阳等,2019)。为此,本文引入高速公路密度([Trans])作为控制变量。五是,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纷纷推出各类隐性优惠政策,避免人才和资源外流(刘小勇、李真,2008)。为此,本文引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FDI])作为控制变量。模型中还控制了省份([γi])和年份([δt])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在异质性和拓展性分析中,本文还用到加工贸易占比、省内铁路货运量、与其他省份的铁路货运量,变量的定义和描述性统计见表1。
(三)内生性问题
本文的模型设定面临内生性问题的困扰。一是反向因果问题,以往的文献表明,市场分割给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造成了阻碍,导致企业转而在国外市场扩张,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朱希伟等,2005;张杰等,2010)。二是遗漏变量的问题,可能存在一些影响市场分割的因素,因测度和数据可得性的原因而未能得到控制,如文化和政治因素等。为了缓解内生性问题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工具变量进行因果关系的识别。参照杨继军(2019)与樊海潮、胡冬敏(2022)的做法,本文为出口依赖度构造工具变量,具体地,对每一年各省份的出口依赖度进行从大到小排序,将出口依赖度相近的省份划为一组,共分为6组,将同组的其他省份出口依赖度的平均值作为本省份出口依赖度的工具变量,这一工具变量与本省份出口依赖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并不直接影响本省的市场分割水平。在稳健性分析中,本文还使用省份出口依赖度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当期的出口依赖度和前一期的出口依赖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前一期的出口依赖度并不直接影响当期的市场分割水平。
四、基准估计、异质性和拓展性分析
在这一节,本文按照式(2)进行实证检验,并根据省份特征进行异质性分析。另外,本文还利用省份铁路货运数据进行了拓展性分析。
(一)基准估计
表2为基准估计结果,列(1)和列(2)为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第二阶段的估计结果,列(3)和列(4)为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第一阶段的估计结果。第一阶段的估计结果表明,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显著正相关,且通过了弱工具变量检验;第二阶段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引入控制变量、省份和年份固定效应后,出口依赖度和市场分割呈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控制变量估计系数的符号与现有文献基本一致,只是在显著性上存在差异。这表明,国际市场低迷导致中国出口放缓,亟需利用国内市场进行承接,企业等经济主体积极进行调整,政府也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可能会倒逼和加快国内一体化的进程。不过,企业拓展国内销售渠道,政策具体落实和取得成效还需要时间,且省份间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差异。这个调整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不同步的。
(二)异质性分析1
在这一小节,本文从多个维度对省份的异质性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沿海与内陆的异质性;加工贸易占比高低的异质性;国有经济占比高低的异质性。需要说明的是,接下来的实证分析,报告的均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结果。
1.沿海与内陆的异质性
沿海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优惠,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出口依赖度较高。在出口贸易受到冲击后,沿海地区扩展国内市场的动机可能更强。为此,本文将样本分为沿海和内陆省份,进行分样本检验,估计结果见表3。列(1)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列(2)的估计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表明在出口放缓后,沿海地区的市场分割得到缓解,市场整合程度提高。沿海省份的出口依赖度下降1个百分点,其市场分割程度下降0.00208,降幅占沿海市场分割指数均值的5.5%(=0.00208/0.03807)。
2.加工贸易占比高低的异质性
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和政策支持,中国加工贸易迅猛发展。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特点,主要生产低附加值的制成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容易受到外部需求变化的冲击(王雅琦、余淼杰,2021)。为此,本文按照省份年平均加工贸易占比的中位数进行分组,估计结果见表4。列(1)的估计系数为负但不显著,列(2)的估计系数为正且显著。这表明随着出口贸易的放缓,对于加工贸易占比高的省份来说,它们与相邻省份进行市场整合的动力更强,市场分割得到更大的缓解。加工贸易占比高的省份出口依赖度下降1个百分点,由此带来的市场分割程度降幅占这些省份市场分割指数均值的2.6%(=0.00094/0.03672)。
3.国有经济比重高低的异质性
国有企业是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重要渠道,也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维护国有企业的利益,地方政府往往会设置较高的行政壁垒阻止外地竞争性企业的进入。这也就导致国有化比重高的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分割的动机和能力就越强(刘瑞明,2012;申广军、王雅琦,2015)。同样,本文按照省份年平均国有经济比重的中位数进行分组,估计结果见表5。列(1)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列(2)的估计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意味着,在出口放缓后,国有经济比重低的省份会更加积极地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市场分割得到更大程度的抑制。国有经济比重低的省份出口依赖度下降1個百分点,由此带来的市场分割程度降幅占这些省份市场分割指数均值的2.9%(=0.00109/0.03794)。
(三)拓展性分析
本文还参照Jiang and Mei(2020)利用省份间铁路货运数据来考察一省的国内贸易情况,具体地,对一省省内及它与其他省份间的铁路货运量进行分析,为出口放缓对于国内市场一体化影响的考察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估计结果见表6。列(1)和列(2)的结果显示,出口依赖度与一省省内及它与其他省份间的货运量呈负相关关系且显著。这说明随着出口放缓,一省省内及它与其他省份间的货运量会提高,即出口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国内贸易,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整合。这一结果也从侧面验证了上文的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在这一节,本文采用更换解释变量、缩尾处理、长差分检验和更换工具变量等方法来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一)更换解释变量
本文使用省份出口额的对数值替换出口依赖度,来衡量省份出口贸易的变化,基准估计结果见表7。列(2)显示,在加入控制变量并控制省份和年份固定效应后,估计系数为正,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与基准估计结果一致,验证了本文结果的稳健性。
(二)缩尾处理
本文还分别对数据进行了0.5%和1%缩尾,从而避免极端值的干扰,估计结果见表8:列(1)对应缩尾0.5%的估计结果,列(2)对应缩尾1%的估计结果,缩尾后的系数为正且显著,与基准结果一致。
(三)长差分检验
为了进一步缓解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还利用十年期差分进行检验,估计结果见表9。参考Autor et al.(2013),本文对被解释变量和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差分处理,考虑本文的样本区间,本文将样本分为1999—2009年和2009—2019年两期,控制变量为对应的基期值,并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列(1)的结果显示,出口依赖度的变化与市场分割的变化显著正相关。列(2)在列(1)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控制变量,结果是稳健的。这里的结果再次说明,在出口依赖度下降的背景下,市场分割得到改善,即出口放缓倒逼了国内市场的整合。
在这里,本文采用滞后一期出口依赖度作为当期出口依赖度的工具变量,估计结果见表10。第一阶段的估计结果显示,滞后一期出口依赖度与当期出口依赖度显著正相关,且通过了弱工具变量检验。第二阶段的估计结果表明,出口依赖度与市场分割正相关,在引入控制变量、年份和省份固定效应后,估计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本文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低迷,外部需求锐减,加之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强,中国出口贸易放缓。出口需求向国内转移的压力对中国经济增长提出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会,追赶型战略下的地方保护政策不再是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才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那么出口放缓会在多大程度倒逼地方政府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省份异质性?有鉴于此,本文利用1999—2019年省份出口贸易和商品价格数据,运用工具变量考察了出口放缓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主要结论是:首先,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是出口放缓后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但这个调整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区域、分层次推进的。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占比高和国有经济占比低的省份,出口放缓会倒逼和加快它们与其他省份的市场一体化;其次,针对铁路货运量所做的研究表明,一省的出口放缓后,其省内以及它与其他省份间的铁路货运量均显著增加,出口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国内贸易,尤其是省内贸易以及一省与其他省份的贸易,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整合。最后,这些结果在进行更换解释变量、缩尾处理、长差分检验和更换工具变量后均保持稳健。
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出口贸易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之前的增长速度,利用国内市场承接外贸回落是内在要求,本文所做的研究为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进一步的学理支撑,也为有序推进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政策依据。首先,在出口放缓的背景下,要加快国内市场整合的步伐。做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泛珠三角等一体化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及时推广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不断升级试点地区间的合作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其次,对于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占比高的省份,以及国有经济占比高的省份,要在出口贸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顺势而为,推动与其他省份的市场一体化进程,深挖和拓展国内贸易的空间,实现国际贸易向国内贸易的适度转移。最后,一个整合和一体化的国内市场,有助于扩大国内贸易和内需的规模,增加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市场波动的韧性。与此同时,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有助于推动出口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曹春方、张婷婷、范子英,2017,“地区偏袒下的市场整合”,《经济研究》,第12期,第91-104页。
陈敏、桂琦寒、陆铭、陈钊,2008,“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经济开放与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第1期,第125-150页。
丁从明、吉振霖、雷雨、梁甄桥,2018,“方言多样性与市场一体化:基于城市圈的视角”,《经济研究》,第11期,第148-164页。
樊海潮、胡冬敏,2022 ,“工资制度变化与员工效用”,《经济学(季刊)》,第2期,第549-568页。
范欣、宋冬林、赵新宇,2017,“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国内市场分割吗?”,《经济研究》,第2期,第20-34页。
范子英、张军,2010,“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经济研究》,第3期,第53-64页。
葛阳琴、谢建国,2018,“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分层结构分解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第2期,第24-43页。
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2006,“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世界经济》,第2期,第20-30页。
黄玖立、李坤望,2006a,“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第6期,第27-38页。
黄玖立、李坤望,2006b,“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经济学 (季刊)》,第2期,第 733-760页。
刘瑞明,2012,“国有企业、隐性补贴与市场分割:理论与经验证据”,《管理世界》,第4期,第21-32页。
刘小勇、李真,2008,“财政分权与地区市场分割实证研究”,《财经研究》,第2期,第88-98页。
陆铭、陈钊,2009,“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長——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经济研究》,第3期,第42-52页。
吕越、盛斌、吕云龙,2018,“中国的市场分割会导致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下降吗?”,《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第5-23页。
羅长远、刘子琦,2022,“经济增速放缓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吗?——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学术月刊》,第9期,第46-59页。
罗长远、刘子琦、宋弘,2023,“经济增速放缓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来自中国家户层面的证据”,《经济学(季刊)》,第2期,第604-621页。
罗长远、张少川,2019,“中国贸易关键特征表现及成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2期,第66-85页。
孙浦阳、张甜甜、姚树洁,2019,“关税传导、国内运输成本与零售价格——基于高铁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3期,第135-149页。
王雅琦、余淼杰,2021,“汇率对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份额的影响:市场需求视角”,《世界经济》,第10期,第57-77页。
杨继军,2019,“增加值贸易对全球经济联动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第26-48+204-205页。
叶宁华、张伯伟,2017,“地方保护、所有制差异与企业市场扩张选择”,《世界经济》,第6期,第98-119页。
张昊,2020,“地区间生产分工与市场统一度测算:‘价格法再探讨”,《世界经济》,第4期,第52-74页。
张杰、张培丽、黄泰岩,2010,“市场分割推动了中国企业出口吗?”,《经济研究》,第8期,第29-41页。
赵春明、李震、李宏兵,2021,“中国出口增速放缓与区域劳动力市场就业调整”,《财经研究》,第1期,第135-152页。
周经、戴翔、刘梦,2018,“贸易增速下降之‘谜——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的解释”,《财经研究》,第5期,第83-96页。
朱希伟、金祥荣、罗德明,2005,“国内市场分割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扩张”,《经济研究》,第12期,第68-76页。
Amiti,M. and Weinstein,D.E.,2011,“Exports and Financial Shock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6(4):1841-1877.
Autor,D.H.,D. Dorn,D. and Hanson,G.H.,2013,“The China Syndrome: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3(6):2121-2168.
Bems,R.,Johnson,R.C. and Yi,K.M.,2013,“The Great Trade Collapse”,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5(1):375-400.
Boz,E.,Bussière,M. and Marsilli,C.,2015,“Recent Slowdown in Global Trade:Cyclical or Structural”,The Global Trade Slowdown:A New Normal,55.
Campante,F.R.,Chor,D. and Li,B.,2023,“The Political Economy Consequences of Chinas Export Slowdown”,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1(5):1721-1771.
Constantinescu,C.,Mattoo,A. and Ruta,M.,2020,“The Global Trade Slowdown:Cyclical or Structural?”,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34(1):121-142.
Hoekman,B.,2015,“The Global Trade Slowdown:A New Normal?” A VoxEU eBook,CEPR Press.
Jiang,J. and Mei,Y.,2020,“Mandarins Make Markets:Leadership Rotations and Inter-provincial Trade in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47,102524.
Kee,H.L.,Neagu,C. and Nicita,A.,2013,“Is Protectionism on the Rise? Assessing National Trade Policies during the Crisis of 2008”,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95(1):342-346.
Ma,H.,Pan,Y. and Xu,M.,2022,“Work or Crook:The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Export Slowdown in China”,SSRN working papers,No.4232616.
Miroudot,S.,Sauvage,J. and Shepherd,B.,2013,“Measuring the Cos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World Trade Review,12(4):719-735.
Qian,X.,Liu ,Z. and Pan,Y.,2017,“Chinas Trade Slowdown:Cyclical or Structural?”,China & World Economy,25(6):65-83.
Poncet,S.,2003,“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14(1):1-21.
Poncet,S.,2005,“A Fragmented China:Measure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c Market Disintegra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3(3):409-430.
WTO,2014,World Trade Report 2014,Geneva.
Export Slowdown and Domestic Market Integration:
Evidence from the Commodity Market of China between 1999 and 2019
Liu Ziqi Luo Changyuan
Abstract:External circul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especially after joining the WTO. However,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ha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With sluggish global growth and weakened consumer demand,Chinas export growth has slowed down since 2008,and it even experienced negative growth in the years 2015 and 2016. As the “decoupl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nsifies,coupled with heightened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tensions,the pressure for a future decline in China's exports remains significant.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export slowdown in China deserve atten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s of export slowdown on domestic market integration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9 to 2019 in China. In order to mitigate potential endogeneity concerns,this paper adopts a two-stage least squares (2SLS)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lowdown in export will push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market integration between region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unified national large market is a long process. This effect is especially manifested in coastal provinces,provinces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processing trade and a low proportion of state-owned economy. The extended analysis also finds that rail freight volumes within a province and between provinces will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fter export decline in a province. This implies that regional market integration will be fostered.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demonstrate that China needs to move toward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a balance between domestic and external demand. Building a unified,open,and orderly competitive domestic market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when the export slows down in China.
Keywords:Export Slowdown;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 Market Integration
(責任编辑:徐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