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气血-络脉-玄府轴”新视角探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2024-05-03张伟道陈杰冯俊杨桂萍杨二双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玄府络脉学说

张伟道,陈杰,冯俊,杨桂萍,杨二双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retinal vascular disease,RVD)是眼底病中一类重要的疾病,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西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激光、手术等,但治疗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气血学说”“络病学说”与“玄府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眼科学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于RVD 的治疗;但大部分学者多从这3 个学说的单一角度论述其与疾病的关系,缺乏对其内涵及相互关系的阐述。结合历代医家对“气血学说”“络病学说”“玄府学说”的认识,特别是在叶天士的“络病理论”、国医大师唐由之对“气血学说”“玄府学说”认识的启发下,冯俊老师结合数10年的临证经验,运用剔络化瘀法和剔络养血法治疗RVD并进行一系列相关研究[1-6],得到临床疗效验证与数据支撑,由此,基于“气血-络脉-玄府轴”创新性地提出RVD 的治疗思路,现对相关理论进行详细探讨。

1 “气血-络脉-玄府轴”与RVD

气血、络脉、玄府在生理和病理方面联系紧密,具体体现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改变上交互为患,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三者在生理和病理上同轴一体,任何一者生理功能失常,都会引起另外两者的功能紊乱,造成相应的病理变化。在整体观念的视角下,“气血-络脉-玄府轴”是脏腑与目联系的枢纽;在局部观念的基础上,“气血-络脉-玄府轴”与西医视网膜血管系统相对应,“气血-络脉-玄府轴”的稳态失衡是RVD在眼底证候的微观体现。

RVD 主要包括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是致盲的主要眼病,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排在前两位,其发病机制复杂,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视网膜血管出现硬化、渗出、出血、扩张、阻塞等,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等继发病理改变。RVD 归属于中医学“暴盲”“视瞻昏渺”的范畴,其病机可概括为:在脏腑功能失常的基础上,痰、火、湿、毒等病理产物上犯目窍,造成气血失调、络脉瘀阻或血溢络外,最终导致目失清明。RVD 的发生与气血-络脉-玄府的承制调平密切相关,气血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络脉是目中气血运行、流动的载体,玄府是气血通过络脉进一步渗灌、敷布的门户,任何一方面的功能紊乱,RVD 由此发生;脏腑通过气血、络脉、玄府与目相联系,在RVD中,脏腑和目联系的枢纽是“气血-络脉-玄府轴”,脏腑功能失常,影响“气血-络脉-玄府轴”的承制调平造成目中疾病的产生。

2 “气血-络脉-玄府轴”的理论内涵

2.1 气血-络脉-玄府同轴,气血为基

“气血学说”被临床各科通用,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脏腑功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其起源在中医古籍中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在《周易》[7]中多有论述,认为气血是阴阳的分支,气是一种活动能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气的升降出入维持着脏腑和生命的活动,血是流动在体内的红色液体。“气血学说”形成于《黄帝内经》[8],对气血的概念、来源、生理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帝内经·灵枢·决气》[8]载:“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8]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认为气血是循行于脉中的精微物质,具有营养四肢九窍、灌溉五脏六腑之功。“气血学说”的发展始于隋朝,以《诸病源候论》[9]《太平圣惠方》[10]《原机启微》[11]等为代表的古籍中记载了气血病变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和方药。“气血学说”在现代的研究中多有涉及,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医大师唐由之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12]中述:“凡能往来出入于眼之经络脉道,具有生养作用之气,特名之为真气,有别于体内的一般之气。目之所以能视万物,别五色,精明微巧,真气的濡养是重要的条件之一”“血为养目之源,在眼内经脉中往来运行之轻清精微者,特名之为真血”。

2.2 气血-络脉-玄府同轴,络脉为体

络脉是目中气血运行、流动的载体和通道,具有内涵丰富、分布广泛、以通为顺的特性。络脉一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详细地阐述了络脉的概念、分布和生理特点。如《黄帝内经·灵枢·脉度》[8]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络”;《黄帝内经·灵枢·痈疽》[8]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脏》[8]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广义络脉包括从经脉支横别出、运行气血的所有络脉,络脉由经脉支横别出的细小分支,联络脏腑、体表、五官九窍,无处不在,逐级细化形成网状结构遍布全身,具有贯通营卫、化生津血、渗灌气血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的场所。东汉时期以张仲景为代表的《伤寒杂病论》[13]设立了络脉病证治专篇,提出了“经络受邪,血脉相传”的论点,并开创了辛温通络、虫类通络的治疗先河。清代叶天士[14]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传变规律,创新性提出了“通补络脉”的治疗原则,完善了络病理论的病机基础和治法用药。络病理论在以吴以岭、王永炎为首的现代学者[15-16]的深入研究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吴以岭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脉络-血管系统的承制调平”“三维立体网络系统”,认为络脉与现代医学的血管系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将其用于血管性疾病的防治。

2.3 气血-络脉-玄府同轴,玄府为户

玄府是气血通过络脉进一步渗灌、敷布的门户,与络脉紧密联系,两者在生理、结构、内涵、分布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玄府一词最早出自《黄帝内经》[8],跟“汗空”“气门”“鬼门”“腠理”等同义。金代刘河间在继承《黄帝内经》中对玄府认识的基础上,在《素问玄机原病式》[13]中详细阐述了玄府的内涵:“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口鼻舌身,意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极大地丰富和延伸了玄府的内涵,认为玄府是分布广泛的微细通道,是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道路和门户。后世医家对“玄府学说”不断继承和发展,在眼科中应用广泛。眼科“玄府学说”的定义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12]中作出了论述:“玄府,又称元府。眼中之玄府为精、气、血等升运出入之通路门户,若玄府郁滞,则目失滋养而减明;若玄府闭塞,目无滋养而光绝”。大量的近现代医家[18-20]对“玄府学说”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和探讨,王明杰、常富业等人提出并论证了玄府的现代生物学实质假说,如“玄府-细胞膜假说”“玄府-细胞间隙假说”“玄府-离子通道假说”等。玄府和络脉都是遍布人体内外的微小结构,玄府由络脉进一步分化而来,具有更微观的概念,在生理功能上密切联系、相互协调,构成气血运行、渗灌的通道。

3 “气血-络脉-玄府轴”新视角下RVD的病机

3.1 脏腑功能失常为发病之本

脏腑通过“气血-络脉-玄府轴”与目相联系,脏腑功能失调通过影响“气血-络脉-玄府轴”的承制调平造成RVD 在眼底的改变。脏腑功能失调的病性包括虚证、实证,亦有虚实夹杂证,病位多责之肝、肾、脾、心。《黄帝内经》[8]谓:“诸脉者皆属于目,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说明目需要脏腑精气的濡养,并通过气、血、经络相互联系,气、血、津液通过络脉和玄府的渗灌才能发挥睛明作用。虚证方面: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脾失健运,后天精微生化乏源;心气亏虚,血行无力,这些都会导致“气血-络脉-玄府轴”失衡,目失濡养。《太平圣惠方·眼论》[21]载:“明孔遍通五脏,脏气若乱,目患即生;诸脏既安,何辄有损”;实证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形成的病理产物,如肝气郁结、肝阳上亢、嗜食肥甘、脾失健运形成痰、湿、瘀、火、毒等,这些病理因素向上侵犯“气血-络脉-玄府轴”,造成视网膜血管病变。脏腑功能失调的虚证和实证也可夹杂致病、相互为患。

3.2 “气血-络脉-玄府轴”失调为发病之标

3.2.1 玄府郁闭是RVD 发病的始动因素 王明杰[22]认为,玄府郁闭乃百病之根,玄府是机体单位中最小的层次,气、血、津液的输布、代谢和神机的转运都得益于玄府功能的正常开阖。玄府的功能失常包括开阖太过和开阖不及,根据RVD 的临床特点,玄府郁闭是其发病的的起始环节。《形色外诊简摩》[23]载:“细络即玄府也”,认为玄府为络脉逐级细分的细络系统,表明玄府参与了络脉调控的血液循环系统。实际上,玄府作为气、血、津液敷布和转运的最小功能单位,遍布于人体各个组织机构,包括络脉系统,是气血运行的微循环系统和组织联系的枢纽,成为络脉渗灌精微、化生津血的门户,具有双向转运津血的功能。因此,玄府郁闭导致气、血、津液升降出入障碍,一方面,络脉中气血运行失调,出现络脉绌急、气血瘀滞的病理变化,进一步造成津血不循脉道、溢出脉外;另一方面,玄府郁闭日久,造成化瘀、生痰等病理变化,出现瘀、痰、火、毒等病理产物,导致气血-络脉-玄府轴功能进一步失调的恶性循环,加重RVD的眼底损伤。

3.2.2 气血失和是RVD 发病的病理基础 气血是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络脉和玄府是气血运行、敷布的载体,同时,络脉和玄府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气血的渗灌和濡养。气血失和是RVD 病理改变的基础,一方面,络脉、玄府失于濡养、功能失常,气血不循脉道,造成视网膜血管出血;另一方面,气血失和可形成瘀、痰、水等病理产物,造成视网膜积血、硬性渗出、水肿、棉绒斑等病理改变。在RVD 中,气的功能失常包括气虚和气滞,血的功能失常包括血虚、血瘀,血热,气血之间密切联系,在生理上同源互化,在病理上交互为患。气虚、气滞会导致血虚、血瘀,反之亦然;气滞日久,郁而化火,煎熬血液,进而生痰化毒;血不利则为水,气和血任何一方面的功能失常都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发为视网膜水肿,水肿同样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代谢障碍。

3.2.3 络脉失调是RVD 发病的病机核心 络脉是气血运行的载体,玄府作为络脉上渗灌气血的通道和门户,络脉失调势必影响气血的流通和玄府的开阖。《审视遥函·目为至宝论》[24]载:“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独前,内有大络者五……中络者六……外有旁枝细络,莫知其数,皆悬灌与脑下达脏腑,通乎血气往来以滋于目。”将目络细分为大络、中络、细络3种,这与视网膜血管系统逐级细分的解剖结构类似,指出目络具有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津液、充养目体的功用。吴以岭[15]认为,络脉与血管系统具有同一性,提出了络脉-血管系统,眼底视网膜血管是通过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循环系统,所以,RVD 的病机核心为络脉失调。结合RVD 的临床特点,络脉失调包括络脉绌急、络脉瘀阻、络息乘积、目络闭阻和络虚不荣等。络脉绌急特征性的眼底表现为:视网膜静脉血管迂曲、扩张,视网膜动脉痉挛;络脉瘀阻特征性的眼底表现为视网膜血管出血、渗出;络息乘积特征性的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可见硬性渗出及棉絮斑;目络闭阻特征性的眼底表现为:视网膜血管呈白线状或白鞘;络虚不荣特征性的眼底表现为视网膜见无灌注区或新生血管,视网膜及脉络膜萎缩。

4 “气血-络脉-玄府轴”新视角下辨治RVD

4.1 早期治标,重在调节“气血-络脉-玄府轴”

4.1.1 和气血 《血证论》[25]载:“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为水火,水火二字即为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不仅为失血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而治血理气者必先知阴阳、水火、气血的关系,方可调气和血、左右逢源。RVD 中,气血病变主要包括气虚、气滞、血虚、血瘀和血热。气虚当以补气,治疗药物有黄芪、党参、人参等;气滞当以调气,治疗药物有木香、沉香、香附、青皮、枳壳、砂仁等;血虚当以补血,治疗药物有熟地黄、当归、肉苁蓉、鹿角胶、龙眼肉等;血热当以清血,治疗药物有牡丹皮、生地黄、赤芍、茜草、玄参等;血瘀轻者当以活血化瘀,治疗药物有当归、红花、桃仁、郁金等,血瘀日久当以破血逐瘀,治疗药物有乳香、没药、三棱、土鳖虫。气血冲和是目视清明的物质基础,气血病变治疗当以理气调血为法则,和气血必先分清证候的标、本、虚、实,然后结合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论治,如气虚、气滞,不仅仅补气、调气,还要注重补血和活血化瘀;同样,血虚和血瘀也要注重补气和调气。

4.1.2 通络脉 东汉时期络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络病证治的基础,张仲景[13]认为,络脉具有以辛为泄的生理特性,并开创了辛温通络、虫类通络的治疗先河。直到清代,络病理论在内伤疑难杂病的治疗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叶天士[10]提出了“久病入络”的观点,创新性提出了“通补络脉”的治疗原则,完善了络病理论的病机基础和治法用药。在继承发扬和归纳总结前人对络病证治的基础上,RVD 的通络方法可概括为3个方面:首先,根据络脉的生理特性直接通络,如辛味通络和虫类通络法,辛味通络常用药物有桂枝、细辛、干姜、鸡血藤、络石藤等,虫类通络常用药物有地龙、土鳖虫、蜈蚣、全蝎等;其次,根据络脉病变的病理基础,去除病因以通络,如和气血以通络、开府通络法,和气血以通络具体包括补气通络、调气畅络、养血通络、化瘀通络等;最后,通过修复气血、玄府功能失常导致的继发病理改变以通络,如化痰通络、散结通络、解毒通络、养荣通络等。

4.1.3 开玄府 玄府是络脉的门户,两者在生理和病理表现上具有高度相似性,所以玄府和络脉病变的治疗也具有一致性,不同的地方在于玄府是比络脉还微小的功能单位。玄府幽微,具有易滞易瘀的特性,虫类药功善攻逐走窜、搜风逐瘀剔络,临床中常重用虫类药以达搜剔通络、开府之功,常用虫类药有土鳖虫、蜈蚣、全蝎等。根据玄府的生理特性,在虫药开府的基础上,还要考虑风药开府,风药轻灵、善行性动、无处不到,具有疏散、开泄、透达的作用,善用风药可达到增效的目的。风药开府的常用药物有蝉蜕、川芎、麝香、石菖蒲、细辛等。其次,根据玄府病变的病理基础,去除病因以开府,如和气血以开府、通络开府法;最后,通过修复继发病理产物以开府,如解毒开府、补虚开府、清火开府等。

4.2 中晚期治本,重在调脏腑

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脏腑为本,目为标,气血-络脉-玄府轴是脏腑与目联系的枢纽,RVD 早期以视网膜血管的迂曲、出血、渗出等为主要表现,急着治其标,早期以调节“气血-络脉-玄府轴”的承制调平为主要方面;RVD 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脏腑功能的失常,缓则治其本,中晚期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要方面,尤重肝、脾。RVD 病位多在肝、肾、脾、心,肝主疏泄,调节全身及目内气、血、津液的运行和代谢,肝开窍于目,肝功能失常,气、血郁滞化火生痰,上犯于目;肾主精,肝肾同源,常相伴致病,精血不足导致目失濡养;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脾运不及,痰湿上犯,目失清明;心主血脉,脾统血,心、脾功能失常,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肝郁气滞,治以逍遥散,达疏肝解郁之功;肝肾阴虚,治以知柏地黄丸加减,达滋阴益肾之功;肝阳上亢,治以天麻钩藤饮,达平肝潜阳之功;肝肾不足,治以驻景丸加减,达补益肝肾之功;痰浊上犯,治以涤痰汤,达祛痰化浊之功;湿热上蕴,治以三仁汤,达利湿清热之功;心脾两虚,治以归脾汤,达补益心脾之功。

5 小结

RVD 是临床的常见病和研究热点,“气血学说”“络病学说”“玄府学说”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章从气血、络脉和玄府中一个角度论述其治疗。气血、络脉、玄府在生理和病理上同轴一体、密不可分,共同参与了RVD 的眼底病变,玄府郁闭是发病的始动因素,气血失和是发病的病理基础,络脉失调是发病的病机核心。RVD 的基本治疗原则为和气血、通络脉、开玄府,其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早期治标,重在调节“气血-络脉-玄府轴”;中晚期治本,重在调脏腑功能。以“气血-络脉-玄府轴”新视角探讨RVD的治疗,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玄府络脉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玄府理论与应用研究❋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