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尝试与探索
2024-05-02苏在东
□文/苏在东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粮食需求的持续上升,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农业必须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提高产量、降低资源消耗,并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这个背景下,种植模式的优化变得至关重要。大豆和玉米作为两种主要的农产品,它们的种植方式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大豆和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作为一种有前景的种植模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概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利用大豆、玉米的种植间距,实行大豆玉米带状轮作[1]。按照“扩距增光、缩株保密,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原则。大豆和玉米在行间间作,既可充分利用空间,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既能发挥土壤肥力和水土资源的潜力,又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热资源,达到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节本增效的目的。
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尝试与探索
根据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汤池街道2022年种植大豆实际情况,2022 年汤池街道在后所、地马、鸡街等20 个社区种植225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以复合带宽1.8~2.0米,玉米大豆行比分别为2∶2、2∶3的间种、套种模式为主;鼓励各地开展复合带宽2 米,玉米大豆行比为2∶4复合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具体要求如下:
(一)地块选择
优质的土壤可以提供丰富的养分供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因此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通过土壤测试,确定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酸碱度,以便合理施肥和调整土壤pH 值。地块应足够宽敞,以容纳大豆和玉米的交替种植,同时方便进行田间管理操作,如耕种、喷洒农药和灌溉。还要了解前茬种植的作物及施用的农药和肥料,以便评估潜在的土壤病虫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风险,如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或轮作其他作物。
(二)品种选择
玉米选用株型紧凑或半紧凑型高产、耐密、抗倒、抗病、中矮秆(株高<250 厘米)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如云瑞47、云瑞999、华兴单88 和珍甜8 号等。大豆选用高产、耐阴、抗倒的品种,如滇豆7号、云黄13、云黄12、云黄17、齐黄34等或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
三、种植模式
(一)带状间作。以春夏大豆为主,玉米大豆同时播种或玉米先播种,共生期较长,且大豆生育期较玉米短,一般大豆先收获。带状间作模式主要为:
模式一:复合带宽1.8 米,复合带内种2 行玉米、2行大豆,玉米带宽40 厘米,大豆带宽30 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55厘米。
模式二:复合带宽2.0 米,复合带内种2 行玉米,3行大豆,行距30 厘米;玉米带宽40 厘米,大豆带宽60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50厘米。
(二)带状套种。以秋大豆为主,套种的大豆在玉米收获前2 个月左右播种,共生期较短,一般先收玉米后收大豆。带状套种模式主要为:
模式一:复合带宽1.8 米,复合带内种2 行玉米,3行大豆,行距30 厘米;玉米带宽40 厘米,大豆带宽60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40厘米。
模式二:复合带宽2.0 米,复合带内种2 行玉米,4行大豆,行距30 厘米;玉米带宽40 厘米,大豆带宽90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35厘米。
四、适期播种
(一)种子处理。对玉米和大豆的种子要有85%以上的萌发率、95%以上的纯度和97%以上的洁净度。选择包衣种子,以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大豆种子每公斤用6.25%克/升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3~4毫升拌种,兼顾防治地下害虫可添加48%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3毫升拌种。
(二)适期播种。玉米按当地适宜期播种,大豆根据降雨情况及播种季节适时播种。春季和夏季的大豆种植时间以4~5 月中旬为宜,秋季的种植时间在7~8 月中旬,而冬季的大豆则以12月~次年1月中旬为宜。
五、田间管理
(一)保苗匀苗。玉米发芽10 天后,要对其进行检查,如有缺苗和断垄,要及时进行补栽。为防止“间大苗”的发生,在播种后20天内,应采取“间早间小”的方法,以防止对大豆的根产生伤害。
(二)肥水管理。带状种植玉米按净作玉米施肥标准施肥,播种时每亩施40~50公斤复合肥;大豆播种时每亩施用10~15 公斤复合肥作为底肥。玉米追施分为5~6 叶及9~11 叶2 个阶段,其施肥量与本地净种子产量基本一致。根据植株的长势,可以在苗期追施6~10 千克的尿素,在初开花的时候,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3 千克/亩,对水喷洒。
(三)防除杂草。根据“因地制宜,治早治小,安全高效”的方针,采取了“芽前密实”和“苗期茎叶灭草”两种处理方法。在出苗后,如果土壤湿度较好,可以在苗前进行密闭除草,使用96%精异丙甲草乳剂100 毫升/亩,对其进行喷洒;如果遇到雨天,农田土壤保持较高的水分,可以将50%的扑草净与水混合,然后喷洒[2]。
(四)病虫防控。在农业生产中,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方面的特点,结合不同的病害特点,对不同的作物进行综合防治。霜霉病可用58%的甲霜灵防治;防治白粉病、锈病可选用15%或25%三唑啉类药剂;采用72%的农用链霉素或77%的氢氧化铜防治细菌性斑疹。
(五)中耕管理。在大豆生长过程中,通常要翻耕1~2遍,待幼苗出土,子叶展开后再翻一遍,并在3.3厘米左右的深度进行定苗;在树木生长之前,要进行二次翻耕和翻耕。
六、适时收获
玉米生长进入完熟期,果穗的苞叶变干、蓬松、变白时即可选择晴天及时进行收获。间作大豆在豆荚变为成熟颜色后,选择晴朗天气1~2内及时收获。
七、结束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一种有潜力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种植模式。通过合理的地块选择、品种选择、播种时间方式、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可以实现这种模式的成功实施。然而,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以适应不同地区和条件下的种植情况,并不断改进种植技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