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教学留白,让小学语文课堂别样精彩
2024-05-02刘世彪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新地中心小学
刘世彪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新地中心小学)
教学留白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有目的、有意识地留出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体验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留白形式包括时间留白和空间留白。其中,时间留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探究时间,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空间留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表达空间,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留白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布置任务、开展游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等。留白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用不同的方式探究学习内容,主动地与同学、教师互动,实现有意义建构,同时发展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有效的教学留白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成为学习的主人,踊跃地进行课堂学习,使得课堂教学别样精彩。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较少。在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不够精彩,甚至枯燥乏味。要想改进传统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要善用教学留白。
一、课堂导入,设置留白
课堂导入时间虽短,但却是影响整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倘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使学生走进语文课堂,奠定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留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工具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教学留白。
1. 巧观题目,设置留白
题目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教师导入语文课堂的切入点之一。在长期体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早已了解题目的作用,能结合课文题目提出疑问。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题目设置留白。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这篇课文时,即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纸,但是对于是谁发明的纸,以及纸是如何发明出来的并不清楚。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观察课文题目。学生发挥自主性,边阅读边思考,迁移生活认知,发现、提出问题,如“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纸是怎样发明的?”“在发明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在诸如此类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兴趣。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这篇课文中,鼓励其自主探寻问题的答案。
2. 紧抓作者,设置留白
语文教学讲求知人论世。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作者的一些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以作者为抓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置教学留白,引出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之前,学生已经通过三年级学习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解了王维的生平简介,感受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王维的很多诗歌中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自然流畅,蕴藉含蓄,《送元二使安西》便是其中之一,道出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人生经历方面,王维在晚年被卷入“安史之乱”,深受重重打击。此时的王维不再鲜衣怒马,尽享无限风光,而是将满腔的情意埋藏在心底。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使得王维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使用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对此,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王维的人生经历,感受王维表达情感的方式。随后,教师可以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安史之乱”及王维的人生境遇,并吟诵这首诗。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对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送元二使安西》,初步感受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什么同一位作者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很容易因此产生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其自主探究,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空出留白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探究。课堂提问包括发问、候答这两个环节。教师可以从这两个环节入手,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善用教学留白。
1. 课堂发问,空出留白
发问是指教师在教学重点处、难点处、疑问处、矛盾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有效的发问,既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又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留心关注学生,依据具体情况适当发问,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使其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桥》这篇课文时,作者使用一“揪”一“推”,描述了在洪水威胁百姓生命时,老汉对待自己儿子的态度。这一“揪”一“推”看似矛盾,却展现出了老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但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矛盾,不利于其深刻地体会老汉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以一“揪”一“推”为着眼点,向学生提问:在村民们排队过窄桥时,老汉为什么要将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在洪水即将爬上胸膛时,老汉为什么要将小伙子推上窄桥?此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生建构积极情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鼓励他们自主阅读、深入思考。如此,在充足的学习时间的保障下,学生会反复诵读,由此产生深刻的感悟,自然而然地锻炼读思能力。
2. 课堂候答,空出留白
候答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有意识地留出时间,促使学生思考的活动。候答正是在给学生空出留白,便于学生自觉地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笑了几次?为什么笑?从诸葛亮的笑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1)先自主阅读课文,圈画描写诸葛亮笑的内容,并思考问题;(2)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各自的看法,合作了解诸葛亮的“笑”。五分钟后,各小组展示任务成果。提问和任务催生了课堂留白,使得学生获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使用多样的方式阅读、分析文本内容,获取关键信息,并与小组成员展开激烈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化认知。学生也因此激发阅读兴趣,渴望获得正确答案,由此自觉地体验后续教学活动。
三、课堂互动,制造留白
师生互动的过程正是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用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抑扬顿挫的课堂用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探究,切实提高师生互动效果。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依据教学需要,善用教学语言制造留白,与学生积极互动。
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前两句共描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不眠人”六种景象。而后两句只描写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阵阵的钟声”这一景象。前两句的景象是张继看到的,后两句的景象是张继听到的。在安静的夜晚,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远离家乡、亲人的游子深感忧愁,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这悠远的钟声抚慰了游子的忧愁、温暖了游子的心灵。“夜半钟声”是值得学生品味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感受“夜半钟声”背后的深意。在学生建立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可以利用“断”的语言引导学生。具体地,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劝解张继这份忧愁的是……?在教师片刻的停顿下,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联想诗句内容,提到“钟声”。教师继续提问:抚慰张继忧愁的是……?温暖张继孤寂心灵的是……?在教师的不同停顿下,学生一次次地联想“钟声”,感受到其背后的深刻含义,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多次使用“断”,使得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很容易感染学生,促使其进入真实的场景中,不断思考、表达,锻炼多样能力,切实提高师生互动效果。
四、课堂评价,生成留白
课堂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彰显教师的育人智慧,激励学生进一步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评价不能过于单一、直白,而应该采用提问、追问等方式,给予学生广阔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增强课堂教学深度,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生成课堂教学留白。
例如,教材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中多处出现了省略号,如“一直到路的尽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这里的省略号带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朗读时,学生要注意停顿,读出意犹未尽。但是,大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掌握省略号的停顿时间,无法还原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波动。对此,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活动并进行评价。当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认真倾听,判断他们是否注意了省略号,是否还原了情感波动,由此确定学生的朗读问题。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不直接点明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遇到省略号,在朗读时语气有什么特点?学生会有针对性地探寻省略号的作用及其朗读时的语气特点。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再次朗读,认真倾听,判断学生是否有进步,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教师赏识学生的良好表现,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倾听、总结正确的朗读方法。如此,学生可以发现、弥补自身朗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掌握停顿时间,读出情感,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语用能力。
五、课堂板书,形成留白
课堂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凝聚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文本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厘清思路、认知学习内容的助力。教师设计的板书应当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回想课堂学习内容,认真思考;启发学生整理课堂学习内容,建构知识体系。板书中的留白也是启发学生的重要工具。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情况,设计板书并留白,启发学生思考、补白。
例如,教材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描绘了金华双龙洞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思考,了解了课文内容,建构了积极情感。基于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可以设计板书,用思维导图展现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在绘制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联系课文具体内容向学生提问:外洞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联想课文内容,探寻问题答案。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代表,鼓励其上讲台完善思维导图。依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内容,教师指出其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随后,教师可以继续以思维导图为基础,就具体内容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驱动学生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板书内容愈加完善。学生也因此不断地弥补认知不足,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逻辑思维水平,积累梳理、总结学习内容的经验,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有效的教学留白可以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究,既可以扎实掌握学习内容,又可以锻炼多样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以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互动、课堂评价、课堂板书五个环节为切入点,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善用教学留白,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真正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愈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