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历史回顾、历时演变与新的可能”笔谈
2024-05-01
创作评谭 2024年1期
主持人语:就家族相似性而言,非虚构与新闻报道、特写、报告文学、回忆录,甚至叙事散文有一定的关联,但非虚构终究不是上述文体。其原因就在于,非虚构是一种具有高度文体自觉的文类。这样一种文体自觉在人们对非虚构的执念上有所呈现—似乎只要打上非虚构的标签就显得不同凡响。它代表着作家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辩证再思考,也体现了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难以遏制的书写欲望。值得注意的是,“非虚构”从来不是“虚构”的反义词;恰恰相反,它呼唤蛰伏在虚构之中的真实,并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力图呈现真实的多重面向。正因如此,一部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往往能够拒绝虚伪、对抗冷漠,深入日常经验的丰富性,提供给读者一个思索生活、介入生活的广袤空间,并彰显出一种强而有力的“在场”力量。在当下的中国,无论是作为文学潮流,还是作为文学精神,“非虚构”都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文学场域。以下三篇论文围绕“非虚构:历史回顾、历时演变与新的可能”,分别从概念源流、学术“讨论史”与文本个案三个角度切入,直击中国当代非虚构浪潮,并嘗试对其价值与发展前景进行多元化的反思与展望。
—徐勇(厦门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