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览:城市的精神地标

2024-05-01连芷平

创作评谭 2024年1期
关键词:陶艺家双年展策展

受访人: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知名陶艺家、策展人

访谈人:连芷平,跨领域艺术硕士,哲学博士,任教于高校艺术系,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员。

访谈地点:景德镇,金文伟工作室

“做陶是命中注定的事”

连芷平(以下简称连):您觉得陶艺创作对您意味着什么呢?

金文伟(以下简称金):就是你命中注定干这个事儿,不干这个事,你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当老师只是一个工作,有开始,有结束,一旦结束了这个身份就不存在了,但做陶是可持续性的。

连:您的工作室这么大,是否有很多助理?

金:没有,现在的职业往往被细分了,很多艺术家需要助理,是因为他年纪、体力和心力可能跟不上,需要一些辅助。我在陶溪川做艺术总监的时候是有助理的,你每天要处理许多事儿的时候,需要有人提醒你,帮助你,但我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不希望被干扰。陶瓷说白了是“手艺”过渡来的,如果不去触摸,不去捏泥,不去手作,作品会感觉不完整。

对一个做陶瓷的人来讲,手和心要有一个触碰链接才行,它是一种关系,天生的关系。

连:金老师,您在许多国家生活过是吗?您对艺术家这个身份如何理解?

金:我1999年在加拿大工作,后来选择了回来。2009年在法国的美术学院教书,2011年在芬兰。

如果说这个社会有艺术家的职业,那么这个职业的属性是什么?我觉得它很大程度上是批判意识,生产思想,可以提供这种东西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把一个丑的或者不好的东西,通过七搞八搞变得特别美,那不是艺术,那只能称为“美的技术”。

连:您回景德镇,在文化上会觉得不适应吗?或者是您在创作或者策展上,是否觉得地方对您有一点约束,或者说局限?

金:局限性对任何个体来讲,在任何地理位置里都会有局限性,这是肯定的。我特别庆幸的就是能够在这么一个悠久历史的城市里去搞创作,景德镇的历史积淀让你有底气去做很多事。我也想过离开这里,但还是选择留下,因为手工艺这么活跃的城市对我是最适合的一块土壤。

“一个好的展览会直接影响一座城市”

连:您参与过很多国际展的策划,也当过很多国际展的评委,您怎么看“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这样一个受到整个中国陶艺界关注的大展,放在景德镇这个城市?

金:你知道达沃斯镇有多少人吗?一千人都不到。但为什么达沃斯经济论坛能够让所有人都趋之若鹜,因为它做得专业,对吧?达沃斯经济论坛放在那里,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下子成为世界焦点。

景德镇拥有得天独厚的陶瓷话语权,陶瓷国际展不仅仅在景德镇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在中国也是第一次,对此我们内心是悲喜交集的。从2015年开始,我们基本上坚持每年做一个大展,包括“瓷的精神”。这个展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展览,它涵盖了太多内容在里面。一个国家特别需要好的国际展览,它能够有号召力、虹吸力,不带任何偏见。

尽管在国内有不少国际展出现,但有些不是按照国际策展人机制,不是按照国际的那一套展览机制去完成的。所以“瓷的精神”这种国际展是一个趋势,它的出现真的不容易,而且还是在疫情期间完成的。

另外,景德镇毫无疑问现在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陶瓷中心了,它把当代和传统非常融洽地结合,日用和艺术共融共生,这是它的优势。

再一点,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吕品昌校长这代人的情怀,就像是我们自己举办奥运会的这种情怀。当时做国际性的“瓷的精神”双年展,仅有能力不够,而是需要一个群体,需要像吕品昌校长这种有情怀、有担当、有学术高度、有影响力的人愿意去做这个事,并且他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支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连:“瓷的精神”双年展开幕后,之所以能够形成那么大的影响力,跟您之前在海外的策展经历,比如您深度参加的那些大型展览的各个环节,是很有关系的。您是把海外经历的积累都用到了“瓷的精神”展览中来了吧?

金:主要是因为有了经费,我们校长拿到了经费,太厉害了,真的!景德镇政府拨了八百万,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然后我们陶大又配套了五百万,共一千三百多万。

今天一个展览对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知道,一个双年展作为一种学术驱动,会促生城市的精神地标,会直接影响一座城市。

连:您在景德镇陶瓷国际双年展中,是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作品筛选呢?

金:我們是面向全球征集的,评委来自二十八个国家的不同群体,像艺术家、理论家、学者等,还有陶瓷大师。然后我们设定了一个国内外作品的比例,非常规范,按照国际化的准则制定作品的淘汰率。投来参展的是两千六百多件,前期审核先拿掉了一部分,剩下两千三百多件,然后再从陶瓷艺术本体去选择,只选出十分之一。一共筛选三轮,每一轮的评委都不一样。

我们要感谢中国对外文化展览集团有限公司,他们对国外作品顺利到达展览现场做了很重要的保障。那时候是在疫情期间,很多作品到了海关又被退回。遇到这种情况需要迅速作出反应,我们要去沟通,要有一个机构去统筹,这些事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这次展览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单靠个人,单靠一个机构,单靠陶大,是做不起来的。

连:当时还遇到过其他困难吗?

金:除了疫情的不确定性,困难的还有打造团队。国际展首先要有团队,但我们这儿大部分人都没做过这样的事儿,比如陶大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入展览团队,大家也不知道这活儿有没有报酬。但同时,很多老师在这个过程里学到很多东西。对我来说就是给自己加了好多活,执行这样一个策展工作,需要做很多沟通和协调。仅仅是担任这一届的执行策展人,我的邮箱里就收到八百多封邮件,基本上每天在电脑前写邮件、回复邮件。

连:每次双年展都有一个主题,2021年是“瓷的精神”,2023年是“瓷的旅程”。您怎么看这些主题的区别?

金:我觉得我们的双年展应该契合国家在一个特定时期的需求,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比如说“瓷的精神”,能够在疫情期间,给陶艺人一种力量。像“瓷的旅程”,我觉得它是一个价值观,大家都在一个共同的旅程里,这符合陶瓷的行业属性,是一种没有障碍的、能够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媒介。这一届我没有过多地参与,他们提出“旅程”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棒。

在一个大的概念下面会有很多子项目,需要怎么去做,这会随着策展人的价值判断去做出更多调整和具体设计。上一届我做的时候,我是这样告诉自己的,至少不能做得和韩国、美国一样,而要充分体现出我们国家丰富多元的文化特点。

连:策展在您的工作中还是占了蛮大的比例,您个人也是陶艺家和教授,可不可以说,您现在至少有半个身份是策展人?

金:我从来没把自己当过职业策展人,真的,我只是捎带着做策展。我总觉得国内当下缺失一些高质量的、国际化的、可持续性的展览。在艺术领域所有的材料里,没有一种材料能像陶瓷这么国际化。因此,陶瓷展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贡献,让国家文化战略一下子和一个四五线城市景德镇关联起来了,陶艺能承担其他媒介所不能承担的使命。

陶瓷与当代跨媒介藝术

连:您策划过陶瓷电影周,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要策划这样一个单元?因为我本身学过数字媒体专业,对这特别感兴趣。

金:这是我觉得跟其他国际展特别不一样的东西。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有陶艺家拍影像,后来我身边有两三个朋友拍陶瓷的片子获了奖,但他们拍的是纪录片,是以叙事为主的。

我们所处的今天,应多思考传统的陶瓷该怎么去面对今天的科技语境?它应该怎么将声音、音乐参与到一个传统媒介里面去,用图像的方式来呈现,这也是一种拓展。

连:所以您认为电影这个媒介是对陶瓷这种无声作品的一种有声延伸吧?

金:对,有很多种方式,有小说、动漫式的,也有把陶瓷这种工艺的属性用声音、画面、音乐的方式重新去诠释。2018年,我开始做景德镇国际陶瓷电影周,它的作品不一定要有叙事性。比方说我们双年展上有个作品叫《溶解》,这个溶解的物理过程,它用视听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包括西班牙团队拍的片子,将时空拉得很开,从一个碗的叙事开始,到人、到时空、到自然,把这些关联起来,关注于物质本身的形态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有很多种不同的价值判断。所以说国际展在这点上是很好的,它呈现了极大的多元和包容。

策展、创作与教学的交织

连:现在景德镇陶瓷业这么发达,每年有大量的“景漂”进来,陶瓷作品不断地生产出来。但景德镇从事策展的年轻一代还是蛮少的,而且我了解到靠专业的策展还不能生活,需要兼着做一些其他的工作。您觉得在此地,策展人会成为一个新的职业吗?能够有不错收入的那种,有可能实现吗?

金:我不能确定。但是目前的高校有一个专业叫艺术管理,是有策展人培养的。跟策划不一样,策展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需要长期关注整个行业本身的历史和艺术史发展,才能从历史观来做策展,它不是纯市场的。

它无法由个人的简单的喜好和判断去做一个展览,而应站在一个社会、行业,站在城市角度去思考这个城市需要什么,这个行业需要什么,或者说这个世界需要什么,甚至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展览需要提出思考,提出问题,但展览只是为你的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方案和参考而已,虽然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一定会告诉你,这是个问题。然后不同的艺术家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策展。

吕品昌校长从2019年元旦后跟我说这个陶瓷国际双年展的事儿,我就开始做文案,开始思考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我主要聚焦在学术上—陶瓷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概念?就像我之前做“瓷的边界”展,瓷发展到今天,有没有出现边界?

包括我做的“经典再造”展,需要对行业、对城市,甚至对我们的整体文化作出思考,然后提出一个概念,再去邀请和这个概念相关的艺术家。他们解决的方式未必是结果,但有参考的价值,这就是展览本身的学术意义。

连:现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有艺术管理专业吗?

金:还没有。这样的人才可能会从省外来到景德镇,但行业要给他们机会,包括给予资金的资助。我非常庆幸我做陶溪川艺术总监的三年里,不用考虑钱,只管做。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所以才会产生不但赚钱,而且有社会效益的展览。

这个过程对年轻的策展人真的是构成一个挑战,他要有综合能力,才能够担负起这样的一个任务。他需要有一点社会责任感,有时候是需要牺牲一点个人利益的。我觉得景德镇这个地方是很容易滋生出这种东西的,因为土壤非常好,它有丰厚的历史积淀。

连:您既是陶艺家—一个亲自行动的陶艺家,又是教师,您对艺术教育怎么看?

金:我觉得教学上迄今最大的成果,是我对国际展的推崇。我希望通过跨文化方式的呈现,让我们的年轻人把展览当作课堂,去感受陶艺作为一种技法怎么产生那么多表现方式,同样是泥土怎么会做成这种和那种样子。我觉得这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的教,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我觉得教是让学生去多看展,去获得他想要的东西,去吸纳这种东西。这是学习的一个重要路径。

为什么要在景德镇这个城市做国际展?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看到这些很优秀的作品,有面对面的感受和触摸,这是国际展览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课堂上说再多理论,还不如让他去看一下作品,百闻不如一见。

连:如果在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非要二选一的话,您会选择哪一个身份?

金:肯定是选择策展人。它必须要有责任感在里面。对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可以成为你个人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是很自我的一种方式,但是策展不一样。展览要面向公众,要去提出问题,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作属性。策展应该是一种公约数,它不是个人情绪化的表达,而是一个社会、一个行业的公约数,甚至是年轻人的公约数、城市的公约数和价值观的公约数。换言之,策展应当能够引起观者的一些思考,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作者单位: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连芷平,湖南城市学院)

猜你喜欢

陶艺家双年展策展
关于策展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NO.2)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