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主题定位与流程导向
2024-05-01蔡忠平
蔡忠平
【关键词】“双新”背景;同课异构;主题定位;流程导向
新课程与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的全面实施,为落实学科育人的理念,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与必备品格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对于教师实现认识的自觉与理念的内化,促进教师的专业理解与专业发展,作用明显,意义深远。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其主题定位与流程导向需要认真构思、整体推进,形成组织者、执教者与参与者三位一体的教研共同体。
从以往各地各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来看,同课异教的偏多,主题聚焦的偏少;各自备课的偏多,以同促教的偏少;教学实践的偏多,理论提升的偏少。总体而言,这些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缺乏主题导向,对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不明显。核心素养、学习方式变革、学科实践、综合实践、深度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都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也是理解和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的重要抓手。教研活动组织者可以选择“双新”的相关主题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通过聚焦“双新”关键词,重点突破、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教师对“双新”内涵的认识高度与理解水平。
笔者所主持的两个工作室联合聚焦“学习方式变革”这一关键词,以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作为教研素材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笔者认为,本次活动可以从主题定位与流程导向两个方面为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带来启发。
一、主题定位:同课异构的教研目标与价值追求
既然是同课异构,那么教师必须对同课与异构有明确的理解与主题定位。同课不仅是指同一课题,更指向对同一课题背后的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等的理解。异构不仅包括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包括同一课题下教学的理解、教学的切入与教学艺术的展示。
1.主题聚焦的目标追求: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针对性
不同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如果主题聚焦,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角度和教学活动的侧重点会更加明确,教研活动后的交流、反思与研讨针对性也会更强,教研活动的效果也就更为优质。因此,在组织和设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时,如何突出“双新”的整体要求,以一个明确的主题来开展整个同课异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体现的是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具体目标追求。
笔者所主持的两个工作室以“学习方式变革”为教研活动主题,将对这一主题内涵的理解、目标认识的深度、教学任务的设计与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学习方式变革”后的教学感悟与教学效果等,作为这次活动的目标追求。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学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对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不仅是学习方法单一条件的改变,还包含课程、教师、文化、制度等的系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核心和关键。”[1]课堂是“双新”实践的主战场,围绕“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探索应该成为重要的目标追求。
2.专业发展的价值追求: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每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不仅是组织者对学科本质,尤其是对“双新”内涵理解与价值认识的进阶,也是执教者对“双新”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与体验,同时也会促进参与者对“双新”教学实践理解的深化与专业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三赢。所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了教研活动的价值追求之一。义教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要“在观摩和反思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提高教学能力”[2],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研平台和载体。
以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例,“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主题,对于“学习方式变革”的认识度和落实度就成了本次教研活动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义教新课标从“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3]的角度明确要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一要求就是我们“双新”实践的课程指导理念和课堂“双新”落地的具体要求。这看似简单,但要由此体现“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高度和深度,则需要教师在同课异构中不断进行有效探索和实践。本次教研活动,将“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评价观察点,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等多个维度探索以教的方式变革促进学的方式变革。教研准备阶段通过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以提高主题认识,在教学展示阶段通过同课异构来促进主题落实,在教学研讨阶段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促进主题深化。每一个环节、每一位老师,都在教研过程中经历了对“学习方式变革”这一教研主题认识的发展、提升,甚至是内化。因此,可以说,每一次主题聚焦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必将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有意义的促进作用。
二、流程导向:同课异构的共性理解与个性主张
同课异构的目的是通过一次教学的深度磨课,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成长。因此,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三大流程中,教研准备阶段重在追求“同”的导向,让教学共性得到充分理解,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建构;教学展示阶段追求“异”的导向,让教学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体现设计与教学的异构;教学研讨阶段重在追求“深”的导向,让教学共性得到提升,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重构。
1.明确教研准备的“同”
同课异构的“同”,包括教学课题的“同”、单元把握的“同”、主题理解的“同”等方面。教学课题的“同”是在教研准备时选择同一个教学课题,既可以是同一篇课文,也可以是同一篇作文,或是同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等,目的是以同一个教学课题为教研样例开展教研活动。单元把握的“同”是指对同一个教学课题所在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认识,执教双方和教研组要能开展集体研讨,形成共识,体现单元要求下的单篇教学。主題理解的“同”是要求能在教学设计前对教研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对“双新”要求有聚焦的深度思考。在同课异构教学准备阶段,活动组织方可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说明的形式明确教研活动的目的、教学设计建议、教学研讨过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有关教研主题关键词的界定和基本内容阐述的文献,丰富教师教研活动前的理论储备。
本次教研活动中,根据“学习方式变革”教研主题,一是选择精读课文《搭船的鸟》为同一教学课题作为同课异构教研样例;二是对《搭船的鸟》的单元把握,要体现单元统领下的文本理解和任务设计,抓住“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人文主题和“留心观察”的语文要素,从学习方式变革的情境性角度加以切入;三是对“学习方式变革”教研主题的理解,明确教师要重点把握“双新”背景下“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学习方式的特点,落实“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4]的要求。
2.体现教学展示的“异”
同课异构的“异”,不能是简单意义上的两位或多位教师对同一教研课题的背对背独立教学设计后的“异教”,而应是执教老师双方或多方对同一教研课题充分理解后,体现执教展示的“异构”。教学展示的“异”可以体现在教学切入的“异”、问题设计的“异”、学习任务的“异”等不同方面。“异”是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关键,一方面是执教老师在“同”的基础上的教学个性的展示,另一方面是执教老师不同教学视角的呈现,这样的“异构”才是“同课”的完美呈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未必就如有些人估计的那样差,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讲解和引导,在于给不给他们学习机会。”[“5] 教师怎样讲解和引导”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异”,具体来说,可以从教学切入口入手,或以人文主题为切入口,或以语文要素为切入口;也可以从问题设计入手,或侧重文化自信,或侧重语言运用,或侧重思维能力,或侧重审美创造;还可以从学习任务入手,或体现由分析到體验的情境性学习,或体现由整体到部分的过程性学习,或体现由阅读到表达的生成性学习,等等。
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有了不同角度的体现,背后的“同”才更能体现出教学与教研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钱梦龙老师抓住‘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宁鸿彬老师则引导学生讨论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来认识本文选取典型例子进行说明的写作思路。这都是抓语言的典型课例”[6]。这个同课异构的案例,相同之处都是抓说明语言,不同之处在于钱老师以关键语句切入,抓住“肩”和“各”两个关键字,侧重阅读分析;宁老师以标题加定语的形式切入,抓住典型例子,侧重思路分析。
借鉴上述同课异构的教研思路,笔者所主持工作室的两位老师尝试对《搭船的鸟》从不同的教学视角切入进行教学设计。在两位老师初步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笔者对他们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提炼和指导,明确“情境性”为本次同课异构“同”的突破口。在同课异构“异”的侧重点上,明确一位老师从情境性的感受与体验角度进行《搭船的鸟》教学设计,紧扣文本情节发展脉络,通过设计与文本情节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实现以读促写;另一位老师从情境性的方法与作用角度进行《搭船的鸟》教学设计,抓住翠鸟外形美、动作快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掌握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并能记录观察所得。
3.凸显教学研讨的“深”
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是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教研素材,展示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教研活动的圆满,教学研讨的“深”更在于对特点的概括、亮点的总结与教学的迁移,这是整个教研活动的高潮部分,即要从教学课例个案向普适性教学经验发展,促进教师教学经验认识的提升与理论的升华。教学经验“不是实践者个人经历的简单累加,而是选择对后续行为有所帮助的经验进行的重组建构”[7]。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的研讨环节很重要,执教者需要基于自我教学实践进行深度反思,参与者要对执教者的教学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对教研主题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内化。正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实践就是人的‘行动加‘反思——不仅仅是动脑筋就行,还必须付诸行动;也不能仅局限于行动,还必须进行认真反思。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实践。”[8]研讨过程中,执教老师要进行高度概括的说课活动,既要阐述对教研主题和教学内容中“同”的理解与把握,又要分析对教学设计中“异”的切入与突破;参与的老师可以从执教老师的说课中进行整体性的活动评价或是比较性的教学评价;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展专家点评,通过专家的专业引领,对整个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进行更为深入的总结与点评指导。这样,通过执教老师的说课、同伴间的评课与专家的指导等多维对话,执教老师之间、执教老师与参与的老师之间都可以实现同课异构后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认识的深化。
在本次教研活动研讨环节,两位执教老师分别总结了各自的教研体会和教学心得,参与的老师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学习方式变革”的认识和收获。
作为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笔者在最后的点评环节首先肯定了两位老师对“教什么”这一“同”的理解以及“怎么教”这一“异”的呈现。两位老师从抓住文本阅读的载体、学会观察的要素和迁移运用的目的进行同课异构,善于把握文本特点体现教学过程的情境性,注重目标导向体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通过以读促写体现教学任务的实践性等。尤其是两位老师设置的情境的特色,很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参考。其中,一位老师以任务为驱动,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以拟声词、颜色词和连动句切入,设计“体验船舱感受”“发现翠鸟美丽”“细观捕鱼过程”三大学习任务,创设声音情境、画面情境和动作情境等三个学习情境,融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氛围于一体;另一位老师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中抓住翠鸟外形美、动作快的特点,设计了“作者留心观察了搭船的鸟的哪些方面”的主问题,以及“作者怎样观察翠鸟的外形”“作者怎样观察翠鸟的动作”两个子问题,通过“说翠鸟”“画翠鸟”“拍翠鸟”“写翠鸟”四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并积累作者观察有顺序、有重点、有特点的方法。此外,笔者也从语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提出了落实“学习方式变革”的具体要求,明确学习目标要尽可能地体现目标内在的关联性、目标实现的操作性、目标达成的评价性等;教学设计要尽可能地体现以主情境、主问题、主任务、主活动等为教学线索;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地体现学生学习中的自我驱动、自我建构、自我重塑等。以《搭船的鸟》教学为例,要善于统整教学内容,抓住核心问题、学法支架、关键字词等,以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如还可以“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为主问题,设计“学会观察”的主任务,提供观察点、观察路径、观察所得等表格式的学习支架,或者抓住“搭”字,以静态的“站”“停”和动态的“飞”“冲”“衔”“吞”等动词,绘制动静结合的动作节点鱼骨刺图等,体现问题导向、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
义教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能“主动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9],其目的是以“应用”促“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就是抓住“双新”课改关键词,以同课异构教研准备的“同”、教学展示的“异”\体现“双新”“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以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的“深”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