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
——以赣州阳明路骑楼街为例

2024-04-30甘静钟志平张庆禧马雨甜叶钰GANJingZHONGZhipingZHANGQingxiMAYutianYEYu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3期
关键词:骑楼业态活化

甘静 钟志平 张庆禧 马雨甜 叶钰 GAN Jing ZHONG Zhiping ZHANG Qingxi MA Yutian YE Yu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是目前存量规划的重要议题。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现存问题提出更新策略,对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信息进行数据化管理,延续街区历史脉络、格局,辅以功能定位及业态引导,保持、延续街区非物质文化传承,提升街区自身“造血”功能,秉持修旧如旧、新旧共生的理念,指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

城市设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

0 引言

随着存量规划的有序推进,在城市更新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赣州于1994年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骑楼是地域典型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研究发现目前赣州骑楼在保护与活化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背景下,从城市设计视角着眼阳明路骑楼街保护与活化,探索修旧如旧、新旧共生的更新路径。

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现存困境

1.1 街区历史信息模糊不全

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或历史文献,保护修缮工作难以找到有效的指导和依据。在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内,只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重点挂牌建筑拥有较为准确的信息,其他的建筑信息难以把握,不易形成整体且有效的保护修缮措施。

1.2 街区空间脉络及格局遭到破坏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过程中,过度关注街区片面的保护与活化,忽略了历史文化街区与周边街巷的联系。在街区保护与活化过程中,容易忽略该街区传统生活方式,关注街区的物质层面而忽略精神层面,导致街区底蕴过于单调片面。

1.3 街区内部功能业态单一

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未对入驻业态进行有效分类和引导,且未设置入驻门槛,导致街区业态混乱、低端。大多数街区出现业态千篇一律、地域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1.4 文化复原“有名无实、有形无魂”

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活化过程中,会出现将原住居民全数搬迁的行为,既造成街区内居民不满,又使街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流失,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活力随之消亡,修缮好的街区“有名无实、有形无魂”。

1.5 后续资金支持不足

政府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财政投资有限,在保护与活化过程中,主要是对建筑本体进行一定的修缮改造,市政设施、周边环境无法得到全面改善,导致后续更新乏力。

2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保护再生策略

2.1 数据化管理历史文化街区信息

采用数字建设方法进行环境数据采集,以斜影测量的三维建模方式对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环境数据进行采集,真实反映周边环境内建筑、水系、地形地貌、植被、交通等特征和结构,对街区及周边环境的历史建筑和文保建筑实现“一图统览”(见图1)。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文保建筑进行精细化扫描,利用科学、先进的测量技术,获取历史建筑“云数据”,采集建筑的几何数据信息及空间位置信息,完整记录街区各个时期的风貌,为后期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工作积累数据基础。

1 姚衙前周边历史建筑情况(图片来源:《赣南特色文化一条街项目》)

2.2 延续街区历史脉络、格局

为激发街区活力,鼓励原住居民回迁,吸引新入住居民落户,保留并延续街区的社会网络关系,重点建设街区活力空间。根据街区的历史信息设计怀旧、经典、活力等主题的多元场景,提升街区的特色化和地域性。在延续街区历史脉络、格局的过程中,重点关注街巷空间的处理,设计立体化、多样化的游览路线,如提高街区内2,3层建筑的利用率,通过联防天桥、屋顶连通走廊等形成立体游览空间,建设多元游览空间和使用空间。

2.3 对街区进行功能定位和业态引导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特定文化遗产,应对实体价值空间、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进行功能定位。同时,针对街区业态也要进行一定引导。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业态低端化、地域特色弱化等问题。历史街区业态不仅具有商业价值,更是文化内涵的体现,单调且缺乏地域特色的业态与街区存续的历史风貌及文化内涵不符,无法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2.4 保持、延续街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承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核。以往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方法的制定和实施主要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阐述,导致部分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活化过程中遭到破坏,街区缺少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街区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大量共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作为街区文化承载的“隐性”空间。

2.5 完善街区资金筹措机制,增强“造血”功能

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增强街区自身“造血”功能,克服资金瓶颈制约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重要一步,可从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角度多方面筹集资金:落实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优化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捐资;接受社会特别是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人员捐资;街区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学习国外“发展权转移”的管理政策。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应提供自下而上的保护与活化机会,保障后续的管理运营和修缮维护。

3 赣州市阳明路骑楼街保护再生引导

3.1 建立骑楼街一站式数据档案库

根据上位规划对骑楼街长度、产权单位、建筑面积等街区信息进行统计记录,对产权单位进行分类,类别包括公房、私房、公私混合、无产权等(见图2)。为各产权单位设立建筑信息表,包括该产权单位的门牌号、产权分类、建筑面积、使用情况、建筑风貌、建筑质量、整治措施、建议业态,实现对产权单位建筑信息的全覆盖。对骑楼建筑的基本信息进行采样和收集,梳理建筑立面及细节照片,对应提出山花、屋顶、色彩、窗台、陶管、柱头等的改造策略(见图3)。

2 姚衙前周边建筑上位规划(图片来源:《赣南特色文化一条街项目》)

3 数字化管理平台(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传承文化风貌,提取传统样式修缮骑楼

通过梳理以往骑楼的老照片和现存的历史建筑信息,提取骑楼街原有的廊柱、山花、门窗、柱头、窗楣、材质、街面等元素,建立骑楼建筑可提取元素样式库。在骑楼建筑修缮时保证原真性,实现空间场景关系、天际线、立面形象、街面连续度等一体化设计。秉持修旧如旧、新旧共生的理念,在保护和延续骑楼街整体风貌特征的同时,对局部的大体量建筑进行拆解,形成多个独立、互通的小开间建筑,实现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并在功能上进行规划(见图4~6)。

4 阳明路传统山花(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5 阳明路传统廊柱(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6 建筑立面改造导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自绘)

3.3 增强地域辨识度,有序引导业态

3.3.1 建立地标建筑,引领街区活力

增强骑楼街的辨识度和归属感,结合历史照片、路口交叉点、重要历史建筑、标准钟等节点,修复骑楼街重要地标。通过街区内地标的形式、高度、色彩、体块来控制整个空间的秩序和节奏,提升整体活力。

3.3.2 合理规划入口、广场、通廊

将规划设计重点放在入口、广场、通廊上,打造不同主题的广场,如活动广场、观景广场、历史广场等,同时设立景观通廊。以广场形成片区公共空间的节点,以廊道强化行人的交通流线并保证景观视线的通透性。

3.3.3 科学规划立体交通

考量骑楼街现存交通问题,以重要建筑为节点,设计立体交通模式,提高屋顶、窗台的利用率,并引入休闲、运动、观赏、文化等功能,形成立体互动的骑楼街区。

3.4 有序引导街区业态

首先对骑楼街内产权进行梳理,公房定向招商,私房建立业态“正负面清单”,对街区内业态统筹考虑,形成老字号门店、文化展示展览馆、镇街特色主力店、旅游商业基础服务设施等,实现以文化产业及商业为主导的主要业态类型。公房根据建筑形式、建筑面积进行定位定向招商,引入文化、特色、创意类新业态,私房设置业态准入制度,对业态进行严格规定,同时建立业态“正负面清单”,引导其有序、健康发展。

4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和发源地,以骑楼街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在当今资源约束较大、发展理念转变的全新社会背景下,亟待探索与国家政策相适应的实施路径,挖掘被粗放浪费的资源,整合现有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有目的地构建具有人文气息、历史价值的城市空间更新模式。

猜你喜欢

骑楼业态活化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骑楼人家
骑楼的故事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新业态 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