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基因视角下历史街巷沿街建筑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以聊城米市街为例

2024-04-30孙颖陈冉SUNYingCHENRan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3期
关键词:红砖街巷风貌

孙颖 陈冉 SUN Ying CHEN Ran

以聊城米市街为例,沿街建筑包含大量可更新的传统风貌建筑、部分需整治的普通建筑及少量需原样修缮的历史建筑,在建筑更新中出现严重的传统风貌破坏问题。基于此,研究借助文化基因理论,从原始基因模式、派生基因模式与延续基因模式3个层级探讨各类建筑保护修缮、保护更新与整治的设计策略,进而指导历史街巷沿街建筑风貌有序更新。

文化基因;历史街巷;沿街建筑;设计策略

1 研究背景

1.1 聊城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巷概况

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巷,米市街建造年代久远,长期缺乏对建筑与基础设施的修缮与更新,建筑老化、破损严重,居住条件落后,且诸多沿街建筑因修缮、更新整治不当导致风貌破坏严重。本文选取米市街179栋沿街建筑(包括20栋历史建筑、119栋传统风貌建筑及40栋普通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视角入手,对传统建筑风貌保护更新策略及普通建筑整治策略进行研究,在研究范围内,15.64%的建筑需原风貌修缮,84.36%的建筑可进行持续化有机更新(见图1)。

1 研究范围

1.2 上位规划风貌管控要求

根据《聊城市东昌府区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7-2030年)》对不同保护等级建筑的风貌管控提出要求:将历史建筑划为修缮类建筑,需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修复;将传统风貌建筑列为改善类建筑,要求在保持建筑风貌与典型特征基础上进行部分更新;普通建筑分为整治类与改造类,建筑风貌仅需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即可。

笔者随导师参与聊城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详细规划与设计项目,根据项目组对各类建筑的实地勘探,将传统风貌建筑分为一类建筑与二类建筑,一类传统风貌建筑外观应遵循原材料、原形式、原结构进行修缮和整治;二类传统风貌建筑可按照传统方法修缮保存建筑原风貌,适当采用新材料。

1.3 米市街沿街建筑更新需求及风貌现状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调整,建筑更新产生多种需求:①老化破损建筑需修缮;②为提高居住舒适度,建筑局部需更新,如扩大门窗尺寸、增加光照等,使建筑外观发生局部改变;③功能置换的建筑需更新,如民居置换为民宿、商铺等,功能置换同样引发建筑外观的局部改变。

根据上述更新需求及风貌管控要求,建筑更新越来越多样化和日常化,但更新结果并不理想,米市街沿街建筑传统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有28栋需进行原风貌修缮(仅2栋保存良好,15栋更新不当需整治,11栋需修缮);保持传统风貌基本不变,可进行局部更新的建筑为111栋(其中88栋更新不当仅需整治,6栋仅需修缮,17栋既需修缮又需整治);不协调建筑为40栋。

1.4 从文化基因角度研究的必要性

米市街沿街建筑中原材料、原形式、原结构保护的建筑相对较少,而保持传统建筑典型特征并可进行局部更新的建筑,以及需风貌协调的建筑占比较多,约80%的建筑被允许更新,且居民更新需求合理,但由于更新行为不当,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导致传统建筑风貌被大面积破坏。本文借助文化基因理论,根据不同保护等级建筑的风貌管控要求,将文化基因分为原始基因、派生基因与延续基因3个层级,分类探讨其设计策略,以期指导历史街巷建筑有序更新,延续历史街巷传统风貌。

2 原始基因模式研究

2.1 适用对象及作用

1)适用于在历史街巷中保护等级较高的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及一类传统风貌建筑。按照风貌管控要求,此类建筑外观需保持原风貌。此类建筑大多老化破损严重,部分沿街建筑立面由于未按风貌管控要求进行更新,亟需整治。原始基因模式研究可用于指导较高保护级别的建筑修缮与整治,指导破损老化建筑原样修缮或局部破坏建筑整治修复,以延续其原始风貌。

2)适用于在历史街巷中保护等级相对较低,但建筑风貌具有唯一性的二类传统风貌建筑。根据风貌管控要求,其可在保持传统建筑风貌特征不变的基础上局部更新,研究其主次基因,在保证其典型风貌特征不变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其合理的更新需求。

2.2 体系构建

2.2.1 历史资料详实的建筑

对于历史资料详实且能查询其原始风貌的建筑,可按照所提取的原始基因进行原风貌修缮或整治,首先提取建筑体量、建筑墙面、屋顶、窗户、门、附属构件及特殊装饰等主要建筑要素,其次提取各要素形制与固定组合关系。

2.2.2 缺失历史资料的建筑

历史文化名城在规划审批时已对重点保护类建筑进行充分研究,对于缺失历史资料的建筑可通过以下研究考证其原始基因,尽可能恢复其原貌。

1)根据现有建筑判断其隶属年代、区域,如位于米市街北端的20世纪50年代红砖民居类建筑。

2)根据所处位置对周边同时期、同风格、相近体量的建筑原始基因进行提取。

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当地居民进行访谈,尝试恢复建筑原风貌,可实施多种方案。

4)根据当地居民的描述及相关技术人员的考证,验证哪种方案更接近建筑原风貌。

2.2.3 可局部改造的建筑

风貌具有唯一性的二类传统风貌建筑可在保持原有建筑典型特征的前提下,根据更新需求进行局部更新。基于此,需研究原始基因中的主次基因,主要基因不可更改,次要基因可参考派生基因的要素形式与组合模式进行更新。

以米市街85号建筑为例,该建筑为二类传统风貌建筑,建筑风貌具有唯一性。

1)提取建筑主要要素 包括建筑体量、墙面、屋顶、窗户、门、特色构件等,提取时须对主要要素的形式、色彩、肌理、尺度进行把控(见图2)。

2 米市街85号建筑主要要素

2)确定主次基因 由于建筑风貌具有唯一性,故建筑体量、墙面形制、屋顶形制、门窗洞口尺寸及特色装饰等主要基因不允许改动,门、窗、栏杆等次要基因可进行适当变动,增加建筑的历史韵味。

3)根据主次基因进行更新 根据主要基因去除立面瓷砖,恢复水刷石墙原貌;根据次要基因及更新需求对门窗进行更新,进而烘托其历史氛围(见图3)。

3 米市街85号建筑主次基因更新前后对比

4)对比验证 建筑次要基因虽可进行局部更新,但需考虑是否与建筑原风貌相匹配,因此,更新改造设计方案需专业人员判断其是否符合传统建筑风貌,并上报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

3 派生基因模式研究

3.1 适用对象及作用

派生基因的适用对象分为两类。

1)同一类型建筑,即存在共性且具有多元化建筑风貌的多栋建筑。

2)需进行功能置换的二类及二类以下传统风貌建筑。此类建筑保护等级较低,可在保持建筑风貌主要特征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局部更新。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派生基因的适用对象主要是米市街历史街巷二类及二类以下传统风貌建筑。

米市街历史街巷二类及二类以下传统风貌建筑数量众多,且多为民居,在更新过程中分为两类。

1)民居维持原有建筑功能,研究其派生基因,科学指导居民更新行为,确保局部变化不影响传统建筑风貌延续。

2)民居建筑功能置换为商铺、民宿或其他功能。对于此类建筑,需判断其体量能否承载置换后的功能,若可以则需研究建筑功能置换前与置换后的派生基因,指导功能置换后的建筑保留原有风貌特征。

3.2 体系构建

传统风貌建筑更新分为两条途径:置换同类建筑派生基因的多元形式,在延续其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满足基本更新需求;根据特殊更新需求,在不改变建筑主要基因的同时,适当对次要基因进行更新,不完全拘泥于原有的派生基因,但需进行复核验证是否符合传统建筑风貌大体特征。本文研究某类建筑派生基因的多元形式和多元组合,以及派生基因的主次基因,进而构建派生基因体系。

3.2.1 派生基因提取与多元组合模式

派生基因是对某类建筑原生风貌各要素的多元形式提取和多元组合模式研究,其模式流程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 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红砖类民居建筑为例,米市街红砖类建筑多为1~2层,建筑单层层高2.7~3.3m,墙面均为红砖砌筑。

2)确定派生基因采样范围 为搜集红砖民居建筑的各类形态,在初期提取红砖建筑派生基因过程中,将提取范围扩大至米市街整体街巷,此范围内红砖建筑较多,且该类建筑具有地域性,红砖建筑之间具有相似性。

3)建立采样库 在确定提取范围后,对建筑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及拍照,查找相关上位规划与历史资料,并咨询当地居民,了解建筑原有风貌。

4)去伪存真建立样品库 传统红砖建筑在使用过程中,部分建筑仍保存原有红砖风貌,但大部分建筑在使用中建筑外观发生改变,故需根据相关资料,去伪存真,恢复其原有建筑风貌,建立派生基因样品库。如米市街99号建筑,建筑沿街立面贴满瓷砖,难以辨认原有红砖材质,需去伪存真,还原其原有风貌。

5)提取建筑主要要素 通过对二类传统风貌建筑红砖民居实地调研,发现更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墙面、屋顶、窗户、门、雨棚等建筑要素中,且多数因某类建筑要素的材质、尺度、形制、色彩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符而产生。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建筑中具有文化价值的特色装饰。

6)各要素的多元形式提取 对红砖类建筑的墙面、屋顶、窗户、门、雨篷、特色装饰6类要素派生基因进行提取,涉及形制、尺度、材质、色彩4个方面。

7)派生基因多元组合模式研究 根据上述红砖类建筑要素的派生基因,对其进行多元组合,在组合过程中需考虑处于同一墙面中的要素,包括门、窗、特色装饰等,尽量色调统一,形制协调(见图4)。

4 红砖类建筑要素派生基因组合方式示例

3.2.2 确定主次基因及其范围

在更新时须确定派生基因的主次基因,主要基因按照派生基因原样进行更新,不可改变,次要基因在进行多元组合时可根据居民需求进行适当更新。

红砖建筑的主要基因是红色砖墙肌理及建筑屋顶形式,需按派生基因原样更新。红砖建筑的次要基因是门窗的尺度、色彩、材质及特色装饰。根据居民日常更新需求,次要基因可进行适度调整,并依据专业人员意见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4 延续基因模式研究

4.1 适用对象及作用

1)适用于历史街巷中的普通类建筑整治与更新,针对风格各异的不协调建筑,利用延续基因探讨有效的整治与更新途径,使其与相邻的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

2)适用于传统建筑上的新增附属物,如广告牌、设备箱等,使其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

4.2 体系构建

4.2.1 延续基因的要素提取

不协调建筑种类多样且不受限制,延续基因并非固定不变,更新途径更加多元。根据不协调建筑周边传统建筑风貌,分析其建筑风貌的主要特点,包括建筑体量、肌理、主色彩基调等,提取延续基因要素,以期在整治或更新过程中通过采用某延续基因,促进其风貌与相邻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

4.2.2 延续基因的应用模式

延续基因的控制主要指建筑部分特征延续原始基因或派生基因,保证普通建筑风貌部分特征与传统风貌一致或相似。

1)建筑降层或降高 不协调建筑的建筑风貌多变,建筑高度多样。根据《聊城市东昌府区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7—2030年)》要求,新建建筑不得超过周边保护建筑高度,以保护传统建筑空间尺度和轮廓。不协调建筑需根据周边建筑现状进行降层或降高。

2)立面分割体量 除控制高度外,建筑体量也需控制,可对建筑体量进行拆解或通过立面手法分割与弱化。

3)控制大面积建筑色彩 针对位于历史街巷的普通建筑,尤其是墙面、屋顶等面积较大的建筑要素,其色彩不可过于跳脱,应按照传统风貌建筑某类派生基因的色彩进行整治。

4)控制建筑肌理 墙面与屋顶等面积较大的建筑要素,其肌理需与传统风貌相似,可采用贴面砖模拟墙面传统肌理,或采用粗糙涂料模拟墙面或屋顶传统肌理。其他面积较小的要素也须控制肌理,如尽量采用粗糙质感的材质,选用窗格划分较多的窗户等形式。

延续基因需根据具体历史街巷风貌问题进行分析,考虑相关专业人员意见,确定最终设计方案,控制不协调建筑风貌,使其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见图5)。

5 延续基因控制建筑风貌示例

4.3 应用策略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建筑立面出现新增附属物,包括广告牌、雨篷及设备外框架等。因此,在历史街巷中需要控制新增附属物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见图6)。

6 传统建筑新增附属物风貌控制

4.3.1 控制广告牌风貌

在不同历史时期,部分建筑屋顶采用浮雕文字或牌匾作为商业宣传标语,也有部分商业采用小尺度的广告牌,位于入口一侧。新增广告牌可借鉴传统广告牌的方式,控制其色彩与传统建筑相协调,或采用商业牌匾常用的书法字体,使广告牌更具历史韵味。

4.3.2 控制雨篷风貌

在米市街发展过程中出现多种雨篷形式,位于窗户上方及商铺入口处。此类雨篷整体协调,仅需根据历史街巷中传统建筑派生基因控制其色彩、材质与肌理即可。

4.3.3 控制设备外框架风貌

空调外机、设备箱等外置设备往往借助金属支架置于建筑立面上方,应尽可能将其设置于隐蔽区域,并增加外框架进行遮挡。设备外框架可应用传统建筑材料及传统砌筑方式等。

5 结语

本文以米市街179栋沿街建筑为例,从文化基因视角入手,根据不同保护等级建筑的风貌管控要求,将文化基因分为原始基因、派生基因与延续基因3个层级,分类探讨其设计策略,以期指导历史街巷建筑有序更新,延续历史街巷传统风貌,为其他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红砖街巷风貌
《武汉街巷回忆》手绘板插画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红砖白石五店市
红砖及砂浆强度试验方法探讨
雨中的街巷
吉祥猫事务所 红砖楼的秘密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