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址公园文旅配套建设实践
——以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保护提升及文旅配套建设工程为例

2024-04-30冯凌志路璐王龙FENGLingzhiLULuWANGLong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3期
关键词:原乡石刻风貌

冯凌志 路璐 王龙 FENG Lingzhi LU Lu WANG Long

基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关注。遗址作为其中体量极大、人文底蕴深厚、科学价值突出的类型,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聚焦文物保护和文旅发展,以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保护提升及文旅配套建设工程为例,探索遗址公园保护提升、文旅配套建设思路,拓展巴渝原乡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文化遗产;遗址公园;保护提升;文旅配套;生态文明

0 引言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在科学研究、保护管理、开放利用、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遗址公园是对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的有效模式之一,“遗址” 是其主题,“公园”是其形态。

遗址公园的保护提升及文旅配套建设应考量其历史价值、文化意义、科学重要性、生态平衡和社会效益,遵循公众参与原则,旨在实现历史文化遗址的有效保护及生态本底的保护与修复,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文旅产业繁荣,增进国际友好交往,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1 项目背景

大足区谨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将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足石刻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大足石刻景区的发展目标为:统筹抓好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让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让更多游客在大足驻“足”、留“足”,力求将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为聚焦“国际化”的国际知名旅游地。

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保护提升及文旅配套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宝顶山景区保护提升工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文脉沿革、功能需求、发展需要中应运而生。

2 项目概况

大足石刻是全世界8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类遗产之一。宝顶山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风景名胜区,位于大足区城区东北处的宝顶山之上,以宝顶山石刻为主体,包括圣寿寺、广大寺等千年古刹,以及大足石刻博物馆、老街等文博展馆和配套街区,是集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世界遗产地特色文化景区,同时作为佛教圣地之一,是儒释道三教文化汇流之所,充满世俗之美的艺术殿堂。

宝顶山景区保护提升工程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严格按照遗址保护规划对遗址周边土地使用梯度等级的要求进行保护提升及文旅配套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6.6hm2,秉承“经济实用、自然美观”的原则,突出生态化、人文化、艺术化,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呈现秀美的巴渝农耕乡村画卷,展现大足石刻文化魅力。

根据《重庆大足石刻文物区保护总体规划》,宝顶山景区总面积为48.9km2,遗址文物区重点保护范围面积17.13hm2,其中以大佛湾、圣寿寺、广大寺为核心遗址,强调对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原真性的留存与展示;一般保护范围面积37.14hm2,即重点保护范围外约500m范围,强调环境生态修复及未勘探遗存的保护,建筑物及设施秉承原址原建原则;建设控制地带面积95.51hm2,即根据疑似遗存分布及景区开发需求对一般保护范围外500~2000m区域实行建设控制,景区开发类项目需经各级相关部门审批方可实施。

宝顶山景区保护提升工程分为3个子项,以一般保护范围的环境保护提升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城市文旅配套建设为侧重点,其中果岭别院(广大寺乡村文化遗产民宿保护提升)与宝顶别院(原宝顶镇政府大足石刻艺术之家保护提升)位于一般保护范围内,是对现状老旧房屋及环境的保护提升工程,通过将空置村落、旧宅升级为原乡酒店民宿,助力游客“留足”住宿,拉动景区产业提升;如意花开项目(游客中心集散广场、游客中心周边及游步道沿线景观提升)位于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依托山水环境而建,是对现状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功能的补足提升,吸引游客“驻足”游赏,是宣传大足形象的城市名片。

3 一般保护范围的环境提升

果岭别院及宝顶别院的保护提升以广大寺及老镇政府为核心,辐射周边老旧建筑,秉承一般保护范围原址原建、保护加固的修复原则,保留原有村落肌理、山水格局和生态系统;综合考虑发展目标及功能定位,从生态、文化、娱乐、体验、设施配套五方面制定提升发展策略,保障村庄乡村旅游和原乡特色民宿持续发展;延续并强化有特色的禅修礼佛文化和巴渝传统村落文化;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山水空间格局及原乡材料营造良好的游园通道和基础服务设施,解决景区配套功能远离核心遗址景点的问题,助力景区文旅产业提升,以沉浸式体验的形式加强石刻文化的传承与宣传。

3.1 生态修复契合原乡风貌

随着城市化发展,原住民迁出,村落逐渐衰败,原乡风貌遗失;水脉不畅,湖塘干涸,水塘废弃,水环境较差;植被结构单一,田间步道、房前屋后过度野化,林田空间结构紊乱,缺失场地空间与场景空间。

生态修复是原乡风貌场景表达的重要基础,以生态为切入点,秉承尊重自然、依山就势原则,描绘“原乡、野境、烟火气”的美好生活画卷,最大限度还原农耕韵味、巴渝原乡风貌及历史环境氛围。

依托现状,随形赋势,对生态环境问题一一梳理、归纳总结,采用“特征拾取—劣势发掘—策略对位—措施巩固—目标生成”的方式,对山、水、林、田、湖、草制定针对性修复策略,保留原有生态空间格局,彰显巴渝原乡风貌,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见图1)。

1 生态本底修复策略

3.2 因地制宜保护提升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先保护后提升原则。通过分析巴渝原乡风貌和村落空间特征统筹布局,依据《重庆大足石刻文物区保护总体规划》相关要求,保护遗址公园周边的视域空间,严格控制建设强度,同时对周边村落建筑形制和色彩进行把控,对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元素进行改造提升。现状村落属一般保护范围内的自然村落,对其生态环境、民宅院落、原有生活生产模式及功能布局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背山面水、近林望田”的空间特征,据此保存既有民宅院落布局,追寻原有生活生产模式,提升生态环境及基础配套设施。

现存村落民宅院落主体结构保存良好,但院墙、院落铺装、通行路径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破旧坍塌,原有水塘及农田野化严重。保护提升因地制宜,禁止大拆大建,在既有民宅院落的基础上,保护、加固原有主体结构,使用功能方面坚持原规模原址原建,场景氛围以“乡愁”为基调,保持原乡特色,尊重在地生态环境、生活生产特点、功能布局,将既有生态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村落院坝及基础配套设施重组和再生(见图2~4)。

2 基于在地环境提升前后对比

3 基于原有场地功能提升前后对比

4 基于原有空间特征提升前后对比

3.3 景观营造助力文旅发展

巴渝农耕文化是环境风貌控制的内核,大足石刻文化是文旅发展的抓手。基于对历史环境的研究,结合历史沿革和现状风貌,以“绣花”手法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营造,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弘扬大足石刻文化魅力,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巴渝农耕文化主要体现在生活生产方式上。在景观营造中,借用废弃民宅前的闲置场地打造原乡院坝,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植入其中,如别院赛歌、抬工号子、鲤鱼灯舞等(见图5);恢复周边农业生产用地,运营农事体验业态,如荷塘垂钓、枇杷采摘、种瓜采豆等(见图6)。

5 原乡院坝场景提升前后对比

6 生活生产场景提升前后对比

巴渝地区拥有丰富的乡土材料资源,就地取材更能体现经济性与朴实性,展现原乡风貌。将老石板、山皮石、竹木、立瓦等乡土材料用于破旧院坝、院墙、田间步道的提升,回收采集乡土农家老物件作为点缀场所空间的景观小品(见图7,8),通过具有浓厚乡土文化烙印的建造材料直观展现巴渝原乡生活场景。

7 乡土材料与老物件

8 老石板、旧家具、老石磨等点缀场所空间

深挖和保护大足石刻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景观营造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将大足石刻造像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提炼形成特色标识,应用于设施小品中,通过原乡风貌的修复与石刻元素的延展,突出文旅配套的整体性及文化魅力(见图9)。

9 大足石刻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小品

4 建设控制地带的城市更新

如意花开项目(游客中心集散广场、游客中心周边及游步道沿线景观提升)位于宝顶山景区的门户位置,是景区游览的必经之路。项目规划前,曾是一片废弃的鱼塘及荒地,仅有游客中心矗立在山脚下,道路不通、轴线不明、功能紧缺、周边路网杂乱无序,不利于游客的集散及景观风貌的展示(见图10)。因此,建设游客中心配套的广场及停车场势在必行。项目结合大足区城区、宝顶山景区需求,遵循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规范,严控建设量,秉承生态优先、完善路网、融合文化的设计原则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和乡村环境修复,保护修复山水格局,优化完善文旅功能,形成集生态修复、集散广场、停车服务于一体的景区综合入口集散服务空间及礼仪性的轴线景观空间,成为城市示范性绿色地标及文化名片。

10 如意花开项目建设前场地格局

4.1 山水修补营造城市生态空间

通过对现状地形、水系、植被的调研,依山就势、汇水成湖,对山林进行植被修复与生态景观优化提升(见图11)。收集山地径流,自然引入现状低洼鱼塘区域汇集成湖,营造整体的山水空间骨架;将相对平坦的荒地改造为广场,整合梳理路网、增设停车场;将原乡风貌与石刻文化相结合,塑造供游客集散、游赏、停车、休憩的如意花开广场,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处城市生态公园,助力周边活力提升及产业升级。

11 如意花开项目规划布局

如意花开广场西端的如意湖总面积约1万m2,造型选用大足区区花——莲花的形态,其间栽植多品种荷莲,取“美好、美满、大丰大足”的寓意。湖心设置一尊石刻文化雕塑,与荷莲相映成趣,呼应宝顶山景区的佛学禅意,成为特色网红打卡点。

雕塑北侧的生态岛上设林荫方亭供人休憩,两侧由石桥栈道相连,形成特色亲水游线。湖面周围由生态透水铺装及“花瓣”形的绿岛地形共同塑造出莲花形态的滨湖游憩环线,承载“莲花朵朵开,宾客八方来”的美好寓意(见图12)。

12 如意花开项目鸟瞰(图片来源:张万里)

4.2 因地制宜优化景区布局

规划前的香山大道斜向直入游客中心,使景区与城市空间完全割裂,周边路网多为交错的村道小路,空间局促,视线受阻,流线不通。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及经济性原则,将香山大道改线,连接荷香路,将游人引导至正对游客中心轴线的如意花开广场;将原路面扩建为停车场,利用内部道路形成环线,构建景观节奏及礼仪轴线,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道路及市政设施,南北两侧停车场共提供534个车位,解决停车需求的同时引导游客动线,为如意花开广场集聚人气(见图13)。

13 如意花开广场鸟瞰(图片来源:张万里)

4.3 文化符号融入景观营造

如意湖向东是如意花开广场区域,全长108m,主要采用生态透水铺装,搭配周边花瓣绿岛的生态草沟及雨水花园,满足海绵城市的生态要求。铺设当地的青石老石板,以大足纹饰砖进行装饰点缀。两侧栽植8株高大的菩提树作为林荫点景,呼应大足区“佛都”的意境。广场种植优选乡土树种,以荷花、海棠、菩提烘托文化氛围;以香樟、黄葛树、桂花等常绿树种铺设绿色基底;多量栽植彩叶树种,如栾树、乌桕、黄连木、蓝花楹、紫薇、红枫等,丰富四季色彩,形成春花、秋叶、冬果的季相特色;搭配部分果树、观赏草及地被草花共同营造多层次、多色彩、多体验的景观风貌。

如意花开广场中心的入口景石刻有“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殷殷嘱托(见图14)。广场上加设刻有大足特色纹样的景观灯柱、整石坐凳、标识系统及雕塑小品,进一步丰满广场的文化表达(见图15)。

14 入口景石(图片来源:张万里)

15 景观灯柱与整石坐凳(图片来源:张万里)

如今,如意花开项目已建设为山林衬托、碧水汇流、林荫掩映的集散广场空间,荷美棠香、小景玩味、林下漫步的亲水游憩空间,芳草漫坡、大树点景、雕塑点题的迎宾空间,成为大足区及宝顶山景区的门面,每年迎接数百万游客的到来。

5 结语

宝顶山景区保护提升工程通过生态、建筑、市政、景观、室内等多专业协同规划设计,使项目契合大足风貌,弘扬大足石刻文化魅力,整体环境与宝顶山景区融为一体,营造生态建设亮点,筑牢绿色屏障,用生态手段将宝顶山景区建设为山清水秀的生态展示地。

遗址公园在当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推动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围绕遗址公园保护提升及文旅配套建设的实践探索是对城市更新路径的有益尝试。对遗址公园发展来说,应充分利用在地环境、人文历史及城市发展政策的组合手段,激发文旅潜力,促使遗址公园真正成为城市更新、文化赋能、文旅融合的新型驱动力。

猜你喜欢

原乡石刻风貌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原乡
原乡人·漂泊者·白面具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原乡神话的追逐者——《空山》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