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024-04-30毛少敏上海市川沙中学南校
毛少敏 上海市川沙中学南校
2022 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中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情与建构。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
现在的信息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社会节奏的加快需要人们不断学习和更新思维方式,小学生处于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只学课堂内的知识是不够的。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课程内容涵盖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其中社会生活里出现的环境问题、历史故事、法律法规等小学生不是十分熟知,需要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走进社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式学习,扩展视野,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一、新课标背景下任务式学习的特点及意义
任务式学习就是根据某一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内容涉及面越来越广。如一年级下册“大自然,谢谢您”中出现春蚕吐出的丝变成丝绸内容,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中出现熟知学校历史内容,五年级上册“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中有几句话提到了辽宁省沈阳市的“残历碑”,内容非常宽泛,学生们基本上都不熟悉。可见,任务式学习的意义在于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知识内容,将课本知识落实在实际生活中或拉近感知距离,提升学生综合行为能力,培养观察、理解、比较、分析、判断等学习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任务式学习的设计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中任务式学习的设计以学生查找资料、创设情景剧,或者是学生乐于参与的现场观摩、调查采访等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索,把知识、情感和行动等方面的经验相融合,对教科书的内容有深刻的认识,解决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与教材实现真正的互动,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任务式学习设计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一)基于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式学习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以课程目的为导向。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是任务式学习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三年级上册“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第二课时中有一个“我为学校出点力”板块,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填写调查报告,发现学校在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校园绿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分析形成原因,提出各自的建议和方法,学会给校长写信,学写行动方案。整节课上,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如何完成调查报告”,学习兴趣浓厚,各自的观察能力,学会了如何写调查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作为学校集体中的一员,有责任去关心学校事务,完善大家共同的生活空间。
(二)基于生活情境设计任务式学习
生活情境是任务式学习设计的起点。小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从已有经验出发,随着任务式学习的展开,自身经验得到了利用、加工、丰富和提升,这样教材的内容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例如,二年级下册的“我们都坚持过”板块“坚持才会有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曾经坚持做过什么事,坚持了多久,有什么收获或感受等,学生在回顾过往坚持的经历过程中,再一次感受到执着的过程和细节,并说出了自己新的体验和发现。课堂上,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目标不要太“高大上”,把适合自己坚持的目标定下来,学会自我监督、自我反省,通过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让“坚持”行为在“坚持”记录表中更具操作性。这两个基于生活化的情境任务式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坚持能让自己战胜困难,感受到超越自我后的先苦后甜。
(三)基于学情设计任务式学习
在任务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小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喜欢图片、视频等直观性的资料,动手做一做、画一画等简单任务能吸引他们,因为简单、直接的成功感使他们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感兴趣。中高年级时学生的意识思维开始加强,对于一些文字资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接受复杂点的思维方式,愿意挑战比以往更为烦琐的调查任务,超越过往的自己能让他们有挑战感、成功感。因此针对不同年级需要设计不同的任务式学习,任务式学习需要多样化,如查找资料、人物采访、设计调查表、情境式表演、写倡议书、设计图片展、撰写植物日志、制作小报、设计导入式问题等。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中,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危险情境:被同学递烟,同学过生日时被劝酒,坐火车时被陌生人递饮料等,小组合作演一演,通过参加活动,学生了解到抽烟、喝酒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都有伤害,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好的行为,甚至会造成犯法的后果,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基于学情的多样化任务式学习,学生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充满好奇,感受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为保障积极、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新课标背景下任务式学习的策略
(一)明确步骤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设计任务式学习时要以课程为中心,以明确的步骤来进行。学生有目的地按照步骤完成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从中获得能力提升。例如,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一课中有一个“处处可学习”板块,里面有一个实践活动——学做一道菜或学种一种植物,教师需要明确任务的步骤:第一步,确定目标;第二步,准备工作有哪些;第三步,操作过程是什么;第四步,学习收获是什么。教师可以举例说明。课后学生知道要先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菜或者植物确定下来,接着从家长、老师或网络等地方了解准备工作的内容,清楚告知家长需要帮忙买什么东西,自己可以参与购买过程,然后在家长保护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最后写下自己的制作过程和收获。这样的任务式学习步骤清晰,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和教师告知的要点,做起来时思路清楚,不会手忙脚乱,更不会无从下手。在制作菜肴或种植植物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到了一些动手技巧,知道了一些生活常识,懂得了学习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中,还有多种途径和多方面的内容。
(二)主干问题引领策略
主干问题是贯穿在任务解决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围绕主干问题,可以驱动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考探索,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学生心中有疑问,通过寻找,找到答案,这种问题引领方式的任务式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养成学贵有疑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中,教师可建议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喜欢的衣物或者食物的来源,自己设计问题,找到答案进行交流,可以参考书上“白白的大米哪里来”这一内容,进行图文结合的调查小报制作。学生纷纷从米糕、蛋糕、薯片、裙子、裤子等常见的物品入手,提出疑问:商店里出售这些物品之前它们在哪里?它们是什么工厂制作的?制作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它们的原材料是什么?原材料又是哪里来的呢?追根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知道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而促进了学生对国情的了解,获得社会性发展。
(三)自主合作策略
在进行任务式学习时,采用人物采访、情境式表演、写倡议书、设计图片展等方式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完成。如果为了避免烦琐,让学生独自完成类似任务,一是会加重学生负担,降低积极性;二是有可能低质量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合作过程中,人人有任务,就会减轻任务负担,而且人多,收集的资料和沟通渠道多,对于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必不可少。在合作时,学生能学会与人沟通。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四)多样评价策略
道德与法治中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的评价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为中心,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完善成果评价,加强过程评价,发掘价值评价。”评价方式有: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例如,三年级下册“说说我们的学校”中有“一起画张平面示意图”的板块,要求学生画出校园内的建筑和景色,并把它们的名称标出,这时教师可以用评价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评价内容为:画出东、南、西、北的方向,画出标志性建筑物和景物,画出整个学校面貌,评价分自我评价、同桌评价、教师评价。任务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基础上有效地内化了知识,保障了学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等,实现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一定的价值观,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达到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当然,任务式学习需要依靠道德与法治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增加其生活经验,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因此,任务式学习对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举足轻重,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将它运用到课程中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