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在牙种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04-30杨丹雷明辉付敬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7期
关键词:引导性骨粉牙槽骨

杨丹 雷明辉 付敬敏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咸阳 712000;2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咸阳 712000

缺牙可造成牙齿错位、倾斜、间隙过大、口腔功能下降等问题,甚至可导致面部不对称、颞下颌关节病变,缺牙持续时间越长,后期治疗效果越不理想[1-2]。牙种植是临床治疗牙列缺损的主要方案,通过在缺牙区域植入义齿可恢复牙齿功能,改善美观度。充足骨量是种植牙获得满意长期功能、良好美学效果的重要基础,但多数牙种植患者因炎症、生理性骨吸收等情况,导致缺牙后出现不同程度牙槽骨丧失,种植体无法获取良好的三维位置,影响种植效果[3-4]。在牙种植过程中,引导性骨再生、Onlay植骨、骨劈开术等牙槽骨增量治疗尤为重要,其中引导性骨再生可通过植入各种材料促进多个方向骨组织再生,使种植体周围缺损区填补、支撑,提高种植体的稳定性及成功率[5-6]。选择合适种植骨材料在引导性骨再生修复中具有关键作用,人工合成骨粉填充用于种植手术可填补患者缺损牙槽骨,达到增量目的[7]。可吸收生物膜是一种特殊的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被广泛用于口腔种植学领域的引导性骨再生术中[8]。但目前关于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在牙种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尚鲜有报道[9-10]。本研究选取因牙列缺损就诊的98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在牙种植中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因牙列缺损就诊的98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40.95±8.03)岁,牙位分布:11号10例、12号7例、13号5例、21号13例、22号9例、23号5例;研究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41.37±7.86)岁,牙位分布:11号11例、12号6例、13号4例、21号16例、22号8例、23号4例。纳入标准:⑴上颌单颗前牙缺失;⑵符合《美容牙科学》中唇侧骨缺损诊断标准[11];⑶首次牙种植且与引导性骨再生同期进行,并符合治疗适应证;⑷口腔卫生良好,菌斑指数≤25%;⑸年龄18~60岁;⑹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伴有控制不佳的全身系统性疾病、炎症性疾病;⑵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⑶术区软组织红肿破溃;⑷伴有骨代谢类疾病;⑸伴有精神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服用双磷酸盐药物者;⑹伴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史、牙周疾病;⑺伴有夜磨牙、紧咬牙等症状及前牙深覆;⑻合并种植手术禁忌证;⑼邻近牙急性炎症,伴牙周病;⑽依从性差、自然失访。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编号2023-05199)。

2.方法

两组患者牙种植术前常规口服抗炎、止痛药物,消毒口周及口内黏膜,局部麻醉术区,切开黏骨膜瓣,暴露骨缺损区,去除病变骨质与炎性肉芽组织,枸橼酸处理根面,生理盐水冲洗,确定种植体位置并备洞,植入种植体。然后进行以下操作:⑴研究组给予可吸收生物膜(瑞士盖氏制药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73176317,型号:25 mm×25 mm)复合人工合成骨粉(瑞士Geistlich Pharma公司)填充。在唇侧骨壁,将经生理盐水浸泡的人工合成骨粉填充于种植体骨缺损区,不超过牙槽骨平面,使种植体唇侧组织厚度约2 mm。选取大小合适可吸收生物膜覆盖植骨区,缝合创口。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⑵对照组给予口腔修复膜(烟台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170386,规格:C型,1.5 cm×2.5 cm,1片/袋)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人工合成骨粉填充方法同研究组,但使用口腔修复膜覆盖植骨区,缝合创口。术后口服罗红霉素胶囊(珠海安生凤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442,规格150 mg),150 mg/次,2次/d,治疗3 d;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江苏晨牌邦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018,规格300 ml)漱口,10 ml/次,3次/d,漱口7 d。

3.观察指标

⑴种植体植入成功情况。两组患者种植3个月、6个月、12个月评价成功率[12],种植成功率=种植体成功牙数/总种植牙数×100%。⑵种植体牙周健康情况。两组患者种植前、种植12个月,使用牙周探针测定种植体牙龈沟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⑶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两组患者种植后即刻、种植12个月时分别拍摄CBCT图像,测定种植体肩部根方1 mm、4 mm、7 mm、10 mm位点的唇侧骨厚度(每处测3次取平均值)。⑷骨缺损再生情况。两组患者种植3个月,使用10分度游标卡尺测定植骨高度(植骨后牙槽骨高度-植骨前牙槽骨高度)、成骨高度(术后牙槽骨厚度-植骨前牙槽骨厚度)。⑸种植体龈沟液因子情况。两组患者种植前、种植3个月,使用滤纸条采集舌侧、颊侧近中、远中龈沟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形成蛋白-2(BMP-2)。⑹术后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咬合疼痛、感染、膜暴露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种植体植入成功情况(表1)

表1 两组牙种植患者种植体植入成功情况比较 [例(%)]

两组患者种植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种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种植体牙周健康情况(表2)

表2 两组牙种植患者种植前及种植12个月的种植体周围健康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牙种植患者种植前及种植12个月的种植体周围健康情况比较(±s)

注:对照组给予口腔修复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研究组给予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49 49牙周袋深度(mm)种植前6.01±1.03 5.82±0.97 0.940 0.350种植12个月2.41±0.42a 2.19±0.36a 2.784 0.006附着丧失(mm)种植前4.91±0.82 4.76±0.79 0.922 0.359种植12个月2.23±0.38a 2.01±0.32a 3.100 0.003出血指数种植前1.41±0.25 1.34±0.22 1.471 0.144种植12个月1.13±0.19a 1.01±0.16a 3.382<0.001

种植前,两组患者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及牙龈沟出血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种植12个月,研究组牙龈沟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均低于种植前(均P<0.05)。

3.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情况(表3)

表3 两组牙种植患者种植后即刻及种植12个月的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比较(mm,±s)

表3 两组牙种植患者种植后即刻及种植12个月的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比较(mm,±s)

注:对照组给予口腔修复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研究组给予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49 49 1 mm位点种植后即刻2.46±0.43 2.57±0.48 1.195 0.235种植12个月2.03±0.34a 2.21±0.36a 2.545 0.013 4 mm位点种植后即刻3.13±0.52 3.08±0.59 0.445 0.657种植12个月2.07±0.38a 2.32±0.41a 3.130 0.002 7 mm位点种植后即刻3.26±0.61 3.19±0.63 0.559 0.578种植12个月2.13±0.38a 2.39±0.41a 3.256 0.002 10 mm位点种植后即刻3.28±0.59 3.35±0.57 0.597 0.552种植12个月2.31±0.45a 2.62±0.41a 3.565<0.001

种植后即刻,两组患者1 mm、4 mm、7 mm、10 mm位点的唇侧骨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种植12个月,研究组1 mm、4 mm、7 mm、10 mm位点的唇侧骨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4.骨缺损再生情况(表4)

表4 两组牙种植患者术后骨缺损再生情况比较(mm,±s)

表4 两组牙种植患者术后骨缺损再生情况比较(mm,±s)

注:对照组给予口腔修复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研究组给予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

成骨高度2.29±0.37 2.62±0.41 4.183<0.001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49 49植骨高度2.42±0.39 2.71±0.43 3.497<0.001

研究组种植3个月的植骨高度、成骨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5.种植体龈沟液因子情况(表5)

表5 两组牙种植患者种植前及种植3个月的种植体龈沟液因子比较(±s)

表5 两组牙种植患者种植前及种植3个月的种植体龈沟液因子比较(±s)

注:对照组给予口腔修复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研究组给予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VEGF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MP-2为骨形成蛋白-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49 49 VEGF(mg/L)BMP-2(ng/L)种植前341.26±52.14 337.52±50.31 0.361 0.719种植3个月429.84±59.67a 486.57±62.18a 4.608<0.001种植前31.74±5.83 32.89±6.01 0.961 0.339种植3个月39.56±6.28a 46.58±7.12a 5.176<0.001

种植前,两组患者VEGF、BMP-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种植3个月,研究组VEGF、BMP-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均高于种植前(均P<0.05)。

6.并发症情况(表6)

表6 两组牙种植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0.20%(5/49)比8.16%(4/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727)。

讨论

种植体修复不仅可恢复缺失牙功能性,还可兼顾美观性[13-14]。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利用各种材料促进骨组织再生和修复,以填补种植区域周围的骨缺损,为种植体提供坚实基础和稳定性,提高种植牙手术成功率[15-17]。引导性骨再生放置的引导材料包括阻挡膜、骨替代材料等,其中骨替代材料是用于增量种植区骨缺损材料,通常用人工骨或动物骨制成;阻挡膜作为一种隔离物,可防止软组织和快速生长的上皮细胞进入植入区域,保持骨成形[18-20]。口腔修复膜、可吸收生物膜均为种植牙骨缺损患者常用的生物覆盖膜,均可改善种植体与周围组织间的黏附能力,促进骨愈合,但关于二者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用于牙种植患者引导性骨再生中的效果对比尚缺乏报道[21-22]。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种植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种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在牙种植患者中的近期效果与口腔修复膜相近[22]。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在牙种植中可改善种植体牙周健康情况,减少患者术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在种植手术中,牙周软组织容易因切开术而发生炎症,严重还会引发牙龈萎缩,影响种植效果。可吸收生物膜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层隔离层,防止软组织渗入骨缺损区,保护原有骨组织不受细菌感染和其他伤害,降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发生风险[23]。Elagib等[24]研究显示,可吸收生物膜表面微孔和环形纹路能促进血管生长,从而提供更多氧和营养物质,有助于刺激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骨再生,此外还能起到支撑和保护新生骨组织作用,从而使新骨结构更加牢固。既往研究显示,可吸收生物膜可促进骨缺损区骨生长,提高种植体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血管生成[25-26]。Zhuang等[27]研究显示,可吸收胶原膜用于上颌前牙种植可减少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VEGF可刺激新生血管生成,从而提供充足氧气及营养物质,促进骨细胞生长和分化,此外血管新生还可促进炎症因子清除,提高组织再生速度和质量;VEGF能够直接作用于骨细胞,在体内诱导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骨愈合,还可通过调节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磷酸酶等基因表达,加速骨细胞成熟和功能发挥,抑制骨吸收细胞活性,降低骨缺损再生期间的骨吸收进程,保护新生成骨组织[28]。BMP-2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骨组织再生和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直接刺激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启动骨干细胞转化为成熟骨细胞的过程,同时还可促进骨细胞产生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等一系列与骨修复相关分子,促进骨缺损再生。BMP-2能够刺激骨细胞产生骨基质,并加快骨基质合成速度,促进新骨形成和骨缺损部位愈合,抑制炎症反应,保护骨组织不受细菌感染[29-31]。本研究显示,研究组种植3个月的VEGF、BMP-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在牙种植中可促进骨缺损再生因子合成,与研究组牙周健康情况更佳,术后骨量丢失更少、骨缺损再生情况更佳相互印证[31]。

综上所述,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在牙种植中可改善种植体牙周健康情况,减少患者术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杨丹: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采集、分析/解释数据,起草文章,统计分析;雷明辉:分析/解释数据,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获取研究经费,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付敬敏:实施研究,采集、分析/解释数据,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统计分析,指导,支持性贡献

猜你喜欢

引导性骨粉牙槽骨
引导性反馈在情景模拟教学中的研究进展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引导性反馈在护理模拟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磨牙根柱对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动态载荷与静态载荷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的比较
骨粉加工技术
护理教育中引导性反馈方法的研究进展
微粉碎骨粉对火腿肠食用品质的影响
PRF联合珊瑚骨粉在前牙美学区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研究
基于消费心理浅析产品对用户引导性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