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核心素养,强化课程育人

2024-04-30江苏如皋市江安镇黄岱小学226500黄正芳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课标育人素养

江苏如皋市江安镇黄岱小学(226500) 黄正芳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和导向,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要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教师就要把握它的精神内核,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找准方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相较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例如,对写字教学,除了传统的要求,还进一步细化,提出了美感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关注书写过程,注重书写基本功的培养;将以前的习作、口语交际合并升级为“表达与交流”,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的创新,在保持基本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更加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变化,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中,将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融入其中,助推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紧扣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最大的亮点在于揭开了语文核心素养的面纱,将语文核心素养高度凝练为具体可感的四个方面,要求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极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就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搭建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平台,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借助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居于首位,足见其重要性。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这样表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理应得到传承和发扬。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成为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统编语文教材遴选了很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甚至编排了中华传统文化单元,大力推介中华传统文化,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民俗文化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均围绕传统节日和民俗展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单元主题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如将北京的春节习俗与当地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寻找彼此间的差异;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设计一份腊八粥的“食材表”……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学生充分了解民俗文化,积累了相关知识,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二)关注语文要素,强化语言运用

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强调语言文字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事实也是如此,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是基础。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语言运用的氛围,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体会、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统编语文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并进的方式组织单元,目的是既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又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每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板块,结合例文总结相应的语文要素,并由此及彼,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感悟语文要素在相关文章中的体现和运用。这样的语言实践,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大有裨益。教材这样编排,既能呈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阅读素材,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知识,获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问题意识,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要求教师更新对语文课程的认知。在过去,不少语文教师的意识里,只有像数学、科学这样的课程才应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强调大量的积累,强调厚积而薄发。将思维能力纳入核心素养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为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弥补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思维培养的不足。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载体。在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教师要通过交流及时纠正学生烦冗的表述和无效的问题。这样的语言实践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感悟语言素材,注重审美创造

语文核心素养的第四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语言素材作为审美对象,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在阅读过程中,具有强烈美感的语言文字,冲击着学生的感官,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有些文字虽然朴实、平淡,但它深厚的情感同样能够感染学生,荡涤心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文字中读出不同的美感,形成初步感知和欣赏文字之美、语言之美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情感适时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统编语文教材在中高年段,每学期都安排了习作单元,通过例文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在模仿中习得写作的技巧。精美的例文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并通过习作的方式表达美、创造美。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四个方面其实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相融相生,每个方面都不可或缺。文化自信是前提,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相互促进,审美创造是目标。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改革课堂教学,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平台和路径。

二、强化育人导向,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的育人导向非常明显,如在“课程性质”部分,强调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的要求;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中这些关于育人导向的内容,特别要注重育人目标的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育人目标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成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有效举措。

(一)扣紧人文主题,强化育人导向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育人导向,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为课堂教学落实育人目标提供了材料和路径,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其实就是育人主题。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美好品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家国情怀”,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物品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舐犊之情”……这些主题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要具有美好的心灵,形成良好的品格,从小热爱祖国、感恩父母。这些单元精选的例文既有流传千古的名家名篇,也有编者改编的文章,涵盖古今中外的育人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扣主题,充分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获得情感的认同和升华。

(二)抓住课堂契机,创设育人情境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育人实效,保护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关键。教师可以借助文本内容,创设相应的育人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收获良好的育人功效。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一文时,在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后,教师设计了“感悟细节中蕴含的慈母情”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找到文中的细节描写,并结合文本内容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在聆听学生发言时,教师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良好契机。于是,教师适时创设育人情境:“同学们,你们找到了这么多饱含母爱的细节,还通过谈体会,让我们知道了文字背后传达的无声的爱。老师为你们点赞!老师还想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想一想生活中妈妈的哪些细节也同样温暖、感动着我们?”伴随着歌曲《母亲》,学生分享了生活中妈妈关爱自己的细节。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爱的教育悄然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三)重视语文实践,收获育人功效

语文实践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它整合了语文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内容、方法。活动只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获得语文能力才是根本目标。语文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形式。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写作,积极运用和掌握语文知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也是落实课程育人的有效路径。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有趣的故事”,选编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和《枣核》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有两篇是童话,有两篇是民间故事,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立体。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开心地笑,还会产生各种思考。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生动有趣,思考文章的丰富内涵。教师可让学生对这四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和思辨性阅读,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碰撞,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形成对人物的综合评价。

(四)加强学科融合,创新育人模式

语文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尤其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教育性和欣赏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习惯、审美素养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得到发展。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科融合、协同育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结合起来,这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多元化与丰富性的特点。教师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道德认知,逐渐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和道德与法治教师展开教学研讨,探索学科融合育人的方法。例如,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对其中包含的传统道德观念进行挖掘,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作者的生平事迹、个人主张等,对传统道德观念产生明确认知。同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也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语言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整理以及与外界沟通的过程,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总之,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和风向标,也是课程实施的指南。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研读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理解、把握它的理念,及时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面对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语文教师只有及时转变观念,对语文教学进行转型升级,才能让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新课标育人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