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24-04-30朱永涛张悦群
朱永涛?张悦群
由教育部考试院命题的九省区“2024年普通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已于元月结束,但研究这套试卷,对于把握2024年6月新高考语文的命题思路、考查形式、试卷结构与出题重点等,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一个大趋势
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考查内容中,核心价值指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学科素养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分别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学科素养上承核心价值,下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因此2024年高考语文适应性语文测试,充分体现了新高考改革四年来考查语文学科素养这一大趋势。
就四种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道主观题而言,无论是信息文阅读第5题“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还是小说欣赏第9题“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抑或是文言解读第14题“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宋词欣赏第16题“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无一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素养的考查。即使看起来像是考查简单材料内容的第5题,其信息认知与信息加工也不是仅凭识字解词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相关语文必备知识及其关键能力作支撑。考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素养,不整体把握群文关系,没找到“气候波动”“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等因素,是无法答题的。所以,这次适应性测试充分体现了考查语文学科素养这个命题大趋势。
二、一个大变化
这次考试的客观题(选择题),从2023年新高考Ⅰ、Ⅱ卷的9题27分增加到12题36分,无疑是一个大变化,因为几年来新高考选择题都在逐步减少。而增加的三道单项选择题并不是都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其中,信息文阅读有一题。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文化II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
综合图表与文字可知,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应该是农牧兼有,选项D所说“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了,所以答案为“D”。
另外增加的两道单项选择题是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第19题(“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和(第20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增加选择题势必减少主观题(简述题),意在节省答题时间,以便考生有相对较多的时间完成简述题与作文题,体现了命题的人文关怀。
三、两类情境化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规定以考查载体——情境来承载考查内容。怎样设计情境能使考题情境化呢?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划分的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可分为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化与生活实践问题情境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化方便些,高考语文试题比比皆是。生活实践问题情境化比较难办,因为选择考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以转化相对抽象的语文知识,再物化成激活考生大脑中语文经验模块的表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次适应性试卷做得不错,如三道作文题都设计了较好的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无论是报考大学“想选择哪个专业”,还是给人赠送礼物直接送“买礼物的钱”是否可行,或者“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都设计了激发考生主动探究生活实践问题的情境。更值得一提的是默写题第17题的最后一小题。
(3)在学习交流会上,杨书记引用古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遏制骄奢淫逸风气的道理。
其中,“学习交流会”与“杨书记引用古人的名句”等表现出满满的生活气息,把以前默写题的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化转变成了生活实践问题情境化。
四、三种取意法
文言文阅读部分的第11题全面反馈教材内容,A、B、C、D四个选项依次考到《陈情表》《孔雀东南飞》《蜀道难》《逍遥游》等高中课文。这种取意于教材的命题方式能起到促使学生踏踏实实学好课文的导向作用,如《陈情表》这一课没学好,或者根本就没有学,就难以理解A项中“保卒余年”的“保”是“保全”的意思。
这次命题还注重取意于课程标准与全国甲、乙卷。2019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取消了考试大纲,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并不是高考指要,而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却可以起到相对具体的指导作用。所以这次测试的第1、2、3、4、11、12等选择题,直接体现了课标中“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等高考命题要求,第8、9两题则分别体现了课标中“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等高考命题意旨。
取意于全国甲、乙卷的原因较多,其中有一点不容忽视,参加联考的九省区曾多年参加甲、乙卷考试。这次测试的第4题就是2022年甲、乙卷第4题图表理解选择的立意继承;第19题“给”字意义和用法也是2023年乙卷第17题“能”字意义和用法的立意模仿;而第22题“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则是2021年乙卷21题“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的原题照用。
五、四项新知识
面对第9题“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不少考生甚至语文教师也無从下手,主要原因在于考到一项新知识——人物有限视角,其特点是作为讲述者的某一人物只能讲述自己所感知所认识理解的一切,会受到这一人物主客观条件(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截然相反:有限视角使读者更易体会人物心理,更易产生好奇与想象,更易获得波澜、悬念等艺术享受;全知视角使读者更易体会作者的倾向,更易掌控人物与情节,更易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据此,第9题的答案可为“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好奇和想象;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被揭示,有出人意料之效”。
此外,第4题将文本材料与图表及其文字进行多重综合的知识、第13题第(2)小题句子翻译中“灼无疑”的“灼”的意思(“明白”)與第19题“给”的词性意义和用法,都是新知识。不掌握这些新知识,是难以答题的。这也启发我们,高考语文复习应当充分关注高考语文必备知识,尤其是一些尚未考过却又非常必要的语文知识。
六、五道延续题
这次适应性测试中的延续题,首先是在新高考中出现最早的第3题——论据支撑观点。2020年海南卷的第4题与2021、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第3题都是论据支撑观点题。因其考查信度、效度与区分度都比较高,连续四年都为新高考卷青睐,所以这次适应性测试延续使用了这道相对较新的考题。
第10题“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这种多项选择断句题于2023年才出现,但在当年四套全国卷都出现了这道新题,都要求考生选出“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的“答案标号”。以前此题为单项选项题,不少题目只需考生通过简单比较即可找到答案,甚至考生没有读懂原句也能选出答案。改为多项选择题后,则便于真正考查考生的断句能力,所以这次适应性测试也延续使用这道新题。延续使用的较新的考题还有第4题(图表理解选择)、第17题的第(2)小题(生活实践情境问题默写)、第18题(成语填空)。这五道延续题由于品质较高,都很有可能为2024年新高考命题继续使用。
七、十五尊“不倒翁”
稳中有变、以稳为主是命题常态,所以多数品质高的题型多年不变,仅改变其中内容。比如,补写题“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从2012年新课标卷第16题就开始考了,连续12年都没有中断过,也是近几年全国甲、乙卷与新高考Ⅰ、Ⅱ卷一直采用的“不倒翁”。这次测试中的第21题“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依然沿用这尊“不倒翁”。
这类“不倒翁”在这次适应性测试中还有十四尊:信息文阅读部分第1、2、3题单项选择,第5题简述;文学作品阅读部分第6、7题单项选择,第8、9题简述;古诗文阅读部分第11、12、15题单项选择,第13、16、17题依次为翻译、简述与默写。知晓这十五道常考题(作文题例外),认识其命题规律(包括内容变化阈限),掌握其涵盖的语文必备知识及其关键能力,无疑是有助于我们的高三复习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