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叙事与记忆符号:谈当代福州评话的“来路”与“出路”
2024-04-30刘张怡
□刘张怡
福州评话是中国曲艺界的一朵艺苑奇葩,依托富有特色的福州方言及铙钹乐器,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珍贵的历史记忆。本文以福州评话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福州评话的“来路”以及“去路”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从福州评话的历史脉络进行探究;第二,从福州评话的族群认同及历史记忆方面入手,探究福州评话日渐式微的原因。第三,从福州评话的非遗话语入手,着重探讨政府与民间团体面对福州评话日渐式微的情况做了怎样的挽救措施及其不足之处。
一、走近福州评话:福州评话的“前世今生”
(一)诞生
福州评话是何时诞生的到目前为止学界都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我们可以从书籍的一些记载中窥探其大概的发展脉络。最广泛的说法是福州评话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江苏泰州的一位说书艺人柳敬亭在南明灭亡后,不愿意向当时的清政府投降就举家向南逃亡,最后来到了当时的闽越地也就是现在的福建省。面对南明的灭亡,柳敬亭重操旧业,以当地的方言也就是现在的福州话为基础,采用有说有唱的艺术方式,借历史故事讽喻时局,表达对南明灭亡的悲伤之情,并将此技艺传授给他的一众徒弟。福州评话由此慢慢地发展壮大。但是笔者在福建的地方史籍或地方志中并没有找到柳敬亭入闽的相关记录,并且柳敬亭所擅长的江苏泰州评书,与福州评话的艺术形式也不一样。除此之外,两地的方言也并不互通,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而在另一本由福州市台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书中,笔者又发现了一种不同的说法。他们从福州评话表演形式的特征出发,认为现今的福州评话除了最重要的说以外还有所谓的吟诵曲,在辅助器物上除了常规的“搭尺”折扇外,还加上了铙钹、“班只”(玉指或是俗称扳指)与“箸”(类似于现在木制的筷子)。他们认为这种表演形式或者说表演模式与唐代的变文、俗讲,以及宋代的诗赞说话基本是相同的。
除以上两种说法外,笔者在《中国曲艺志·福建卷》中又发现了一种说法。据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在宋末元初曾经有临安著名的说书艺人丘机山到福州说书,其说书的形式与现今的福州评话十分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福州评话的萌芽。另外,根据艺人的口述记载,在明朝末年就有福州评话艺人演说《武松杀嫂》曲目,并创作了序头《福州西湖》。由此可见,明代福州评话已经趋于成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福州评话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在明清蓬勃发展”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二)成长
清初福州评话已经十分盛行,有清代坊间书刊书商的福州评话刻本面世甚多为证。现存刻本有雍正年间(1723—1735)的《陈靖姑传》,乾隆十五年(1750)的《七星白纸马》,道光年间(1821—1850)的《双珠球》《金扁扒》(“扁扒”为福州妇女的头饰)《玉蟆蝴》(“蟆蝴”系蜻蜓的福州方言)等。这些足以证明在清代福州评话已经发展稳定并趋于流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福州就是其中之一。受此影响,福州的经济慢慢活跃起来,带动了娱乐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评话艺人,一座座评话馆、书场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清晚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慢慢解放。福州评话在这时进入了繁荣期,各流派各展所长,可谓百花齐放。这一时期的福州评话有代表性的评话艺人,如“八部堂”“三总管”等;有各色的评话派别,如家庭书、侠义书、公案书等;还有特定的表演场所——评话馆或评话书场;还有广阔的福州评话市场,备受人们欢迎与推崇。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福州评话开始慢慢向着体系化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社会动荡不安,这对福州评话的影响可谓巨大。在评话内容上,这一时期福州评话不再局限于从前的家庭书、侠义书等,更多的是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及对社会大众的呐喊。许多评话团体创作了大量的抗日评话剧目(统称为抗日文明戏),以评话的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图存,同时还向后方民众报道和分析战况。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评话艺人,如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等。即使社会环境并不稳定,福州评话还是在缓慢地发展。
(三)福州评话的现代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现代社会一系列巨大而迅猛的变革,在近代社会已初露端倪的戏曲与时代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地暴露出来。从1951年开始,福州评话焕发了新的生机。首先评话艺人的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艺人团体蓬勃发展;其次剧目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福州评话在20 世纪80 年代迎来了发展的又一高潮。首先这一时期福州评话的从业人员猛增,达到上百人的规模。其次演出机会增多,不但每年都有许多演出,而且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曲艺赛事中也有不俗的表现,甚至还有机会出国表演。这一时期的福州评话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评话艺人与团体。尤其值得高兴的是,2006 年福州评话被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福州评话日渐式微的原因分析
福州评话在古代能够诞生,在战争纷乱时期能够存活,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福州评话的独特用途——传递信息。不论是在古代还是民国或是战争时期,传递信息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即便在民国时期传入了西方文化,有了电话、电报,但也有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那就是这些只在上层社会流通,普通百姓根本接触不到。普通民众想要了解时事,还是要依靠这种接地气的民间艺术或者传统的通信手段,所以这时候的福州评话就是依靠自己的特色活跃在人们的生活里。但是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可以让民众足不出户了解整个世界。从前难得一见的电话、电视,到现在普遍的电脑、智能手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让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收获海量信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也不可避免地给传统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发展导致福州评话失去了传递信息这一功能。同时随着外来娱乐文化的传入和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渐渐地,福州评话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为老一辈人的往昔记忆。
社会的高速发展固然是福州评话日渐式微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普通话慢慢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福州也不例外。这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传统方言疏远,也给福州评话带来不利的影响。依托福州方言而生的福州评话陷入了生存窘境。语言生态环境对语言类的曲艺文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语言环境的艺术就如同没有根的草,迟早是会枯萎的。福州评话就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困境,它所使用的语言和现在的语言生态大环境已经不匹配了,这就导致福州评话市场的萎缩,极大地影响了艺人的生存环境,导致福州评话传承困难,后继乏力。
三、反思与评析:福州评话的非遗话语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古老的曲艺文化渐渐被新兴文化取代。面对福州评话日益衰颓的困境,政府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在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经办,福州评话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纳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除此之外,福州市政府还发布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来保护福州评话。例如,2006 年10 月28 日福州人民政府发布的234 号文件,其中就有对福州的传统艺术如福州评话、闽剧、十番音乐、伬艺等制定扶持发展的意见。对于政府所推出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社会环境需要良好的氛围,具体措施如下:(1)传统艺术走入校园,倡导学生关注传统艺术;(2)新闻传媒加强宣传;(3)将戏曲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4)鼓励社会投资传统艺术的相关事业;(5)鼓励曲艺团体演出以及参加曲艺赛事等。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制度,如设立奖项,鼓励组织相关的学习活动等。同年12 月,福州人民政府发布了316 号文件,在234 号文件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要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遗保护制度体系,要做到有规划、有规律地保护;第二要加强政府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方面的领导协调作用,做到有的放矢。除了在政策方面对福州评话的支持外,政府还鼓励支持福州曲艺团发展。早在2003 年由政府批准首次将福州评话纳入学制,建立了福州曲艺专业班。
政府所做出的这些努力对福州评话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导向作用,虽然对福州评话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帮助,也鼓励了一部分人进入福州评话这个行业,在对福州评话剧目的创新及形式的创新方面也有所引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福州评话传统艺术走入校园方面,政策辐射的范围过窄,只在几所学校开展过相关的活动,并没有在全市进行普及。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可以考虑编写与福州传统艺术相关的教材,并作为地方课程在各级学校推广,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设置不同的课程。比如,小学阶段,可以是趣味性的简介课程,用作综合性学习。初中和高中阶段,可以编写教育性和实践性的教材,介绍表演方式、历史脉络和表演技巧,鼓励学生尝试传统艺术的综合性拓展学习。福州地区的高等教育院校可以开展欣赏性综合拓展课程,举办专门的讲座表演,以欣赏为主,帮助年轻一代了解地方特色课程。
除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外,笔者认为在旅游开发方面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福州市有许多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利用好这些旅游资源成为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笔者通过考察选取了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的老街改造项目——“上下杭”作为例子。“上下杭”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与航运码头,所以保留了许多商业会馆。例如,民国时期建造的古田会馆、清代雍正年间的永德会馆、嘉庆年间的建宁会馆等。除了这些商业会馆以外,还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如非常有名的三通桥,据说有上百年的历史。近几年政府开启了相关的改造保护工作,现今改造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别有一番风味,很适合推广福州评话。笔者认为政府可以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在这里设置评话书场,提供评话表演以及供游人休息的茶室,在传播传统曲艺文化的同时实现商业开发的目的。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一些民俗节日开展丰富多样的福州评话表演活动,增加民众与传统艺术接触互动的机会。总之,政府应在保护的原则上,不断创新,提升福州评话的市场影响力。
综上所述,福州评话作为地方艺术曲种,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一个时代特有的人文特点,反映了一个时代福州人民的生活状况,是一代人独特的历史记忆。从漫漫历史长河中走到现在,福州评话有过辉煌的巅峰,也有过阴暗的低谷。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继续发展传承下去,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留住传统文化的脚步,留住传统艺术的气息,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