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赋能音乐类师范生人才培养研究
——以高师钢琴集体课为例
2024-04-30马苏晨
□马苏晨
无论是教育生态塑造还是教育体系建构,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育数字化成为当前教育界一种必然趋势。教育数字化可以说是将数字化技术以特定方式融入教育系统以达到优化教育平台和人才培养目的的一个过程。随着数字技术与教育的不断发展融合,教育领域为数字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诠释视角,同时新一代数字技术也为教育界带来了新的研究突破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教育数字化的目标要精准把握,认识到技术优势不能代替教育规律,教育数字化必须坚持以赋能教育为旨归。
一、数字化技术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概况
为加快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2022 年2 月8 日,《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同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事关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事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行动。经过教育信息化1.0 和2.0 的建设,我国数字技术与教育经历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目前正处于融合与创新并存的时期。不断更迭的数字技术也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逐步进行着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回顾总结我国教育信息化历史沿革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教育现代化战略行动。
(一)教育信息化1.0 时代
追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教育事业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教育信息化最初起源于电化教育。1915—1960 年间,从电化教育诞生到电化技术被正式提出并被采用为新教具,以视听技术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孕育期形成。在这一阶段,现代化设备被强调用于民众教育而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同时,诸如计算机、摄像机等信息技术首次进入高校教育中,受技术设备及资金等因素影响,它们仅被用于学术研究,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与教育教学之规律暂未达成匹配。2000 年伊始,随着我国“校校通”“教育振兴行动”“教师教技能力”等一系列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类文件的发布,教育信息1.0 时代迎来了建设驱动阶段。数字化教育设施及资源受到重视,其发展浪潮迅速涌起。
在我国音乐类高校中,数码钢琴首次出现于20世纪90 年代。受美国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启发并经过实地考察后,国内音乐类高校陆续建起了数码钢琴教室。与此同时,学界也展开了围绕钢琴集体课教学的课题研究。数码钢琴进校园无疑成为这一时期培养音乐人才的突破点。例如,学生通过对电子合成器、MIDI 等数字技术的学习,并将其应用于自身未来教学工作中,形成新颖的教学优势。截至2016 年,“三通两平台”的成功搭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从“建设”发展至“深度融合”、层出不穷的智能教育资源意味着教育信息化已做好迈向2.0时代的准备。
(二)教育信息化2.0 时代
“教育信息化2.0”一词源于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这一时期的教育领域较多体现的是“自教育、自组织”等一系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全球数字化智能技术在这一时期衍生出具备虚拟VR、视频实时互动等功能的各类网络教育平台。教师上传教学内容至网络,学生可通过网络自主选择或定制符合自身需求的相关课程。师生、生生间线上线下的多向互动方式初具雏形。教学场景、教育资源、教学服务、教学评价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新数字技术,达成了教育与数字化之间的进一步交融。
高等师范类院校通过不断打造智慧音乐教室、开发引进多媒体软硬件等手段,驱动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创新性转变。无论是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还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在高师音乐类师范生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数字革命正逐步开始影响音乐教育。例如,在特殊时期迅速崛起的网络授课平台钉钉、云课堂、雨课堂等不拘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课前可依托网络自学课程,与教师在云端互动,在课中通过多人实时视频会议对教师所讲专业钢琴技能予以及时反馈,在课后回放视频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制作并上传作业视频至网络平台,经过“教师讲评”“生生互评”后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网络授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钢琴学科内容知识,在操作智能电子设备时也逐渐摸索掌握了数字化技术使用方式,更有甚者灵活运用网络授课平台生成教学小游戏,增强了课堂趣味性。
(三)教育数字化时代
数字时代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路正是要做好数字化转型。作为一个特殊阶段,其核心和本质是运用数字技术为教育发展提质增效,即“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强有力手段。
高校音乐类师范生人才培养的专项必修课程中,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基础理论课的呈现方式多以“课堂内容+文本+视频”以及游戏互动等趣味形式展开。而诸如声乐、钢琴、手风琴等专业主修课程更多需要在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中央音乐学院全景声VR、AR 交互式多媒体艺术实验室的成功创建,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基于VR 技术开发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游戏系统等便是数字化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显著成果。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数字化技术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高师钢琴集体课数字化教学的优势
钢琴课作为音乐类师范生培养的专业技能必修课之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亟须高质量人才。随着高校扩招,音乐教育专业规模随之扩大。数码钢琴集体课引入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为钢琴课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队伍与学生数量、教学设备资源与教学质量等之间的矛盾。
(一)社会层面
多媒体音视频、钢琴教学课件、在线图书馆等资源打破了以往的时空壁垒,随时随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开放式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促进钢琴教育的普及。同时,音乐类师范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学习钢琴集体课课程,锻炼了“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实践技能、现代化科学技术”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能力,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复合型人才。
(二)教师层面
高师钢琴集体课基本采用分层授课,即按照钢琴专业程度将学生分成不同层级,每一层级的教学目标设计略有不同。教师可在同一时间内将作品背景、演奏技巧等知识点集中讲解、集中示范,再个别讲评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避免学生同一错误多次出现,以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克服了以往“一对一”授课所造成的资源重复、教学进度缓慢等难题。同时钢琴集体课以“一对多”的模式缓解了学校师资方面的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钻研钢琴教学任务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层面
音乐类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原则贯穿整个高师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不仅是现在的“生”,更将成为未来的“师”。钢琴集体课提供的特定学习场域能够促进音乐类师范生将“音乐专业理论知识、学科教学技能、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有机融合。每一次课堂互动展示过程都相当于一次“小舞台”表演。在自评、互评的促进下,既增强了学生上台时的心理素质,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与合作能力。学生通过模拟教学、实景演奏,系统掌握了智能化教学技术,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快速胜任并推进音乐教育创新发展。
三、实现数字化赋能:以高师钢琴集体课为例
我国目前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学专业主要承担着向各级各类中小学输送音乐教师的职责。而社会范围内对音乐类师范生的要求是既能进行音乐实用技能的操作,又能进行音乐理论的讲解;不仅能够讲好每一节课,还要进行必要的创编甚至创作。简言之,音乐类师范生的最终培养目标是成为具备音乐领域专业知识及其他领域相关知识的音乐教育多元人才,实现“一专多能”。作为专业技能课之一的钢琴集体课,是集传统钢琴教学、现代科学技术、集体课的形式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键盘学习课程。在钢琴集体课上,学生不仅学习了钢琴演奏基本技巧,还借助数码钢琴智慧教室更直观地接触到基本乐理、即兴伴奏、简易作曲、和声旋律编配等内容,依托数字化将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一)获取与交流
在钢琴集体课的线上学习场景中,借由雨课堂、慕课、钉钉等云端授课平台,钢琴演奏教学相关内容的资源被教师提炼整合并放至平台上。随后学生经教师引导,采用联想词、智能化个性推送等大数据手段,获取微课、示范演奏音视频和电子书籍类资源内容,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学科概念型框架。例如,当学习到中国钢琴作品《浏阳河》时,学生通过平台检索相关资源后,得到该曲目的时代背景、创作特征、演奏技法、多种版本演奏音视频及相似曲目音频的推送,可以从中选取有需要的内容翻阅并整理。同时,当教师在平台发布预习内容后,学生端可以自由组建讨论组进行提问发言,也可在“学习圈”交流分享学习心得。这样就建成了师生与生生间线上学习互动交流的数字桥梁。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成为钢琴教学的知识载体,数字技术以现代化设备的角色赋能音乐教育,赋能音乐类师范生人才培养。
(二)协作与实施
在钢琴集体课的线下教学活动实施场景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同样贯穿始终。以钢琴作品《浏阳河》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播放民歌《浏阳河》与《孟姜女》音频,引导学生寻找二者异同,插入钢琴改编曲相关知识点。随后,教师使用数码钢琴自弹再现钢琴改编曲《浏阳河》,导入课堂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之后,教师通过再现不同器乐改编的《浏阳河》,如琵琶、竹笛、合唱等分解、组合谱例,带动学生分小组使用数码钢琴切换各类乐器音效来弹奏《浏阳河》不同声部,短暂练习后相互配合尝试合奏。最后,学生轮流搭档,集中展示练习成果,互评讨论,分享心得。教师在此时引导学生回忆上课流程,思考本门课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课后仿照当堂课程自行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流程并上传至网络平台,锻炼其教学设计与优化能力。这一阶段,教育数字化赋能音乐类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方式更加多元,学生的协作能力、弹奏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三)整合与巩固
同样以《浏阳河》的教学为例,在课前“自学”与课中“互学”阶段结束后,学生使用智能设备录制上传课堂所学曲目的弹奏练习视频(不限次数),并运用Adobe Audition、Sibelius 等各类软件创作一段《浏阳河》电子合奏音乐,将其与教学设计一同上传至线上进行分享、交流与改进。以上所有内容通过云端处理后,教师可获得一份学生的综合学习反馈。随后学生经教师引导,整合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己所吸收的知识点,形成个体知识体系。通过参与教师发布的课后任务、小测试、钢琴小游戏等进一步巩固钢琴集体课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数字化教育为音乐类师范生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在高师音乐教育不同历史阶段的应用概况进行梳理,发现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现代化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较为突出,且表现形式多样化。数字化技术给钢琴集体课教学带来了诸多优势,同时也为音乐类师范生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笔者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改进和创新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