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2024-04-30李愫敏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鹿寨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文│李愫敏 (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鹿寨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非洲猪瘟的暴发在亚洲和欧洲等地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我国也面临严峻的非洲猪瘟防控形势,该疫情一旦暴发,会导致大规模猪只死亡,使猪肉产量急剧下降,对猪肉供应和市场稳定性造成巨大压力。此外,非洲猪瘟的传播还会对社会经济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防控生物安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防控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可以为非洲猪瘟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策略,并为其他类似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一、非洲猪瘟概述
1.非洲猪瘟病毒特征。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极为严重的传染病,特点是对猪只具有高度致死性。非洲猪瘟病毒属于病毒疫苗DNA病毒家族,其病毒颗粒呈圆形或多角形,直径在175~215纳米之间。该病毒具有复杂的基因组,存在多种亚型,这导致了不同的病原性和传播能力的变异。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复杂,包括直接接触、呼吸道传播、食品传播以及昆虫传播等方式,这使得病毒在猪群中可以迅速传播和扩散。因此,为了保护猪群的健康,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2.非洲猪瘟主要症状及影响。
生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会引起严重病症,主要表现有病猪体温升高,通常超过40℃,并伴有精神不振、呆滞、沉默和食欲减退的表征。同时,很多病猪还会出现困难呼吸、流涕、咳嗽和腹泻情形,皮肤可能出现瘀斑、水肿、出血等症状。非洲猪瘟病毒对猪只的致死率可达80%以上,在受感染的猪场,为遏制病毒传播,常常需要进行大规模扑杀,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非洲猪瘟防控现状及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作用
1.国内非洲猪瘟防控现状。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非洲猪瘟的威胁,特别注重了疫情的监测和信息的及时收集,同时强化了对进出口猪只和猪产品的检疫和监管措施,严格禁止带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和猪产品的进出口。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非洲猪瘟的防控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这给疫情的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至关重要,以应对跨国传播的威胁。部分养殖场户对非洲猪瘟的认知和了解不足,缺乏防控意识。信息传递不及时,这可能妨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疫情防控意识至关重要。一些养殖场和农户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如防护设施不完善、卫生措施不到位等,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提升防护设施和卫生措施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
2.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作用。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为了确保生猪养殖环境的安全性,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和蔓延。这一体系的建设包括了一系列的预防、监测、防控和应急措施,旨在提高疫情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及时发现和预警病例,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率和致死率极高,一旦发生疫情,不仅会导致大量猪只死亡,还会对整个畜禽养殖业产生严重的冲击。建立防控生物安全体系不仅有助于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能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安全。此外,它还有助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增强国际贸易伙伴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和接受度。总之,通过建立健全的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体系可以有效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最大程度地降低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同时保护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三、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路径
1.提高猪瘟监测和预警能力。养殖场需建立全面、及时的监测和预警体系,时时对非洲猪瘟疫情进行监测和预警。首先,建立健全非洲猪瘟监测网络,包括养殖场、交易市场、屠宰场等重点监测点实时监测猪群健康状况和疫情动态;其次,建立基于监测数据的非洲猪瘟预警系统,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疫情,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阻断疫情蔓延,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诊断能力,确保对患病猪只进行准确快速监测和诊断;最后,针对非洲猪瘟疫情的不同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包括疫情暴发时的紧急应对措施、资源调配和药品储备等,确保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疫情。
2.注重疫病防控宣传与教育。注重疫病防控宣传教育是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需要制定详细的宣传教育计划,包括宣传教育的内容、目标人群、时间表等,并明确责任人。针对宣传教育的内容制作多种形式的宣传资料,如宣传册、海报、宣传视频等。这些资料应该内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以吸引目标人群的注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宣传。邀请专家进行访谈、播放相关专题节目,可以有效提升公众对非洲猪瘟防控的认知。为了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建议建立非洲猪瘟宣传教育网络,形成一个统一的宣传平台。该平台可以提供全面、及时的宣传教育信息,为公众提供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同时,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与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提高宣传效果。除了宣传教育,还需要组织防控知识培训活动,针对养殖户、兽医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能够提高他们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让他们具备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的能力。
3.强化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进出场畜禽检疫。确保养殖场对进场猪只进行严格的检疫,以源头控制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同时,建立出场畜禽检疫制度,确保出场猪只不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2)建立防护设施。在养殖场内建立隔离区、消毒区、无病毒区等区域和防护设施,以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的出入。加强养猪场的消毒管理,定期清洗和消毒场内设施和器械,实施产前、产时和产后的隔离措施,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优化养殖环境管理。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水平,保持猪舍的清洁和通风。确保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定期清理猪舍,及时处理病死猪体和餐余垃圾。
(4)健全养殖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比、饲喂时间和方式,根据养殖猪只的品种、体重和用途等因素明确养殖目标。确保饲料和饮水的质量安全,不使用来历不明的饲料或水源。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监测,以提高养殖猪只的健康水平。
(5)加强监测和报告。定期监测养殖场的猪只,及时发现疾病苗头和早期症状,特别是非洲猪瘟等重要疫病。同时,加强疫情的监测和报告,确保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以遏制疫情的扩散。
4.加强屠宰环节和交易管理。
制定相关政策、法律和标准,明确交易市场和屠宰厂的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义务。建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或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确保猪只来源可追溯。加强猪只流通管理,严禁非法走私猪只。对进出养猪场的猪只进行检疫和隔离观察,防止病原体传播。加大卫生设施和设备投入,提升交易市场和屠宰厂的卫生设施和设备水平。确保运营场所的卫生条件,并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设备,如消毒设备、防护装备等。定期对猪肉市场进行清洁消毒,以确保有效杀灭病毒,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与相关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与当地兽医、卫生、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疫情,防止非洲猪瘟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保障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疫病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构建跨国界的生物安全体系,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传播。首先,成立非洲猪瘟防控国际组织或机构,促进各国间的合作与协调。该组织或机构可以负责协调各国的防控行动,共同制定应对非洲猪瘟的综合性策略和标准。通过定期会议、工作组和研讨会,促进各国专家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其次,建立非洲猪瘟疫情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疫情数据、防控措施和经验。各国可以共享实时的疫情信息,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这样可以提高各国对非洲猪瘟的认知和防控能力。同时,组织举办国际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促进各国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这些活动中,可以介绍先进的防控技术和经验,分享成功案例,提升各国在非洲猪瘟防控领域的专业水平。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援助,包括提供先进的检测方法、疫苗研发和生产技术、防控经验等,这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非洲猪瘟防控方面的能力,加快防控工作的进展。此外,各国可以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研究非洲猪瘟的病原学、传播机制、防控策略等重要科学问题。通过共同研究和合作,可以促进科研进步和技术创新,为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语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致死性和传染性疾病,对养猪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至关重要,面对当前国内非洲猪瘟防控方面的挑战,需要从疫情监测、隔离、检疫、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强研究。由于,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具有突发性和急性,需要建立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及时采取措施阻止疫情扩散。同时,要依法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保障防控工作正常运行。非洲猪瘟防控涉及农业、畜牧、林业、动检等多个部门,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紧密合作与协调,形成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另外,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疫苗研发和推广力度。总而言之,国家、政府、养殖户和从业人员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