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探索与实践
2024-04-30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
张 敏 (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
张 福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
新课改以来,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变革,旨在从根本上实现从“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以“学生的学”为目标的新课堂模式。因此,我们要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不但应该重视“教师的教”,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学”。长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着眼‘学生的学’,构建‘生生’互帮互助机制;立足‘学生的学’,构建高效课前预习保障机制;基于‘学生的学’,推进科学分层教学管理机制”,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新提升。
一、着眼“学生的学”,构建“生生”互帮互助机制
1.“小先生”课堂
所谓“小先生”,就是任课教师在班级中寻找本学科成绩比较突出、逻辑思维较清晰、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利用课余零碎时间,比如课前5 分钟、课下闲余时间等,给其他需要的学生讲解习题。具体做法是,由课代表统计需要讲解的习题,由教师筛选,选取一些难度不算太大但比较典型的题目,让“小先生”讲解。“小先生”需要提前做会这些题目,随后由教师随机提问,由“小先生”讲解给任课教师听。教师指正“小先生”讲解中不规范的地方以及指导表达方式。当教师觉得比较成熟时,再由“小先生”给其他学生讲解。
当然,在讲解过程中,“小先生”可能会出现思维“卡壳”、思路混淆等,所以需要教师应现场补救或指导。若教师不在场,对于现场生成一些问题,“小先生”解决不了的。这就需要“小先生”记录下来,下次课前由教师再作讲解。
“小先生”课堂优点在于,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自己的同学讲题,既感觉很亲切又是一种鞭策与激励。其缺点在于,前期实施中,课堂秩序可能不容易把控,甚至会出现些混乱。目前,我们结合“小先生”课堂的优缺点,进一步实行“小先生自荐”机制,即在班级民主招募,“小先生”自己觉得行,就可以毛遂自荐,征得教师同意后,通过培训和指导后,再安排相关讲解任务。
2.“生生”互助小组
关于“生生”互助小组,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两种分组方法:一是,遵循“异质同组、组间均质”的原则,根据学生性别、学习成绩、性格习惯、表达能力等因素,将全班学生分为6 至8 个小组。组内互补保证互助合作效果,组间均衡保证了组际之间的公平竞争。二是,依据“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和现有知识水平层次,分成难度有差异、内容有区别的小组。组内成员实力基本相当,综合实力基本平衡;组内公平竞争,组间互帮互助。
6 至8 人的小组分别设组长1 名,或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建好小组后,对组成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各成员掌握自主互助式学习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明确各自的责任,因为小组内各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管理任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总的目标是,通过组内互助,组间竞争,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应用中升华内化,实现“相互教”“相互学”并“及时用”,以巩固学习效果。
二、立足“学生的学”,构建高效课前预习保障机制
陶行知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教师应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索,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1.学案导学制
学案导学最大程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成为课堂新常态是学案导学的显著特点。学案导学实现了学习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体验与感悟,增强了学生学习能力。
2.前置性作业
在学案导学中,我们引入了“前置性作业”环节。所谓“前置性作业”,是指精选一个典型题目(或者是知识情景)作为新知预习的开始,让每个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进行有思考的讨论。教师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新课之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进行的主动性学习。给予学生更多消化吸收的时间,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发现并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3.预习量控制
教学实际中,学生自学所需时间远远大于接受性学习所需的时间。同时,我们也不能保证每一节课或大部分的课学生能够全部预习。此外,预习难度过大、次数过多,也容易导致学生浪费太多时间精力却无法取得相应效果,成就感、自信心衰减。因此,预习量的控制,以“起到巩固旧课、启动新课”的程度为准。实践中,我们将预习具体区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全预习”,即“让学生自己摘果子”。主要针对难度不高、容量不大、与前面的内容相关性强且原理相同的内容。
二是,“揭示性预习”,即“给学生铺路搭桥”。原理学生能够明白,但环节和要求不明确,可通过揭示或告知来实现指导学生预习,并通过预习形成新的知识。揭示性预习往往是突破瓶颈,但是“瓶颈”要选准,集中优势重点突破,而不是面面俱到。
三是,“不预习”,即“计算成本,防止谬误”。对于一些一般学生想不到或难以突破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不预习。
四是,“半量预习”,即“中庸之道”。因为把预习做到极端,反而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三、基于“学生的学”,推进科学分层教学管理机制
1.分层教学策略
无论哪个学校,无论什么样的学生,总会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应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策略是我们采用的常见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来实施。
学生分层。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个班级内开展分组教学。但要避免把班级学生标签化、意识形态化的倾向,避免歧视或偏见。根据学生的进步状况,允许其在不同层次的班级间流动,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交流互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分层作业。依据“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可分为3 个层次进行作业设计:一是基础性简单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必会必做”;二是有一定难度的拓展型作业,面向大多数学生,属于“应知应会”;三是思维容量较大的提高型作业,面向少数学生,属于“选做选学”。同时,优化布置作业的方式,实施“自助餐”,由“一刀切”改为“一生一策”,变“布置”为“推荐”,变“教师要求”为“学生自选”,实行弹性作业制、学生互帮制等。
2.分层辅导策略
我们根据学生学力和特点进行分层辅导教学,分为:“学优生”虚拟班、“强科培优”辅导、“边缘生”导师制、“后进生”基础辅导。根据级部统一部署,利用晚自习时间和周六日自习时间,合理调配,由备课组安排骨干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
“学优生”虚拟班:级部选取学有余力的100 名同学,编成两个虚拟班,并设立虚拟班班主任,统一管理,并于周六晚上和周日进行集中学习。学习过程分三部分:一是教师进行知识升华提高,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提前获取更多新知识;二是增加自习研讨机会,级部创设时间地点,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互通有无,互助共进;三是定期召开优质生座谈会,邀请学长介绍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在指导下发展、在激励中成长。虚拟班的建立有利于“学优生”之间相互影响,提高自身水平,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强科培优”辅导:根据学生优势学科发展特点,选取60 人左右的学科“绩优生”,进行专业发展辅导。如2019 级部安排周一晚上数学、周三晚生物、周四晚化学、周五晚物理分别进行专业辅导,时间为六点半到八点,由备课组教师精心准备、认真授课,加深学科外延,为相关学科专业赛事或展示活动做好准备。
“边缘生”导师制:以班级为单位,召开班级学生成绩质量分析会,确定“边缘生”名单,各任课教师协商负责;针对学生薄弱学科,实施“边缘生”导师制,由导师负责对应“边缘生”,通过课堂关注提问、课下作业面批等方式,提升“边缘生”学业成绩。
“后进生”基础辅导:以级部为单位,主要针对个别“后进生”开展学科基础辅导。利用晚自习时间,由级部安排骨干教师将这部分学生集中起来,加快推动“后进生”转化。
3.规范作业布置
知识的学习在课上,知识的消化在课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布置的作业质量以及学生的完成情况有直接关系。
以往我们在作业布置上存在很多问题,为保证作业布置科学性、有效性,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我们在作业改革上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分层布置——本着“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原则。由于学生基础层次不同,因此布置作业不能“一刀切”,要实行“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给学生选择权,给予较大的选择空间。
二是,及时批改——本着“有做必收、有收必改”的原则。惰性是制约学生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收必改,一者可以掌握学生情况,二者给学生以上交作业的动力。同时,教师的针对性评语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三是,面批面改——本着“当面批改、现场辅导”的原则。面批面改适用于部分学生,对于作业中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比较特别的知识方面需要调整的学生,要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解决知识理解不透、不准等问题。
4.集体备课制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集体备课,坚持“五备”——“备课堂教学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坚持“三环节”——先独立备课,再集体备课,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特点撰写出体现个人特点的详细教案用于教学;坚持“反思式备课”——上课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课后再备,解决课上出现的问题,完善提高,保证下一堂课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