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
2024-04-29本刊编辑部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这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前研究员黄令仪的自述。她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
创业艰难百战多
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幼时的她,经历过山河破碎的绝望和流离失所的痛苦。成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1958年,黄令仪毕业后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学习,从此与微电子学结下终生之缘。
1962年,黄令仪被调至中科院计算所工作。1965年,为了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计算所二部成立,专攻微型计算机和半导体三极管等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在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黄令仪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随后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
作为集成电路上的载体,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国家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黄令仪和她的团队,为了能够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一步一步地努力突破。1978年,他们研制的芯片赢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截至1984年,晶体管研发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已经无限逼近世界水平。
琳琅满目非国货
1989年,黄令仪前往美国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国际先进的芯片技术令黄令仪大开眼界。然而,在这个偌大的会场里,她跑遍了展台,却没有发现一家中国企业。她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这坚定了她要“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的决心。
胸中有着这股气,黄令仪干劲十足。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她都钻研得废寝忘食。2000年,黄令仪受邀参加了在德国纽伦堡召开的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外界展示芯片类产品。
这次展会,黄令仪一行让外国人感受到了中国的坚持与毅力。“大约全国去了32人,别人摊位是一个公司,我们则是一个国,摊位小而拥挤,但毕竟突破了‘零’。”黄令仪在自述中写道,“归国的大巴车走了约一半车程,被通知我送的专利被评为银奖。”“但是兴奋之余,定下心来,仔细一想:芯片做出来了,没有用,锁在抽屉中,得了奖,又怎样?它只是一张纸。”黄令仪心中始终不甘。
梅开二度再出山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还没有实现。此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向全国发出了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他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搞芯片。面对经费不足等重重困难,黄令仪毅然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为了心中的“芯片梦”,再度回到研发一线。
2002年8月10日,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虽然它在性能上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在黄令仪等“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在很多领域发挥着作用:中国高铁复兴号实现了100%的国产化;歼20等先进军事装备配套了相控阵雷达,换上了中国自己的“心脏”;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以黄令仪为代表的“芯片人”,从二极管、三极管,到微型计算机、大型集成电路,一路披荆斩棘,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芯片。2020年1月,黄令仪获中国计算机学会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肃奖,获奖理由写道:“黄令仪研究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研发一线,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CPU龙芯的研发过程,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志。以通今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百年前,黄令仪的祖父立下此家训。黄令仪牢记祖父的教诲,以柔弱的身躯和满腔的热情,践行了自己当初“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的誓言。“神州之尊重泰山,赤子荣辱轻鸿毛;灵台无计四十载,不觉青丝已成雪。”黄令仪寥寥几笔的自述诗,是她人生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