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棵树都留有他的手印

2024-04-29王晶晶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坨子甸子树坑

编者按:他不畏艰难与风沙抗争,勇挑重担为百姓造福,终于将风沙肆虐的家园打造成希望的绿洲。他留下了一片绿色的家园,更留下了一座红色的精神丰碑。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北甸子的树是有感情的,它们懂得什么是感恩。

拼命扎根,顽强生长,争先吐绿,这便是见证。

北甸子人说,这里的每棵树都留有老董的手印。老董名叫董福财,是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

北甸子和树有啥关系?树和老董又有啥关系?咱们从1996年讲起——

那一年,国家有关部门的一个工作组来到处于风沙口的北甸子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适合人居,需整体搬迁。

整体搬迁,这四个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远离故土,意味着村庄的消失,意味着子子孙孙再没有自己的根。身为北甸子的当家人,董福财的心里无比难过。他赶到镇里,找到镇领导,说:“我们不搬家,也不等不靠,要自己植树治沙。”

起初,镇领导不赞成。因为在这之前北甸子人栽过树,到头来白辛苦一场,村庄还是“风起白沙飞”的老样子。但董福财态度坚决,他说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地守住,栽树一直栽到死,不信家园变不了样。

董福财挨家挨户做动员,希望村民和他一起栽树。可是全村没有一户愿意的,都说要栽你自己栽去,我们可不干那傻事。到了后来,董福财再提栽树,大家都绕着他走。

没人栽,我自己栽!董福财暗下决心要打个样儿给大家看看。随后,他贷款1万元,承包了自家附近的200亩沙坨子,带领老伴和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扛着铁锹和树苗走上了治沙路。

北甸子人管风积沙堆起来的“坨子”叫“山”,在山上行走都艰难,更别说栽树了。董福财一家人用铁锹刚挖完树坑,随后就被沙子填平。没办法,他们只得赶着马车从几里地以外的泡子运来水,挖一锹树坑浇一遍水,直到树坑有了“坑”的形,再栽上树苗。

树苗是栽下去了,但不意味着扎下了根。受风吹沙打,一茬茬小树苗接连匍匐在地,不幸夭折。经过多种尝试之后,董福财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把踩扁了的玉米秆平铺在树坑周围,遮挡风沙保护树苗。就这样,从一棵棵到一行行,他们一家人终于栽出了一片树林。

沙坨子绿了,董福财说话的底气也足了。第二年刚一开春,他就将11名党员召集到一起。他说党员是老百姓的样板,有困难得带头上,一点儿苦都吃不了,一点儿奉献都不讲,那还叫啥党员。一番思想动员后,一个由党员农户组成的植树队伍走上了沙坨子,他们用三年时间打造出又一片林子。

看到沙丘上长出树来,北甸子人栽树的信心开始逐渐恢复。2002年,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政策。董福财率先拿出自家的30多亩耕地,全部栽上了树苗。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加入栽树的行列。据当时统计,北甸子村人均退耕还林15亩。通过1年栽树、2年补栽,全村栽下的300万株树苗,成活率达85%以上。

在沙坨子栽树可谓难乎其难,为何能达到这么高的成活率?因为有董福财严格把关。村民栽下去的每一棵树苗,董福财都会亲自检查验收。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用力向上拔,只要树苗有一点点动摇,他都会要求村民返工。“不合格,都拔了,重栽!”那大嗓门子,一点儿不留情面。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每棵树都留有他的手印儿。300万株树苗,至少300万道手印儿。事实上,董福财在栽树上下的功夫远不止这些。树坑挖得深不深,树苗栽得直不直,土踩得实不实,水浇得透不透……他不错眼珠儿地盯着。村民说,栽树,数董书记最累。

董福财却从不觉得自己累。在白茫茫的沙坨子变绿后,他又带领大家铲除沙丘、填平泡子,以“移山填海”般的意志铺出了一条柏油路,村民赶集、小孩上学、老人看病便捷了不说,这还是一条连接北甸子与外界的康庄大道。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又开始帮助村民跑贷款搞养殖……就这样,忘我地奔波,直到累得倒了下去,永远地,倒了下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一生心血毫无保留地献给家乡的董福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着人们怀抱理想、勇往直前。

猜你喜欢

坨子甸子树坑
泥土掩埋的树坑
家乡的肉坨子
卖碱坨子
卖碱坨子
治沙书记——董福财
树坑真空式吸水器专利技术介绍
草间山鸡飞
恰好一阵雨
引导青少年参加“让北京的树坑绿起来”科技活动方案
劳动最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