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析

2024-04-29刘俊良

信息系统工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信息技术

刘俊良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肩负着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的重任。当前,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面对长期以来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手段上存在的不足,主动探索课程信息化改革的创新路径,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层面提出创新策略,从而推动课程教学全面革新。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一、前言

《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应该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加快教育发展的进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重要途径。面对信息化改革的现实要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积极引入创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课程实施的整体教学质量,满足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入校学习后最先接受的计算机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包含计算机表达形式、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概念,还涉及办公软件、网页制作等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处理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计算机素养。面向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课程需要围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落实创新教学活动。但是学习者认知差异、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适应性、传统教学方式对学习需求的忽视,使课程教学仍然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工作[1]。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一直强调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展开创新探讨。例如,很多高校针对这门课程设置网上学习平台,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结合一些教学工具,探索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新模式。在落实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信息化的转型变革,一直是课程追求的全新目标。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课堂,一方面能够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随时学习、自主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立体化展示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对课程的实施提供教学辅助。通过课程信息化的改革,使知识内容和授课方法达到理想化的效果,不断推动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从而满足时代发展的创新需要。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一)知识内容更新速度慢,不能适应改革的现实需要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所依赖的计算机科学、工程、软件发展较为快速,使知识更新的周期逐步缩短。这就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跳出特定应用软件和硬件的限制,引入计算机领域前沿热点内容,利用新的知识引导学生抽象地表达计算原理和方法,使计算机课程教学不但体现在办公软件上,还能够广泛应用在专业岗位上。但是具体分析课程内容建设现状,发现以传统技能训练为主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过于分散[2],很难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都是以名词解释为主,知识广而不深,与专业岗位需求匹配的知识设计较少,并且存在真实内容的重复,导致课程内容体系难以适应改革的现实需要。首先,知识广而不深。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办公软件的应用,知识点集中在基本编辑层面,导致学生难以接触稍微复杂的知识点,学生基础操作能力发展不全面,课程教学内容广泛但却难以深入。其次,岗位知识涉及较少。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岗位中涉及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系统、操作系统等内容没有体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中,导致课程与专业需求难以对接。最后,知识内容存在重复。很多大学生入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再次展开基础操作的训练不能适应学习主体需求。很多课程呈现的内容与学生既有知识重复,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也进一步降低课程实施的效率。

(二)课时安排较少,教学连贯性不足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不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本课程教学与专业特点融合、与岗位需求对接。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拓展知识内容,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概念,还需要涉及专业课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课程内容不断增加,对授课时间提出新的要求。但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主要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教学过程管理繁杂,教学活动实施困难,导致较少的课程时间难以承受较大的教学任务。很多教师在知识讲授方面占用过多的时间[3],采用反复强调和解释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记忆信息量大、知识点繁多、内容广泛的课程要点,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狭小,导致学生知识的转化率不高,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而过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使学生产生倦怠感,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比如在课程中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对重点理论内容的讲解以PPT的展示为主,教师不能把知识引用到学生专业特色的应用层面,缺少与专业需求对接的内容,而是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单独讲解,导致课程教学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足,难以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计算机素养的现实需求。

(三)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理实融合不紧密

当前,虽然大部分院校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完成理论知识讲解后,安排学生在机房展开实践训练。但是由于实践活动类型单一,对全新的信息技术鲜有涉猎,整体教学以等级考试为导向,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不够紧密,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具体而言,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很多实验活动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课堂的实验讲授占用过多的时间,导致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过少,学生没有自我发挥的机会,导致学生实践技能发展缓慢。例如Word软件操作中的文档编辑和排版,主要由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并安排学生模仿训练,生成相应的实验结论,学生完成刻板的记忆。在实践活动中,缺少创新实验环节,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过少,不能激发学生对上机操作的热情,限制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很多学校不能快速更新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新型的信息技术难以快速地呈现在课堂中[4]。即便有教师引入新的教学素材,但是因课时的限制,导致很多新知识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不能够掌握技术的基本功能和原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够完整,掌握的知识内容不够全面,自身的专业技能发展缓慢,影响知识应用的效果。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对策

(一)深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促进理实内容融合

借助信息技术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优势与作用,深入挖掘贴合课程教学内容重点、要点和难点的网络教学资源,作为拓展性教学资料,进一步丰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吸引力,增强学生知识储备,打破传统教材限制,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高效化开展。在具体实践中,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选择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科学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比例,坚持理实结合,能够更好地突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性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切实增强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一方面,理论教材内容的更新与建设,具体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思维、计算机数据表示与储存、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计算机软件系统多媒体信息处理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等。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挖掘拓展型教学资源时,需要紧密围绕现有理论教材内容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深入互联网平台挖掘海量教学资源,精选典型图片、案例、操作视频与专家授课视频,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教学库中的资源应做到开放、共享和实时动态更新,方便教师与学生随时随地应用与自主学习。还应注重教学微课、教学视频与动画演示等数字化资源和传统纸质资源的紧密互动,可选择在书本教材编写中嵌入教学资源库的二维码,学生只要扫描二维码,便可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5],增加教材趣味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优化实践教材建设,构建不同层次、模块化、自主性实验教学培养体系,突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性特点,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与实践能力。在具体实施阶段,应围绕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拓展性实验三个不同级别,重构实践教材内容,注重标明不同专业与不同层次学习要求,分别设置Windows基本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Excel、Visio常用软件使用;HTML开发基础; 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局域网组网与网络基础应用;其他常用工具软件,包括压缩软件、下载软件、安全软件以及阅读软件的使用等。通过设置此类实操性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确保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增强课程教学的连贯性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流程,增强课程教学连贯性,一是重视课前预习环节的优化设置,利用课前预习时间,将本节课程重点、难点以及实验内容等提炼出来,整合制作成PPT课件形式,通过班级微信群或在线教学平台发送给学生。利用PPT清楚地将实验操作方法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为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学习当中,可选择在PPT课件中设置闯关测验环节,只有通过闯关测验,才能进行接下来的自主预习活动,以此来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突出教师课前准备环节优势作用,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分析[6]、挖掘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情况,对学生闯关测验环节遇到的难题进行认真梳理,调整教学方案,以便于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水平,给予其针对性帮助。同时,还需要在课前准备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围绕本节课程教学重点,深入教学资源库中挖掘、整合、汇总优质教学资源,提炼教学案例,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课课件,留到课堂教学环节使用,有利于增强课程教学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在课堂讲授环节,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前期准备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教学流程,即回答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快速讲解本次课涉及的重点、难点与知识;使用学习通或雨课堂设置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提高课堂活跃度,组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随机抽查实验操作,测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带领学生总结与反思,找出自身不足与优势,提出下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方便做好准备工作。四是落实课后巩固教学工作,由教师在课后将作业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辅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作业。同时,应利用线上平台发起趣味问答、有奖竞猜活动,围绕本节课程教学重点设计趣味小活动,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升级的目的,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进开放化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引进开放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拓展学生学习思维,切实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第一,积极引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设置分层次、差异化教学方法,满足不同能力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第二,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成果导向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情景教学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展开实践操作学习,深入分析、探讨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梳理知识点,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巧妙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第三,组织开展多样化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7]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网页设计、制作flash动画与动态PPT,将成果发送到班级微信群,进行集体点评打分,评选最佳、优秀作品,给予实质性奖励,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信心,增强学生团队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

(四)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夯实师资力量保障

教师作为支撑课程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核心与关键,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信息技术,要求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技能、创新创造能力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力,才能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因此,相关学校应重视组建一支业务能力精湛、职业素养高、信息化教学能力良好的计算机教学团队,夯实师资力量保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与信息技术应用提供重要支持。首先,可选择建立公共课教学团队,参考借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中明确提出的质量工程建设内容,即“教学团队是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内容,由拥有相同意愿和目的,教研目标与工作方法一致的教师担任职责,组成公共课教学团体。”在教学团队中,教师彼此信任、形成合力、取长补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能够更好地带动教师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为更好地发挥公共课教学团队职能优势,可选择建立教学改革问题定期研讨机制,坚持做到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变化与教育改革要求。明确提出公共课教学团队应围绕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定期进行研讨,为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教学团队还可采取集体备课形式,从大学生实际状况出发,共同制定和探讨教学任务、目的和教学内容,制作电子教案进行共享,促进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水平提升。此外,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应当由老教师围绕课堂授课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科学利用、信息技术引进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化、课堂师生互动、课程教案编写、上课技巧等多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安排老教师每学期指定听三到五名青年教师课程,课后进行交流、点评,指出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在老教师带领下,促使青年教师整体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还应积极搭建长效化培训机制,与时俱进更新培训内容,围绕信息化教学、“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展开技能培训。保证计算机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不断更新与完善,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形式,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五、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下,全新的网络资源、信息化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手段,为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能。“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当前,在全面推进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能快速适应信息化环境,仍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理论实践融合不紧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等现实问题。对此,需要对接岗位人才需求,发展专业课程特色,通过创新设置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教学流程,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革新,也强化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同时,搭建开放化的教学平台,开展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全面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从而实现课程信息化的建设,达成信息化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蓉.注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管理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3(11):153.

[2]刘师良,王淑艳.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与研究——以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与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甘肃科技,2021,37(17):53-55.

[3]刘立军,朱晔,李云.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探讨“互联网+”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2020(20):38-39.

[4]胡敏,邓文萍,蔺丽.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堂参与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0,7(36):143-145.

[5]苏雪,石烺峰.职业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研究——基于移动App学习平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9):167-168.

[6]吴建明.基于自主学习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改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J].唯实(现代管理),2018(03):40-42.

[7]李红艳,刘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9):68-69.

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周航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