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星”,瞄向战场“靶心”
2024-04-29廖晓彬李健
廖晓彬 李健
人物小传
陈松,男,汉族,1986年10月出生,2004年9月入伍,2008年1月入党,现任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营长。他牢记初心使命,紧盯强敌对手,由陆到海转型突击,攥指成拳谋战研战,被陆军表彰为优秀指挥军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名列东部战区陆军“练兵备战十大先锋”,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2022年被中宣部和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2008年初夏,长沙橘子洲头。在有着“军中清华”美誉的国防科技大学校园里,面对毕业分配这道人生重要的“选择题”,排名靠前、表现优异的陈松郑重地向学员队交上《毕业分配志愿书》,上面赫然写着“到一线,去打仗……”
陈松生长于江西省黎川县这片红土地,中共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在这里成立,红七军团在这里组建,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誓师大会在这里举行,揭开第五次反“围剿”序幕的团村战役、洵口战役在这里打响。深受红色文化感染和优良传统熏陶的陈松,从小就好学上进、崇敬英雄、向往戎装。
陈松高中时的班主任刘海潮回忆:陈松高考取得高出重点线70多分、全校第3名的好成绩,很多人建议他填报地方名牌大学的金融、财经等更有“钱景”的院校和专业。可陈松笃定要上国防科技大学这所军校,未来在军中建功立业……
“军人就要每天战胜昨天的自己”
刚下连当排长,踌躇满志的陈松却遇到尴尬:手榴弹投掷、5公里武装越野等基础训练课目在连队只能排在中游。
“身为排长,这怎么行?”在往后的3个月里,他坚持每天早晚都要完成一个“5公里武装越野”,风雨无阻;主动“拜师”连队尖子请教投弹方法,利用午休时间自己到操场上拉绳、“砸坑”;苦练专业技能,常常到深夜……
经过半年加压训练,他的投弹成绩达到58米、400米渡海登岛障碍训练用时也大幅缩短。如今,他精通射击、攀岩、武装泅渡等多项实战技能,20余次在旅级以上比武中摘金夺银。
2012年,陈松组织连队进行400米渡海登岛障碍训练,在螺旋梯处下梯时,他被一处焊点割破右手虎口,鲜血瞬间喷涌而出,现场官兵都惊出一身冷汗。陈松却只是袖口一抹,奋力冲向了下一个障碍。训练讲评时,陈松的袖口已被鲜血染红,伤口处血肉模糊,但他面不改色。第二天考核时,手上缝了5针的陈松依然出现在队列的排头,各项考核第一个上。
2021年10月,集团军组织对陈松所在的合成营进行年度综合考核,两天三夜连贯作业。在最后的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时,不少人已精疲力尽,身为营长的陈松接过落后官兵背的枪,大声喊道:“挑战极限就在此时,胜利就在前方!”他背着3支枪通过终点,带领全营再夺建制营第一名。
陈松参加集团军营主官尖子比武竞赛,在武装奔袭考核前夕他不慎扭伤脚踝,受伤部肿得比拳头还大,连走路都吃力。“既然选择出发,就是爬也要爬到终点!”考核中,他将脚踝用绷带紧紧绑起来,刚出发没多久就感觉整只脚不听使唤,但仍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死死“咬住”前面一个人……最终,陈松凭着全面过硬的军事素质一举夺魁,斩获营主官组第一名,并荣立个人二等功。
正是凭借这股拼劲,陈松赢得了“拼命三郎”的美誉。他在军事笔记本扉页上写道:“军人就要每天战胜昨天的自己!”
“成绩代表过去,换上新鞋就要敢闯新路”
6年前,身为改革调整后的合成营首任营长,陈松真实地触摸到了陆军转型的脉动。陈松感到,合成化在改变陆军作战样式的同时,也将重塑新一代陆军官兵。可面对来自十多个单位的官兵,有几十个不同专业管理模式、训练方法等,陈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了让营队尽快合编合力,陈松率先走上讲台,给官兵上了一堂课。时任某装步连政治指导员的朱亚强回忆,那天,陈营长拿出以前的证书奖牌说:“成绩代表过去,换上新鞋就要敢闯新路,未来的荣誉我们一起去拼!”
几年下来,营队磨合得越来越好。然而,随着装备升级换代,又出现了新问题:面对专业化、信息化程度高的新式战车,有人训练时缩手缩脚,生怕把“宝贝疙瘩”弄坏了。
“不熟悉装备哪来战斗力,训练容不得瞻前顾后!”陈松立身为旗,白天练操作、晚上学理论,每周掌握一项技能、每月吃透一个专业。两年时间,他掌握了全营十余个专业课目,取得了某型两栖装备三大专业的二级证书。
一人过硬不算硬,带出队伍才叫强。新装备列装之初,没有教材可学,没有经验可鉴,陈松从其他单位借来教材硬啃,联系院校、厂家专家软磨硬泡,带着骨干在训练场埋头钻研,再将大家学到的成果编进教案。靠着这种办法,营队教案库中存有各专业总计1400余份教案,成为训练大纲之外的“辅导教材”。在他带动下,全营迅速掀起新装备学习训练热潮。不到一年时间,专业人才等级率增加七成,名列全旅第一。
两栖合成营战陆逐海,从营队组建到全面换装,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每个“第一次”的背后都有很多禁区要闯。但陈松从没退缩:“路都是闯出来的,打仗就不能怕风险。”
第一次组织新装备全浮装载,由于风浪较大,一辆突击车几次尝试都无法登舰,现场指挥员急得满头是汗。有人提出,在这种状态下容易车损人亡,建议暂停训练。陈松果断接替指挥,重新判断水流、风向,迅速下达口令,指挥车辆顺利登舰。
为挖掘装备潜能,陈松与官兵一同研究突击车直瞄极限射击方法、探索海上战斗射击技法、创新夜间远距离编波航渡训练……在这些年的训练中,他始终将“准星”瞄向战场“靶心”,紧贴实战设置演训条件,带着官兵在蹈海踏浪、履险砺剑中蹚出一条条“胜战之道”。
“不比谁的‘指头粗,拼谁的‘拳头硬”
2019年6月的一个夜晚,时任营首席参谋的万长亮第三次从陈松的房间里走出时,天已蒙蒙亮了。
营队即将参加一场多兵种联合演练,陈松带领大家反复推演方案。但在演练中,导调组接连指出筹划粗疏、掌握“敌情”不细、火力分布盲点多等问题。
复盘会上,陈松恍然大悟:大家习惯于装甲力量运用,上级为营队配属的陆航、远火、电抗、防空等多种作战力量往往被“搁置”。
“打赢未来战争,不比谁的‘指头粗,拼谁的‘拳头硬。只有把合成作战理念真正吃透悟透,灵活融入演训之中,才能攥指成拳、实现真转型。”陈松说道。
为了补齐官兵联合作战素养短板,陈松收集100多部联合战例书籍和战争资料片,一有空就带着官兵学习研究,从指挥谋略、战法运用到兵力部署、障碍设置等,一个典型战斗细节甚至复盘10多遍;为了尽快形成营整体作战能力,他梳理组训思路,开设“合成讲堂”,让全营每名连长挨个登台,讲解各兵种运用原则及方法,使大家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记忆;依据攻防、机动、侦察、勤务等作战行动需求开展联动训练,多方收集海上动态通联数据,有效解决融不到一起、合不到一块的问题……
2022年盛夏,营队参加联合演习担任第一梯队主力,趁夜泛水编波,引导多层次火力精准打击,协同破障分队开辟通路,成功处置“敌”火力压制、机甲反击等20余个突发情况,各兵种之间协同密切,一鼓作气完成实战化检验。
为了锤炼营连指挥员联合素养和战斗员合成意识,陈松还组织全营军官常态化开展参谋集训和技能考核,以规范合成营指挥所运行模式。
2023年夏天,东部某海域白浪翻滚、激流涌动,一场全要素联合演练打响。面对复杂海况,陈松带领全营官兵有效应对,依托体系力量迅速突击上陆,不仅完成右翼攻击任务,还以一记出其不意的“右勾拳”支援左翼合围“敌”指挥所,从而奠定了胜局……
“创新就像给车加油,战车有油才能一直跑”
2021年初,合成营首次组织新装备教练射击,但“并列机枪校正”课目成绩不理想。
“手握好剑,却无好剑法,关键时刻如何亮剑?”陈松当即带领全营射击技师学习钻研,开发出两个加固装置,从而确保了并列机枪的射击稳定性,全营并列机枪射击精度成倍提升。
尝到自主创新的甜头,陈松趁势带领官兵攻克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堵点”,先后研究设计出了瞄准附加镜、压弹支架等……“创新就像给车加油,战车有油才能一直跑。”官兵对营长陈松这句比喻理解得越来越深刻。
新装备列装以来,陈松提出“推演式、融入式、绩效式”训练路子,并带领官兵在作战平台加改装上取得10余项创新成果。他还以旅模拟训练中心规划建设为契机,大胆提出“‘科技+推动训练保障升级换代”,引入VR、AR、兵棋系统等技术手段构建仿真训练体系,建立装甲模拟训练器、网络对抗系统等“数字练兵场”,实现了模拟训练数据精准记录、分析并生成具体改进建议……
2023年,陈松所在营担负上级试点任务,他带领全营官兵积极摸索,与机关指导组协作制订《营参谋队伍建设规范》,走开指挥与参谋岗位互换、机关与营参谋双向交流路子,建立旅机关带训营参谋制度,有效提升营参谋队伍综合素养;区分兵种专业建立专业组训“人才库”,建成模拟训练中心和分业专修室,完善基础训练设施等,为提高训练效率、提升打赢本领提供坚强基础支撑。
“没有与生俱来的优秀,只是优秀的人比常人更努力。”迎着转型重塑的时代浪潮,陈松一门心思谋打仗,用铮铮誓言和行动立起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
(责任编辑:宋元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