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与应用
2024-04-29靳丽霞苏国兰
靳丽霞 苏国兰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早就开始使用信息技术,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媒介,让老师们备好课,把课本知识展示出来,把习题作业布置好。高中数学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积极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一、用信息化手段重构教学板块
高中数学知识点多,如果不对知识进行重组和加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杂乱无章。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将相似的、相关的知识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按照板块化、单元化的新课标教学要求,重新构建教学板块,并将其独立成板块,这样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新学期一开始,课本上哪些知识点是有关联的,特别是分布在不同单元的相关知识点,教师需要整理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避免知识碎片化,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适当的延伸和拓展,串联起板块内的知识点。
二、用信息化手段解剖难点知识
高中数学学科中影响教学进度的难点知识很多,它关系到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带领学生解决疑难知识。难点知识的有效解法之一,是将抽象的难点知识直观化地呈现出来,借助信息技术的形象化展示、形象化演变、分布式分析等优点,将难点知识的推导过程形象化地罗列出来,采取循序渐进的分解形式,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理解。
三、信息化手段促进互动交流
实现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互动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有效。这需要师生有效互动,促使学生在互动中打开数学思维,在交流中丰富解题方法。高中数学知识量大,教学难点多,学科思维要求高。便于交互沟通是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增强交互效果的在线技术,智能终端等。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所思所得、所想所得。同时,学生之间有了一个能够主动学习知识、沟通思想的互动交流渠道。
四、将抽象知识借助信息技术具象化
抽象性更高、理论性更强是高中数学学科知识的最大特点。为此,教师应针对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点构建数学模型,如函数、不等式、复数等,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使学生简化数学理论,强化数学认知。对于课本上几何图形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动态地展示立体图形,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立体图形的模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空间思维的目的。对于教材中考查的知识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抽象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既能更直观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能借助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变为具体的图形、坐标、表格等学生能够直接认知的形式。
五、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微课设计
高中数学学科的知识量是比较大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难点和重点,特别是在复习巩固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微课设计,引导学生及时查看微课,进而达到精准化、整固性、提高性的课堂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老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将自己的课堂视频编辑成一个微课,然后上传到班级学习交流群里。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知识量大、难度高、思维性强,需要教师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对难点知识进行剖解,对数学思维过程进行直观展示,并借助信息技术资源,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板块进行重构,使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对疑难知识进行解剖,使授课更有效率;促进互动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具积极性。以此为依托,帮助教师在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空间概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